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瀛
【摘要】幼兒教師在入職初期對教師的成長和未來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階段。幼兒教師要想完善自我,就必須在入職初期就對自身的相關問題形成科學的認識,在這個關鍵性的時期不斷提升自我水平,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技能。
【關鍵詞】幼兒教師 ?入職初期 ?專業成長
【課題項目】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海南省職后幼教師資培訓研究》(項目編號:HNSK(QN)13-46)。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176-01
1.入職初期是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期
1.1 入職初期是幼兒教師職業選擇的關鍵期
幼兒教師在入職初期一般會表現為焦慮或者是困惑,幼兒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和其它群體具有非常巨大的差異,所以幼兒教師往往在入職初期就會面臨著如何和孩子們溝通交流的問題。從我國的相關文獻中來看,大多數幼兒教師就是在入職初期因為這些方面的原因而離職。
1.2 入職初期是幼兒教師角色轉換的關鍵期
幼兒教師在入職初期一般都是從畢業生而來,所以角色的轉換往往讓他們無所適從,雖然他們可能有一定的幼兒教育的知識和技能,但是沒有太多的操作實踐經驗,一些教師往往會在初期對自身的選擇進行懷疑,這也是大多數幼兒教師最為關鍵的時期。
1.3 入職初期是幼兒教師教學效能感形成的關鍵期
教師在教學活動結束后,一般情況下是以教學效能感作為自身教學的評價和判斷標準。在第一年教師如果形成良好的效能感,那么就會在未來的發展中具有較好的優勢,而如果沒有形成良好的效能感,那么可能就會對教師的幼兒教育未來發展造成極大的困擾和危害。
2.入職初期幼兒教師專業成長培養策略
2.1 加快新入職幼兒園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作為一個特殊的領域,幼兒教育工作者必須對自身有著更高的要求,要不斷的學習和創新,不斷對自身的職業生涯進行完善,提升自己的素質水平。
新入職的幼兒園老師應該通過專門的培訓,按照幼兒園相關的規章制度和條例對自身的素質進行提升。幼兒園也應該考慮到教師的實際情況,提升教師的情感意識和教學水平,通過不斷的創新實現自己未來長期的發展。
2.2 制定切實可行的新教師個體培養方案
幼兒園在教師入職初期應該通過專門的教師培養方案來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和教學活動的水平,對教師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促進教師在學習中不斷進步,最終實現幼兒園工作的全面提升。
為了讓新入職的教師對自身工作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幼兒園可以組織一下老教師對新教師進行科學的指導,形成以舊帶新的局面,不斷推動教師對自身崗位的認識,形成專門的教學風格,度過這個關鍵性的時期。
2.3 提升新教師對教育過程的審視和思考
教師通過反思可以對自身的缺陷進行查缺補漏,可以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著的問題并進行專門性的解決,可以對自身的教學活動進行正確的認知。新入職的教師可以通過現場觀摩的方式對于老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認識,通過反思和評價來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水平。
2.4 形成完善的新入職教師專業成長指導體系
為了更好的促進新幼兒教師在初期的成長,幼兒園或者是一些具有較高素質的先進教師可以對新教師進行科學的規劃,讓他們對相關的規章制度和理論知識有著直觀的認識,通過完善的成長方案對新教師進行指導。
3.入職初期幼兒教師專業培訓措施
3.1 開展教育教學實錄活動,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能
首先要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對新入職的幼兒教師開展集中培訓;其次,充分利用骨干教師的資源,通過教學實錄活動,為新入職教師提供教學參考;第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幼兒教師搭建網上交流的平臺,一方面節約了教師工作與學習的時間沖突問題,另一方面又可以進行深思熟慮教學反思。
3.2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對幼兒教師進行形體培訓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利好,在培訓的中采用集中培訓、小組培訓、分散培訓相結合的培訓方式,通過幼兒體操比賽、幼兒教師舞蹈比賽等活動充分調動新入職幼兒教師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夠增強教師自信心。培訓過程中,可以把形體動作錄像傳到網上,供大家學習;把音樂都傳到各自的手機上,充分利用戶外活動的時間同孩子們一起練習,既可以節約教師的時間,又能夠起到培訓的效果。
3.3 建立教師比賽的平臺,增強教師自信體現自身價值
由本鄉骨干教師對各園骨干教師進行培訓,然后各園骨干教師負責本園培訓活動,定期對教師進行考核,其成績記錄量化考核各園教師成績的平均數既是負責人的成績,最后通過比賽等平臺增強教師自信體現自身價值。我們采取的方法如下,集中培訓:琴法、即興伴奏、唱歌、音樂欣賞等;分組活動;巡回指導;個別指導自由練習;音樂素質比賽。通過比賽等平臺增強教師自信體現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方芹,高麗.淺談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3)
[2]宛蓉.幼兒教師專業成長淺析[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10)
[3]程沿彤.把動手的權利還給孩子[J].中國校外教育.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