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艷
新聞評論是新聞媒體的旗幟和靈魂,是輿論引導的主力軍。即使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強勢來襲的“新傳播”時代,新聞評論所具備的優勢和所承擔的責任一樣不可小覷。新聞同質化的洪流中,時評作為新聞評論的主要體裁之一,因其鮮活的話題選擇、活潑的語言風格、犀利的觀點辯駁、深刻的思想內涵而受到越來越多讀者的歡迎,其水平的高下也成為決定媒體市場競爭力、影響力大小的最關鍵因素之一。
作為一個地區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地方黨報具有其他媒體所不可比的權威、深度和地緣接近性等優勢,因而地方黨報時評的出現不僅讓黨報能滿足讀者希望獲知“是什么”,也填補了讀者希望獲知“為什么”和“怎么樣”的認知空白。時評可以就某一新聞事件提供更理性、更深入、更專業的解讀。特別是新常態下,發展去模式化、城市社會化、市民公民化,甚而是價值觀念的理性化,都是每一個地區蛻變為現代化城市的善治之舉。而這一切需要黨報的輿論引導和輿論監督向“新常態”并軌,不僅反映在經濟運行狀態的變化上,更是伴隨著思想認識、意識形態的全面轉型。社會發展的新形勢與傳播格局的新業態都對黨報的時評寫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地方黨報的時評寫作必須在議題設置、內容選擇、傳播形式等方面實現轉型,從而調動起各個層面、各個方面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為經濟社會穩步發展積蓄潛力、釋放活力。
一、要樹正氣
縱觀我國新聞史,新聞評論作為報紙的“旗幟”和“喉舌”,在社會發展的跌宕起伏中,總能凝識凝心、聚信聚力,引導大眾構建統一有序的社會秩序。
黨報首先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其刊發的時評,只有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準確地作出理性分析并傳遞正能量的思想,方能真正起到“上通下達”的橋梁作用,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才能體現出其公信力與權威性。在微傳播和泛媒體異軍突起的時代,海量信息泥沙俱下常常讓受眾六神無主、無從選擇,黨報的時評既要回應期待、服務讀者、方便閱讀,還要始終秉持傳遞黨心民意、建構理性思想、凝聚社會共識的文化氣場,為社會樹正氣。誠信建設、文明建設以及和諧社會建設,都少不了這一“精神引擎”。
因此,以時評的轉型為突破口,既可以全面增強紙媒的傳播效應,也可以重塑黨報輿論引導力的權威地位。特別是經濟社會的改革進入“深水區”后,面對一些實踐藩籬和思想壁壘,時評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及時發聲,對當前黨的方針政策路線進行分析解讀,對一些影響社會穩定大局的熱點問題進行評論監督。例如,《鄂爾多斯日報》漢文報針對新常態、從嚴治黨、蘇木鄉鎮干部如何開展基層工作等熱點內容,刊發了《觀念·實踐》《擔當·擔責》《受權必擔責 擔責當有為》等多個系列時評,充分發揮亮劍、舉旗作用,幫助干部群眾認清是非界限、厘清模糊觀念,化正氣為力量,不斷增強地方的動力、活力和競爭力,化新常態為結構的“新優態”、發展的“好狀態”、利民的“大富態”,開創地方轉型發展的新局面。
二、要接地氣
一段時間以來,隨著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全面開展,不少傳統媒體改變了“面孔”,調整了“文風”的基調,從而使新聞報道更合老百姓的“口味”。一些黨報在時評方面也進行了一些創新,比如《鄂爾多斯日報》開設了“鄂爾多斯時評”專欄,一大批有見解、有新意的時評文章亮相,這些力作既叫好又叫座。
