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東 徐明舉
中國農業現代化在育種、化肥、化學農藥、設施等技術基礎上達到增產的效果,對解決國人的吃飽問題做出了決定性貢獻,果業的快速發展較好地滿足了消費者對各種果品營養價值的追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果品品質及安全性的訴求越來越高,如何在選好種、施好肥、用好藥的基礎上,建立新的果樹生產規程,兼顧果農的經濟效益和提升果品品質及其安全性,進一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構成了現代果業的核心訴求。
對于果樹種植者來說,關鍵是病害的防治。近年來果樹上疑難病害呈日趨加重之勢,有哪些疑難病害困擾了果農種植戶呢?例如果樹流膠、腐爛病、輪紋病、黃化病等。為什么這幾年病害如此普遍呢?從宏觀上講有多種因素造成:一是環境惡化,如霧霾、酸雨等影響作物光照、循環,土壤酸堿度失衡等;二是土地復種指數高,連續種植單一作物現象較重,使用促生長、促增產藥劑,致使作物營養透支、外表繁茂、內里虛弱,土壤及樹(株)體有機質減少,免疫力低下;三是育種育苗技術使果樹高產、優產,同時對種植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營養生長不能有效滿足的情況下,致使作物生長勢衰弱、生理病害增多、侵染性病害加重。
上述三種致病原因導致的疑難病害,在防治過程當中因為使用化學藥劑(包括高毒藥劑)初期防效較好,但是存在抑制生長,傷害果樹健康,連續使用病害出現抗藥性,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上升等問題,而且農藥殘留增加影響食品安全。為此建立以解決疑難病害為重點的果樹生產規程,選擇替代化學農藥降低農藥殘留,滿足果品安全性的訴求,成為當前果業生產的重要問題。
隨著人們食品安全意識、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減少農藥使用量,使用無毒(低毒)、無殘留農藥,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已成為全社會普遍認同且發展迅猛的事情。目前來說,可供選擇的農藥存在著有效的高毒、無毒的低效這一尷尬狀況,如何科學種植、科學用藥、確保收益已成為綠色有機農業的重要課題,而使用植物源農藥是可供選擇的方案之一。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植物源農藥成分單一、藥效較低,預防、治療效果難以保證,大多用戶普遍存在著想用但不放心的心態。如何既能有效控制果樹病害泛濫,又能降低農藥殘留,選擇應用植物源農藥成為筆者思考并積極在生產中試驗推廣的一項重要工作。
1 果樹疑難病害防治思路
1.1 標本兼治
果樹病害有生理病害與侵染病害之分,生理病害與樹(株)體免疫力及生存環境有關,侵染性病害與菌源多少及繁殖條件有關??茖W的生產規程應包括既治已病、也治未病、標本兼治。疑難病害的防治僅靠見癥治癥,特別是僅靠殺菌是不可行的,往往已經造成嚴重的損失,只有復壯樹(株)體,增強抗逆性,防止病菌侵染,在生理健壯的基礎上輔之以殺菌,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例如蘋果腐爛病為弱寄生菌危害,在樹體健壯、樹皮厚實的情況下不易產生凍害,輕微的凍傷樹體能夠自我修復,不給菌原侵染機會。又如大櫻桃流膠除雨水、品種、樹齡等不可改變原因外,多因掛果過多、生長不良使樹干皮薄皮脆,如果只是在殺菌和堵流上作文章,根本就不可能防控住,只有在病癥來臨前提前解決因皮薄皮脆造成的傷口,以營養性、調理性藥劑使樹體由內而外地健壯,才能夠解除和減輕病患,掛果多的樹體消耗大量的有機質,在優先掛果的生理生長原則下,樹皮中的有機質被調到果實上,所以產生表皮完好,韌皮處內部流膠的現象,根本上只能通過復壯且合理負載的方案來解決。
1.2 早防重治
菌源一旦入園難于根除,真菌病源能夠遠距離傳播,生理性病害(枝干流膠及日灼)一旦形成,在樹勢較弱免疫力低下的情況下難以根除。所以要加強日常管理,從極早殺菌和復壯樹體入手,降低侵染菌源的數量和惡化其侵染條件(盡量減少傷口)。在發病條件來臨(具備)前、在癥狀初顯時,采用得力的措施盡最大可能殺滅病菌解除病患,達到早防無病、病輕,重治時速效、省錢、省工的效果。
1.3 綜合、立體防治
