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正清 尹睿 王艷
【摘要】闡述了生物化工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構建的目標,在明確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確立專業核心課程及職業能力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了“寬平臺、多模塊”課程體系,實現了生物化工專業中高職課程體系的順利銜接。
【關鍵詞】生物化工專業 ?中高職銜接 ?課程體系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資助項目《構建中高職相互銜接的課程體系研究》(編號:D/2013/03/149)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237-01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與區域內的中職學校,按照江蘇省教育廳進行中高等職業教育“3+3”分段培養試點的要求[1],進行了“3+3”生物化工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構建的探索。
一、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構建的目標
課程銜接是建立中高職教育銜接人才培養的核心。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實則上就是兩者課程相互獨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復浪費的一種有機結合的狀態[2]。中高職分段培養項目應保持前段教育課程的相對獨立與完整,重點加強前段教育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和繼續學習能力的培養;深化后續教育課程改革,增強后續教育課程的銜接性、實踐性和職業性。要根據生物化工專業中職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及高職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界定好哪些內容由中職完成,哪些內容由高職完成,以保證課程內容不重復、不交叉、不遺漏,同時合理安排課程開設的先后順序。
二、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構建的實施
1.對接社會需求,明確專業人才培養定位
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江蘇乃至長三角地區生物化工專業人才需求、培養現狀及發展趨勢,專業教師先后分赴南京、蘇州、上海等省內外40多家企業開展了企業調研活動,同時向畢業生發放調查問卷進行調研。在取得第一手調研資料的基礎上,專業團隊對調查數據進行了認真的歸納、統計和分析,同時,通過每年召開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會議,聽取行業企業專家對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等專業建設問題的意見和建議,明確了高職生物化工專業的定位是培養掌握生物化工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從事發酵生產操作、分析檢驗、菌種培養、質量管理、產品開發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2.開展職業能力分析,確立專業核心課程
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經專指委專家的指導下,確立了生物化工專業的菌種管理、生產管理、生產操作、分析檢驗、質量管理等5個職業崗位,分析了各個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素質與能力要求及學習領域課程,針對性開設相應的課程,尤其是專業核心課程,按生物化工的不同分類,設置并重點建設了《啤酒生產技術》、《生物產品分析與檢驗》等6門專業核心課程,以適應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求。
3.遵循專業學習規律,建立“寬平臺、多模塊”課程體系
為適應生物化工領域范圍廣、產品種類多、技術更新快及關鍵技術崗位從業人員要求高等要求,培養能從事發酵生產操作、分析檢驗及菌種培養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專業教師深入行業、企業的調研,經職業能力分析,構建了“寬平臺、多模塊”課程體系,其內涵是通過《英語》、《數學》等公共基礎平臺課程及《生物化學》、《微生物操作技術》等專業基礎平臺課程的學習,學生具備了化學檢驗、生化操作、分離提取、微生物培養與保藏、識圖繪圖等基本知識與技能,然后開設《食用菌生產技術》、《生物產品分析與檢驗技術》等模塊課程,同時安排菌類園藝工、啤酒釀造工、白酒釀造工、食品檢驗工等考工訓練,以滿足學生多方向就業的需要。
三、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構建的成效
1.校企合作,創新了中高職銜接人才共育機制
近幾年,學院先后牽頭創建了江蘇食品職教集團、江蘇今世緣釀酒學院、江蘇省食品微生物工程實驗室等校企合作聯盟,充分發揮學院合作辦學理事會及生物化工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作用,校企共同開發制訂中高職銜接的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進行考核評價,實現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機制。
2.構建了“四融入、四遞進、學訓交互”人才培養模式
針對中高職銜接過程中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實施難、學生崗位能力有待提高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等問題,以江蘇食品藥品學院國家骨干院建設和淮安市高級職業技術學校國家示范校建設為契機,依托校企合作平臺,在“多元融合、學做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引領下,探索實踐了生物化工專業“四融入、四遞進、學訓交互”人才培養模式。其內涵是將企業人才需求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將職業技能標準融入課程教學內容,將企業優秀文化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將行業企業評價融入考核評價體系,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按照生物化工專業知識、技術、素質培養規律,循序漸進地安排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拓展課、畢業項目課,并按照職業技能形成與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地安排單項實訓、綜合實訓、生產實踐、頂崗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通過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校內學習與企業鍛煉交互進行,促進學生的素質與能力不斷提升。
3.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創新了課程體系和教材
職業學校的專業教學既要滿足學生的就業要求,又要為學生職業發展和繼續學習打好基礎,要圍繞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系統設計、統籌規劃課程開發和教材建設,明確各自的教學重點,制定課程標準,調整課程結構與內容,完善教學管理與評價,推進專業課程體系和教材的有機銜接[2]。本專業教學團隊校企合作開發了8門優質課程,參與了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生物化學》課程資源建設,其中2門課程按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標準建設,1門按省級精品課程標準建設。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將企業的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課堂教學案例和實訓項目,開發和編寫了基于工作過程的《啤酒生產技術》、《食用菌生產技術》等共8本工學結合教材,同時編寫了《酒文化欣賞》等9本校本教材。
4.實施分層次教學,促進學生全面提高
中高職學生在文化水平、動手能力、學習能力及思想認識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實施分層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較為全面的發展。例如數學實施分層次教學,通過摸底考試,結合學生意愿,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三個層次的差別在于知識的深度、廣度及所用的授課時間。要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加強數學應用軟件的教學,開設Mathematica 4.0(或MATHLAB),將一些比較復雜的計算、作圖,利用計算機來完成。A、B兩個層次的學生可以相應增加一些編程訓練。
5.課證融通,強化知識和技能的綜合培養
專業團隊緊緊圍繞本專業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參照相關職業資格標準,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核心,以職業崗位(群)要求為依據,將職業資格標準的要求融入課程教學內容,進行 “課證融通”教學改革的實踐。如菌類園藝工技能鑒定分為理論和操作兩部分。理論成績采用《微生物操作技術》、《食用菌生產技術》兩門課程成績的平均分來代替,平均分在60分以上者,理論考核免考,不到60分還需進行理論考試;實踐考核要按照職業資格應會要求進行,理論考核和實踐考核合格,即可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參考文獻:
[1]關于繼續做好江蘇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蘇教職〔2013〕9號
[2]柳燕君.構建“能力遞進,縱橫拓展,模塊化設置”的中高職課程銜接模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7):56-60
作者簡介:
陸正清(1967-),男,江蘇淮安人,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教授、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高職教育教學管理及生物化工專業教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