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為“紀實”直拍小偷是否妥帖?在突發(fā)事件中先救人還是先拍攝?在新聞史上,這樣的問題一直未停止過。而在全媒體傳播的時代,自媒體盛行的今天,新聞專業(yè)主義在一些報道中不自覺被弱化的時刻,新聞報道面臨的問題更加多元,有更多涉及新聞倫理、新聞善意、新聞建設性參與社會的問題,值得人們深入探討。
全新的信息入口決定著人們的閱讀習慣,設置入口善意底線,考驗網(wǎng)媒管理智慧
在體驗鎖定信息入口的時代,新媒體推送的新聞、社交工具推送的新聞、市場占有量巨大的某些游戲的彈窗新聞,已經(jīng)成為很多人了解新聞信息的第一入口,這些入口轉發(fā)推送的新聞閱讀量驚人。這些全新的信息傳播工具和傳播手段,決定著人們的閱讀習慣,決定著媒體的語態(tài)、表達方式、公關手段、廣告方式的種種變化。但是,這些信息入口中出現(xiàn)的一些令人不安的內容,也讓網(wǎng)媒管理面臨入口善意底線把控能力的全新考驗。
近期,朋友圈出現(xiàn)部分通過外鏈進行誘導分享、誘導關注的行為,包括發(fā)送謠言、色情、暴力、測試類、答題類等內容誘導用戶分享至朋友圈或者關注其公眾號,分享后或者關注其公眾號后用戶才可見到答案或內容的情況。一些誘導鏈接的內容就附在資訊類、新聞類內容的文前或者文后。更有各種要求用戶輸入個人信息的算命類內容等等,這些入口“誘惑”,不同程度威脅著公眾的信息安全,誘導著社會的暴力情緒。
盡管相關管理部門對這些違反公眾平臺規(guī)則,騷擾用戶,破壞朋友圈體驗的公眾號采取了封號、攔截鏈接、刪除誘導增加的粉絲、關閉流量等處罰措施,但似乎此類缺乏善意的入口信息并未完全杜絕。
全媒體時代,新聞以變化多端的方式廣義存在于社會生活中。其閱讀群體包括各個年齡層。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如何在入口處設置善意底線,盡量減少暴力、色情等內容,最大限度傳遞善意內容,這是目前新聞行業(yè)和信息領域非常值得探討的事情。這一問題關乎下一代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導向性問題。因為孩子們接觸這些媒介信息的時間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超越了和老師、同學、家長交流的時間,這些媒介信息已經(jīng)成為孩子們了解世界的第一窗口,這個窗口的內容是否善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們未來的價值取向。這絕非危言聳聽。在近期頻頻爆出的中小學生暴力傷害同學的新聞中,我們不難看到對各類媒介傳遞的暴力、色情內容情節(jié)模仿的影子。
堅守采訪內容和過程的善意底線,堅持導向善意,讓新聞報道成為社會良好的建設性力量
幾年前,記者曾經(jīng)遇到過這樣一個新聞事件。在某所大學舉行的一場活動中,擔任禮儀任務的一個女生突然間暈倒在講臺上。一堆記者一擁而上,但是大家手中的相機都沒有啟動。大家第一時間喊人把女生背起來送到了休息室。一會兒女生醒了過來,說沒什么大事,就是低血糖。記者們方放心離開。為什么記者們都沒有拍攝現(xiàn)場照片呢?因為女生穿的是旗袍式服裝,摔倒的時候不適合拍照,對新聞當事人隱私的尊重和對她病情的關注,成為記者們在突發(fā)新聞瞬間的第一反射性默契。盡管這樣的新聞可能很吸引人眼球,但是,新聞采訪報道一定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采訪內容和過程的善意底線,考驗著新聞人的職業(yè)良知,新聞人,有責任堅守這些底線。
涉及到內容善意,更具探討意義的就是監(jiān)督報道和一些突發(fā)事件的跟蹤報道。與人為善、通情達理、客觀冷靜,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而不是惡意地揭露和指責,這應該是新聞行業(yè)應有的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精神。把善意作為新聞傳播策劃的出發(fā)點,也是媒體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的表現(xiàn)。而給當事各方同等的話語權,用事實說話,更是新聞最本質的特點。