時評要接地氣,就是要結合地區實際,實現內容和形式“本土化”和“平民化”。其實,平民視角與關注中心工作并不矛盾。從一個地方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乃至黨的建設領域,總能找到與人民群眾休戚相關的碰撞點。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通過時評的解疑釋惑、析事明理,為廣大干部群眾指明方向,增強進取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增強改革發展的自覺性、堅定性。同時,也要發揮輿論監督職能框架下針砭時弊、除惡揚善的正能量,要以理性辯證的態度對一些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負面現象展開有的放矢的抨擊,并進行合理引導,切不可人云亦云、以訛傳訛。
相比于網絡評論的靈動活潑,陽春白雪式的黨報時評往往表現得語言枯燥、格式死板,傳播效果差,這些短板在“分眾化”時代表現的尤為明顯,成為時評與大眾話語建立傳播通道的一大屏障。因此,新傳播特征下的黨報時評,要注重選題呈現和表達形式上貼近百姓的生產生活、符合讀者的心理期待。但接地氣不等同于媚俗或庸俗,現在有一些時評的目的是為了“完任務”,缺少了文字的美感,缺少了文體的變化,成了“新八股”。黨報時評要掐好一個“度”,選題的重心必須區別于都市類報紙,既要追求話題的新鮮感,又不能陷于以吸引眼球為目的的獵奇,特別是不能嘩眾取寵地采用一些“標題黨”的寫作手段。以觀點取勝的硬性要求并不意味著可以削減語言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樣的觀點以美的語言呈現出來,不僅能讓受眾“悅讀”,更能有效進入受眾的頭腦,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
比如,在鄂爾多斯市創建國家文明城市過程中,《鄂爾多斯日報》刊發了《文明要從“家”開始》《文明不能是個“名兒”》等一系列時評文章,用活潑的語言、多樣的形式、新穎的標題引導每個市民都說文明話、辦文明事、做文明人,弘揚“文明惠及你我他,創建文明靠大家”的奉獻精神,變“要我創建”為“我要創建”,為之后文明城市的成功創建夯下了扎實的群眾基礎。
三、要聚人氣
在新媒體一路狂飆的當下,新聞業的競爭已進入以觀點取勝的“微眾”時代,時評已然成為拉升傳統媒體競爭要素的先鋒隊。但在黨報時評受出版周期掣肘不變的同時,而以新媒體為載體的網絡評論正利用快速度、大容量、平民化、交互性的優勢對報紙時評形成強烈的沖擊。黨報時評在某些方面使用“拿來主義”的同時,還要進一步發揮報紙時評權威性的優勢,以品牌聚人氣。
在社會思潮復雜化、思想觀念多元化的今天,從媒體的社會責任角度講,為社會的良性發展助一臂之力,是黨報時評的本職。但要讓讀者在眾多的媒體中成為黨報時評的忠實粉絲,并不能一蹴而就。首先,黨報時評要對照中央要求、對應群眾期盼,在話題選擇、價值判斷、分析角度等多個維度形成自己的評判方法和標準。有了精準的取向定位,方能變傳統傳播方式上的“大漫灌”為新型的“小滴灌”,通過獨特視角、獨立思考、獨到見解來引導大眾建立正能量的價值體系,這是為黨報時評樹立品牌的必經之道。
同時,作為地方報紙,地方黨報的時評要更多地關注本地話題,對當地讀者形成一個強大磁場。此外,還要善于將外地新聞本土化,在外地新聞事件與本地實際之間找到契合點,在一系列的對比反思與自省中展開評述,用“1+1>2”的疊加效應來提升觀點的針對性和影響力。
需要注意的是,黨報時評要聚人氣、樹品牌,決不能丟失了黨性原則,絕不可以為了提高關注度,隨意吹毛求疵或一哄而上,掄起批評的大棒。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矛盾頻發,特別是一些社會熱點和突發事件在某些不明真相的新媒體的炒作下,被快速傳播,形成社會的“負氣場”。這時,地方黨報的時評要發揮“減壓閥”的作用,及時說明真相,反映群眾意見、呼聲,引導百姓尋找合理訴求的渠道,緩解群眾不滿、穩定公眾情緒。因為,黨報時評的最終落腳點是解決問題,主基調應該是積極有為、理性、建設性的。在監督相關方面,使其不回避、不懈怠、不畏難,真正看出問題、找到短板、尋找對策,為地方的和諧發展孕育新勢能、釋放新動能。
“新傳播”格局是一把雙刃劍,地方黨報時評如何避開新媒體的同質化、娛樂化傾向,汲取其平民化視角、對等化交流等優點,在媒體群和讀者群中都能重新“搶灘登陸”,是一個相當大的課題,還需媒體人思索、開拓。
(作者單位:鄂爾多斯日報社)
編輯: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