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途 楊彥魁
以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為統領,全力推進重點工作重點項目建設和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包括危舊房改造、安全飲水、嘎查村街道硬化、村村通電通網絡等),是內蒙古促進經濟轉型升級、著力抓好民生工程的重要舉措。《內蒙古日報》從今年4月初開始在一版推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推進重點工作重點項目》專欄,用一個多月的時間,逐一報道了12個盟市實施重點項目的新進展,12個盟市及2個計劃單列市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的階段性成果,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效應,收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仔細閱讀這兩組報道,發現在組織策劃、采訪寫作、編輯處理和刊發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創新。
創新之一 該專欄在組織實施前,經過了精心策劃和認真準備。報社編輯部組成12個報道組,由編輯部各部主任帶領,駐各盟市記者站參加,以“走轉改”的形式,深入重點項目施工現場采寫報道。主打稿每篇選取4個項目進行采寫,同時配發一組圖片、一篇短評、一組互動、一個鏈接,圖文并茂地反映各盟市大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調結構、轉方式、穩增長的生動場景;選擇經濟總量和發展水平相近的地區,采取2個盟市為一組、跨地區對比呈現的方式,分7組報道了12個盟市和兩個計劃單列市“十個全覆蓋”的階段性成果,用具體生動事例加現場畫面的形式,真實反映農村牧區建設的新面貌。
創新之二 專欄報道有特點、有角度,編發形式新穎。以專欄所發的重點項目建設報道為例,每次發表時都有一篇3000字左右的主報道,配有大幅壓題圖片和輔圖。除短評外,還借用新媒體的手段,編發3到5人“我來說幾句”的簡短話語,做到了編采讀互動。“十個全覆蓋”報道則運用電視節目中主持人語和主持人點評的方式,領著讀者走,每組均收入兩個地區的內容,采用主持人開篇的方式,既把兩個地區的內容對比統一起來,又把兩個地區的不同情況“揉”在一個主題中,通過主持人語→新聞事實→主持人點評有機結合起來,給讀者一氣呵成之感。
創新之三 所發報道都經過了認真采寫和編輯處理。重點項目建設報道,篇篇都抓住各盟市的特點亮點,從現場選擇角度切入,見人見物,著力講好故事,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如《要做就做全國領先》《綠色發展的競爭力》《更優更大更環保》《新興之火照亮轉型之路》等報道,既反映了內蒙古各地以抓重點項目建設為抓手,著力推進新型產業發展,打造經濟升級版的新思路新措施,又從重點項目建設中具體的人和事落筆,展現各地抓緊抓實,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十個全覆蓋”的報道則采取從一村一人一家一事入筆的方法,以小見大,讓讀者真實感受到農村牧區發生的變化。如4月18日的《看,那村那水那路》一文,開頭寫道:“尚和的家就在村口。記者到他家時,他剛吃過午飯,正在廚房收拾碗筷。粘著油膩的盤碗放在洗碗池中,水龍頭一擰,嘩嘩嘩……自來水傾瀉而出。”用這種鏡頭式的場景,巧妙切入,生動、具體、形象、鮮活,把小山村通自來水的情景進行了展現。
創新之四 文字與圖片組合,讓可視性與可讀性相得益彰。重點項目建設的報道,每篇都有一幅大場景的題圖,顯出宏大的建設場面;欄底又配發三四張建設內景圖,有人物,有背景,現場感強烈。“十個全覆蓋”的報道每組都配發了兩張以上的圖片,以視覺形象展示農村牧區的新房、新路,以及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用水、醫療衛生、文化活動場所等真實場景,充分發揮了紙質媒體文字與圖片組合使用,互為補充、互為鋪陳的作用。
創新之五 兩組報道所配發的評論,均以短評、主持人語和互動者三言兩語的形式,每每二三百字,甚至一二百字,即畫龍點睛般地說明,著力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對當地經濟轉型升級、增強發展后勁的重要作用,道出了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這項惠民工程對農牧民群眾幸福生活的重要意義,少了官腔和文件語言,多了親民情愫和百姓視角,得到了讀者尤其是基層讀者的普遍認可。
創新之六 同時,《內蒙古日報》還在內蒙古日報官方微博、微信、內蒙古手機報、你好·內蒙古新聞客戶端上開欄《“十個全覆蓋”比一比曬一曬》,通過兩地記者見到的景致PK,進行比較式報道。這種插入各地多張鮮活圖片,并邊走邊說的活潑形式,深受讀者喜歡。
(作者單位:內蒙古日報社)
編輯:趙萱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