從17世紀開始,華商到東南亞去的人數越來越多,18世紀有了相當大的影響。18世紀,整個東南亞的所有港口,都有華人團體,荷蘭人和英國人利用華商,在港口跟本地居民做小生意,再經過東印度公司,或者西班牙在菲律賓的勢力,直接跟中國通商。
本文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所長王賡武先生在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講演整理而成。
18世紀,東南亞華商的崛起
秦漢以前,哪里算中國也是個問題。到了東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包括楚國和吳越、長江流域,境外是百越,現在的華南省市都是越族的地方。漢人分了好幾次南進,秦漢走得最遠,秦國一直打到現在的越南中部,也算是過去的象郡。秦漢之后有一個南越國,漢武帝把南越也打下來,就成為漢朝的郡縣。之后漢人不停地南移,漸漸地把華南地方都漢化了。南方人到現在都自稱為“唐人”,不稱“漢人”,因為華南是唐朝時候才被漢化的。
秦漢之后,中國到了華南的沿海地方,就不再南進了。在海上經商的人,多數來自廣東、福建,最有本事、膽子最大的還是閩南人。閩國的時候,泉州就變成一個很有用的海港,漸漸發展到宋朝就非常了不起。南宋的首都在杭州,泉州到杭州用海路走非常方便,廣州反而不方便,所以在貿易、商業發展方面,泉州的地勢比廣州好。
一直到16世紀,東南亞各地商人活躍,貿易、經濟上的關系非常穩定,沒什么大的戰爭,只是些貿易上的小爭執。海洋上也有以爪哇、蘇門答臘、馬六甲海峽為主的海洋帝國,但是并沒有發展成什么了不起的海軍勢力。
福建本來是有條件的,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海艦那么大,比歐洲的要大多了,還比他們早100多年。宋朝的海軍非常強,元朝的蒙古大帝忽必烈汗用宋朝的海軍去打日本、爪哇,但后來中國在海上退縮了。當時,閩南在海上經商的人非常有經驗,他們到遠海做生意,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但明朝鄭和以后的政策,把他們限制住了,不讓他們出去,根本不能跟外國經商,而是靠外國人到中國來,用朝貢制度,到中國來經商。
最早在海上打仗的軍艦,荷蘭的最厲害,英國人是因為打荷蘭才發展起來的,這兩個國家的海軍勢力擴張到東南亞來,基本上都是想做中國的生意;但是中國不歡迎他們,不讓他們來。當時所有的西方商人,都要經過澳門,完全由葡萄牙人壟斷。英國人和荷蘭人非常懊惱,想盡各種方法跟中國經商。
這個時期的華商數量越來越多,過去因為受明朝和清朝海禁政策影響,人數有限,后來越來越多,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西方來了之后,就非常歡迎中國人到他們的海港去,幫他們跟中國做生意,尤其閩南人,西班牙人歡迎他們到現在的菲律賓去,荷蘭人非常歡迎他們到爪哇去。
到明朝末年,閩南的華商借機建立了很多商團,鄭成功這個集團建立了一個很大的海軍,華商的海軍最后就變成了反清朝的勢力,后來就占領了臺灣。雖然清朝也有海禁,但清政府也知道,這個勢力太大了,而且也能帶來很多貿易方面的好處,清朝到了華南地區,也漸漸把政策放松一點。這兩方面,一方面可以說是外來的壓力,另一方面是中國自身的發展。
從17世紀開始,華商到東南亞去的人數越來越多,18世紀有了相當大的影響。18世紀,整個東南亞的所有港口,都有華人團體,荷蘭人和英國人利用華商,在港口跟本地居民做小生意,再經過東印度公司,或者西班牙在菲律賓的勢力,直接跟中國通商。
東南亞華人的選擇
這種情況下,華人的角色有點復雜。對西方帝國主義政府來說,華商非常有用,他們可以利用華商跟中國經商,當然,不給華商任何政權,只是讓他們賺錢。另外一點,對當地土著人來說,中國人地位比他們高,一是西方殖民者看不起當地居民,而且他們也不懂做生意。這樣就建立了一種矛盾關系,一方面華商要跟本地居民來往,靠土產做生意,同時,他們也要跟荷蘭、英國、西班牙的官員進行交涉,才能維持地位,這兩方面都要照顧到。所以到現在為止,華商在東南亞的地位依然非常特殊,就是因為當時作為中間人的角色很難做,上面不信任,下面又恨他們,矛盾非常深,有幾百年了。二戰后,西方殖民地帝國主義退出之后,所有東南亞國家都建立起新型國家,在這個過程中,民族、國籍等問題越來越嚴重。因此,華商、華工、華人在這些新型國家的地位就成為嚴重的政治問題。