可是,如今一些不冷靜的跟風報道卻屢屢出現(xiàn),以致在網(wǎng)絡上引發(fā)針對新聞當事人的語言暴力和精神暴力不斷。電影《搜索》對當前這種現(xiàn)象進行了深刻描述。影片中的主人公,因為一次心情不好時的語言和行為不當,引來的是新聞媒體的持續(xù)跟蹤和網(wǎng)絡上的人肉搜索,輿論暴力導致其精神被壓垮,最終選擇了自殺。影片中講述的故事現(xiàn)實生活中不乏存在。
在一些新聞中,為未成年人隱身,為當事人用馬賽克遮擋臉,用漫畫取代當事人等等手段,都是為了從探討問題的角度出發(fā)關注社會問題、解決社會問題的,而不是為了個案的轟動效果而極度放大事件當事人的所有隱私。人們對一些事件的好奇是新聞的動力,但新聞內容到底是否善意,還是決定了新聞的核心價值,而并非無限地以拿到新聞為目的。世界傳媒大亨默多克新聞集團旗下的《世界新聞報》因非法截取、竊聽電話于2011年被迫停刊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新聞的內容,說到底永遠是以善意為出發(fā)點,才會被人們廣泛接受;報道的領域、角度以及種種,必須要以善意為前提,才是負責任的;新聞報道一定要堅守法律的底線和道德的底線,才能真正以正能量影響人心、影響社會。
在一條新聞瞬間可以引發(fā)一場輿論風暴的時代,客觀、理性、節(jié)制、科學的報道更加珍貴
在全媒體時代,一條求助微信一兩天就能募集幾十萬捐款的事情已經(jīng)不新鮮。前段時間,呼和浩特全城買土豆,救助賣土豆給孩子買特殊口糧的父親;鄂爾多斯全城吃面,救助開面館的父母患病的孩子,這些新聞極大地彰顯了全媒體報道的力量,傳遞著社會的正能量。其社會效果非常好。但是,也總有一些讓新聞人糾結的事件。
《2元女子宿舍》是微信里傳播甚廣的一篇文章。文中談到的記者用紀錄片的形式,滿懷善意地關注、跟蹤拍攝一個艱難生存的女子打工群體。真實的生活有時是很殘酷的。他一直在等待更殘酷、更真實的東西的出現(xiàn)。終于有一天,他正在現(xiàn)場拍攝時,出租屋里的兩個女人打起來了,越打越厲害,等他過去阻攔時,已經(jīng)來不及了,一個人突然拿出刀刺中了另一個人的腹部,瞬間血流如注。他把女人抱起來,與出租屋房東一起把她送往醫(yī)院,這個受傷者最終脾臟被摘除。記者留下了3000元醫(yī)藥費。那一夜,他身心疲憊,內心充滿了自責、慚愧,“如果我不為了鏡頭,早點跳出來,也許那個女人就不會挨上那一刀”。他跟做紀錄片的同行朋友抱怨:“紀錄片真他媽的殘酷,我他媽的廢了。”
這位記者遇到的情景,極其類似卡特遇到的情景。觀察、拍攝還是干預?
還有一些更極端的新聞案例:救援現(xiàn)場第一時間不救人,而是忙自拍;有人跳江,路人忙拍照而不是第一時間施救,這些新聞真實地發(fā)生著,挑戰(zhàn)著人們的神經(jīng),引發(fā)著社會輿論的漩渦,更是拷問著媒體報道這些新聞事件時所持的觀點、所發(fā)出的聲音導向。
在全媒體時代,一件小小的事件就可以引發(fā)一場價值觀的大討論,媒體的善意沒有比這個時代更值得探討。報道什么?不報道什么?如何報道?導向在哪里?求真和求善在某些時空中真的會發(fā)生沖突嗎?新聞報道怎樣才能成為建設性的力量?用事實表達感情還是用感情表達事實?這些思考不僅是媒體人的必修課,也是全社會需要關注和探討的問題。
在一條新聞瞬間可以引發(fā)一場輿論風暴的全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導向善意對媒體的把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時,如何判斷一條新聞的社會價值,也考驗著公眾日漸成長的媒介素養(yǎng)。而善意導向,無疑將引領媒體和全社會最終的價值方向。客觀、理性、節(jié)制、科學的報道,永遠是社會良好的建設性力量,也必將決定媒體最終的社會地位。
(作者單位:內蒙古日報社)
編輯: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