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以采用立體化防治的方案。一是生長期立體化防治,幼苗期、花芽期與展葉期(果樹)是易于被侵染的關鍵時期,中(草)藥具有安全性高的特性,此時適當高濃度使用對整個生長期的病害防治具有重大作用。果樹(南方)秋季采果后,(北方)春季回暖時是病菌繁育的關鍵期,對降低來(一)年病原基數及病害危害程度具有重大作用;二是株體不同部位立體化防治,中(草)藥制劑具有傳導性好的特性,樹體的根、皮(維管束)、葉、果都能夠吸收藥液的有效成分,傳導過程當中能夠殺滅潛藏病菌;三是用法上立體化防治,中(草)藥具有營養復壯的特性,通過復壯提高免疫力和殺菌兩個作用來防治病害,而灌根、果樹清園(枝干噴霧)、樹冠噴霧是實現兩個作用的立體化途徑。
1.4 中西結合
中(草)藥制劑是由多種成分復方而成,具有調理生長、提高作物免疫力、殺菌廣譜、持效期長、由內而外防病治病的優勢,單一成分的常規用藥具有速效(抗藥性較大)的特性,中西結合、復配使用有利于優勢互補,在重癥治療時保障效果。
1.5 營養復壯
常規生產規程中所采用的化學藥劑,大多具有抑制生長甚至傷害作物的特征,其作用機理只能通過殺菌來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不具有營養復壯的作用。而中(草)藥制劑是藥食同源、藥肥雙效,營養復壯,有利于展葉,葉綠體創造的葉綠素多,創造的有機質多,樹體必然健壯。而健壯是防治疑難病害的關鍵,如:果樹秋天樹皮厚實,春季返青快的不易發生枝干病害。
2 在果樹上應用的植物源農藥的殺菌成分
中草藥殺菌劑復方成藥,是通過萃取螯合技術生產的以植物源為主要成分的新型生物殺菌劑。筆者這幾年在費縣防治核桃腐爛病、櫻桃流膠病、蘋果輪紋病上進行了應用試驗,效果良好,并進行了試驗、示范、推廣,逐漸形成了公認的綠色有機果品首選的殺菌劑。
中(草)藥制劑從二十余味中草藥中提煉而成,具有內吸性治療和保護作用,殺菌成分包括紫草素、黃柏堿、小檗堿、黃芩素、綠原酸、薄荷酮、皂苷類、多硫化合物等物質;營養成分包括多糖(黃芪多糖、當歸多糖等)、黃酮類化合物、脂肪酸類化合物、皂苷類化合物、纖維素、木質素、氨基酸類及中微量元素(硫、鋅、鈣等)等。
3 植物源殺菌劑的應用優勢
3.1 防病治病
(1)對生理性和病理性混發病害有突出防治優勢,如核桃腐爛潰瘍病、蘋果(梨)樹腐爛病、櫻桃(桃樹)流膠病等。上述病害與樹干受傷或衰弱易于形成生理性病灶有關。中(草)藥殺菌劑由復方螯合而成,除具有殺菌功能外,還具有修復傷口、營養復壯、提高作物免疫力的功效。
(2)良好的傳導性使用藥方式多樣,可噴可灌可涂抹,有利于多途徑防治病害,有利于殺滅植株深達韌皮部或維管束的病原菌。植物源成分來源于植物,少部分礦物元素也是植物所必需的營養物質,與作物親和,能夠被作物快速的吸收傳導。作物吸收后無需轉換通過作物的傳導系統可直接參與作物營養物質循環并發揮作用。
(3)安全性高。敏感作物有對病害敏感和對藥物敏感的雙重特性,作物生長的敏感時期也是病害侵染的時期,常見農藥敏感時期用藥,用藥量少了不管用,用藥多了易引起藥害。中草藥殺菌劑具有安全性高的特性,可以早用、適當多用。病害高發時期或重癥發生時,可以高濃度使用,對作物安全、食品安全;也可以與化學藥劑復配,具有中西結合、標本兼治的復配優勢。
(4)不產生抗藥性。作用機制的多樣性以及與植物的親和使抗藥性幾乎為零,能夠長期用藥,避免了抗藥性強的藥物連續使用藥效降低的問題。
(5)殺菌廣譜。成分多樣化、作用機理多樣化對真菌、細菌病原在接觸、潛育、侵染、危害不同階段均有殺菌作用。對不同病原菌導致的不同病害均有防治作用。有一藥多效的效果,有利于建立多種病害早防早治的省工、省藥、省心的統籌方案。
3.2 營養復壯
中(草)藥殺菌劑含有植物所需的多種營養成分,主要有多糖類、脂肪酸、黃酮類、纖維素、木質素、多硫化合物、微量元素等。能夠直接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營養,并且能夠提高植物的自營養能力,使果樹葉片生長良好,進而植株健壯,達到營養復壯的效果。
4 植物源殺菌劑在果樹上防治疑難病害的效果
2013—2014年筆者連續兩年在桃樹上進行流膠病、穿孔病、葉片黃化病等的應用試驗來看:4月20日樹干噴100倍潰腐靈,5月10日開始每隔15天葉面噴600倍靚果安,連續噴3次,噴施藥液和噴清水的對照相比,噴施藥液的葉片肥大,葉厚色濃,樹干沒有流膠,原來有流膠口的地方產生愈傷組織,愈合良好。特別強調的是,噴過藥液的桃樹,從5—10月葉片發育健壯正常,未發現有穿孔病斑出現。對照桃樹主干有流膠情況發生,在7—9月葉片出現穿孔病,引起部分落葉,葉片出現黃化情況。枝條:噴過藥液的一年生枝條,比對照色鮮、較粗壯、硬,節間短,芽大明顯。果實:噴過藥的果實較對照密度大,平均單果增重50克,尤其是發現桃果實著色好,著色快,成熟期提前3~5天。采后在室內常溫條件下,貨架期延長5~7天,果形也較整齊好看。根系:噴過藥液的植株,11月份調查根系,試驗樹毛細根比對照樹數量增加20%~25%,長度平均增加1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