中國解放之后,也考慮過這些問題,其實中華民國也面對過同樣的問題。最初的名稱是華商、華工,清末民初時,非常重視海外華人,就叫作華僑。基本概念就是,中國人暫時在國外,接受中國官方的保護,也要效忠中國。
國籍的概念也是新的,是采用西方的國際法。在跟西方簽的許多條約里,允許外國人在中國僑居,那么中國人在他們的地方,也是僑居。雖然很多華僑在外國已生活了好幾代,仍是保留中國人的身份,無所謂國籍。
二戰之后,問題嚴重起來。這些新型的國家就會問,“我們現在建立新的國家,你到底是什么國籍?”在這種非常困難的情況下,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就宣布,當地華人可以選擇當中國僑民,回國非常歡迎,要留下,就是中國僑民,一定要遵守當地的法律,同時也可以選擇入其他國籍。
對當時的華僑來講,這是個很重要的決定。我們年輕一代,沒什么別的選擇,既然不會回中國去,留下來入當地國籍,都被認為很自然;但老一輩人就非常傷心,認為中國好像把他們放棄了,失去了與中國的聯系。
50年代到60年代之間,中國方面有改變,東南亞方面也有改變。有很多年輕的中學生,就認同中國,回到中國來了,根本不認同當地的政權,不入籍。大部分華人則留在那里。當時有很多其他困難,從“大躍進”到“文革”,許多海外華人不能回來也不愿意回來,在那種情況下,有些不得已入了籍。然而,當地人不歡迎華人,給他們各種各樣的限制條件。
現在,中國崛起了,又是一個新的變化,東南亞各國家要考慮如何跟中國建立新的關系。
全球化時代,中國與東南亞的關系
在全球化經濟中,海運的重要性非常明顯,國家的海線要保護,非常困難。東海比較簡單,基本上是中國和日本的關系,南中國海這邊,跟東南亞還有許多問題。
東南亞本身性質完全變了,從前是一邊大陸、一邊海洋,各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政權、不同的宗教,完全不合作、不來往,僅僅在商業上有簡單的貿易關系,政治上沒有什么特別的來往,沒有一個集團能夠對抗外來的勢力。現在不同了,有三個國家是相當強大的,像印尼、越南、泰國;緬甸還言之過早,不過也有可能。菲律賓還是個小國,雖然人數很多,但是還比較貧窮,要長久依靠美國。
這十多個國家對中國的看法,跟以前完全不同了。現在有一種新的契約感,新的契約建立了東盟,這個背景很有趣。本來是因為反共而建立東盟的,當時,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都是反共國家。現在不同了,冷戰之后變成10個國家,越南、老撾是共產黨國家,柬埔寨有共產黨背景,緬甸雖然是反共的,但也有很多獨立的觀點。現在大家成了東盟十國,怎么對付中國、美國、印度,都要建立統一的契約。基本的概念就是,每個小國在這個復雜的全球化經濟里是無法生存的,在某方面有共同的聲音、有話語權,才能夠生存,這是他們成立同盟的出發點。
這種情況下,中國怎樣跟他們建立新關系非常重要。朱镕基當時的政策非常有效,影響很大,但驚醒了外國勢力的注意,因此他們用反共的方法,限制中國和東盟的特別關系,不停地活動。現在,中國與東盟的關系越來越復雜了。南中國海只是一個借口,本身并不是多么嚴重的問題,因為有主權問題的爭論,以此為借口,影響中國和東盟的關系。
東南亞國家也不是要親美或者親中,他們基本的希望就是能夠有一個獨立、統一的東盟。東盟的將來對中國來說非常重要,從中國的角度來看,統一的東盟不是壞事,是件好事。我不敢說每個國家有同樣的政策,但總的趨勢是,大家都認為在亞洲新型國家的發展過程中,東盟充當了很重要的角色,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
大家都認為,統一的東盟是好事,對大家都有益,所有的國家都盡量想辦法,能夠在這種情況下,維持東盟統一。我所了解到的是,所有東南亞國家的的領導人,基本都同意這樣一點,就是東盟的前途要靠統一,要有共同的對外政策,這樣亞洲將來的發展,才是最有希望的。(澎湃新聞 201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