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
【摘要】現代民族聲樂是在傳統聲樂藝術的基礎上借鑒吸收西洋科學發聲方法而形成的民族聲樂藝術。今天的民族聲樂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已經形成了教學體系化、作品多樣化、演唱形式多樣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的藝術格局。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發聲方法的美聲化、風格的單一化等因此,現代民族聲樂的發展必須要做到:創作風格多元化、堅持走繼承和創新之路。
【關鍵詞】現代民族聲樂;發展;多元化;繼承;創新
前言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五四時期,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使得民族聲樂開拓了發展思路,我國民族聲樂歌唱藝術新局面形成,發展到今天,中國民族聲樂已經引起了世界的關注。我們在給予肯定的同時,也應該清楚的認識到,我們民族聲樂在借鑒西方藝術,追求共性過程中,逐漸遺失了傳統民族聲樂巾的某些個性。因此,在這種形勢下,探究現代民族聲樂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一、現代民族聲樂的概定和形成
現代民族聲樂是指1949年至今這一時期的民族聲樂。現代民族聲樂是與傳統民族聲樂相對應的,它反映的是在作品藝術表現和思想內涵上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藝術特色的一門新興歌唱藝術,它的藝術風格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的發生著變化,隨著人們審美習慣的差異而不盡相同,它體現了強烈的民族性、時代性、科學性和藝術性。早在19世紀是中國藝術發展的殤變時期,中國傳統民族聲樂在劉天華“國粹思想”與工光祈“民族音樂學的方法論”的影響下,吸收和借鑒西洋聲樂的發聲方法和創作手法及創作理念,經過蔡元培等前輩音樂家教育家的不斷努力,中國傳統的聲樂逐步走出了一條專業音樂教育的道路。所以,就社會學的進程來講,中國早期的民族聲樂具有西方文化色彩,也浸透著早期音樂先驅者的辛勞。1950年“土洋之爭”提出的中國唱法應該走出一條中國傳統唱法與西洋唱法相結合的路子,是現代民族聲樂初步形成時期。在1950年至今,近六十年的時問,中國民族聲樂可謂是一波三折,以王昆、郭蘭英為代表的有著鮮明個人風格和時代特色的歌唱家的出現是民族聲樂的第一次發展高潮;到了文革時期,革命“樣板戲”占據了藝術的主導地位,并取代了民族聲樂的發展,使民族聲樂的發展受劍阻礙;進入80年代,我國民族聲樂再次出現復興的局面并成為文化主流,這一時期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民族聲樂歌唱家,如彭麗媛、蔣大為、閻維文等;今天的民族聲樂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巾,已經形成了教學體系化、作品多樣化、演唱形式多樣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的藝術格局。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發聲方法的美聲化、風格的單一化。
二、現代民族聲樂的發展趨向
(一)現代民族聲樂創作風格要多元化,突出作品的民族個性
在新中國成立后,一大批風格多樣、具有濃郁中國民族特色的優秀歌曲,如《小河淌水》、《洞庭魚米鄉》、《我的祖國》等,以及如《劉二姐》、《白毛女》、《洪湖赤衛隊》等優秀的民族歌劇深受人民喜愛,這些民族聲樂之所以深受群眾歡迎,正是因為這些歌曲、唱段的取材都是廣大音樂創作工作者多年在民問探究、收集,并經過反復整理、推敲而創作出來的具有鮮明地域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元素,表達的都是老百姓的心聲。但這些植根于各地方各民族音樂文化基礎上的新作不斷涌現,質量不斷得到提高。比如近幾年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推出的許多優秀作品《斷橋遺夢》、《山寨素描》、《阿妹出嫁》、《紅旗頌》等都是經典作品。因此,現代民族聲樂想要發展,要做的就是要真止的深入生活,深入研究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審美習慣,深入研究表現對象的情感和生活,并加以科學的創作技術技巧,使創作的作品真正呈現多樣化風格,形成多元發展的藝術氛圍。
(二)現代民族聲樂的發展必須堅持走繼承和創新之路
我中國傳統聲樂具有鮮明的民族音樂特征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民族聲樂在與西方音樂文化不斷地交流、借鑒中得以發展,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現代化進程推動下社會快速變遷所引發的傳統文化遺失現象。在現實中,專業聲樂教育巾傳統民問歌曲與創作歌曲的比例嚴重失衡,學院派審美標準的普遍化、媒體化,使民族聲樂越來越趨同于“千人一面”的審美模式,而這種單一化、同質化恰恰就是制約民族聲樂發展的鎖鏈,它會使民族聲樂失去民族性,形成一花獨放的惡果,這對于其傳承與發展來說是極其不利的。怎樣協調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走出一條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聲樂發展道路,是現代民族聲樂必須關心的問題。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要想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巾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須在繼承傳統,堅持自己的個性和民族特色。中國的民族戲曲和民族曲藝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品種繁多,藝術特色鮮明。其豐富的語言特征、聲腔體系和演唱方法都是民族聲樂演唱風格的重要源泉,加上各個地區和民族都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因此深入民間,不斷汲取民問精華才是最佳發展之路。那種舍棄本民族最鮮明個性的創新最終只會背離我們的傳統文化。因此,我們的創新必須是建立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的創新。所以,現代民族聲樂就應該是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與個性,又汲取了世界先進文化營養的聲樂藝術。
(三)中國民族聲樂應該從以下幾點進行繼承
首先,用專業民族聲樂教育保護創痛的民族聲樂資源。對于專業院校來說,可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定期選派師生下鄉采風學習,并撰寫參考資料;還可以聘請優秀民問歌手或藝人走進課堂進行技藝的傳授;而對于教育出版社來說,可制定出通用的《中國民族聲樂教材》,促進有效教學。其次,推進巾圍傳統民族民問音樂的教育。在目前,我國眾多學校關于民族民問音樂課程的開設數量還很少,加上缺乏具有鮮明特征的聲樂教材,因此在校學生對于民族民問音樂的知識了解也就相對較少,“民族性”的意識自然也就很難建立。同時,“民族性”的音樂特點也決定了,民問音樂不儀是民族聲樂的資源攝取地,同時也是民族聲樂演唱藝術風格形成的源泉。藝術家只有真正熱愛并主動學習優秀的民族民問聲樂演唱藝術,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從而促進多種聲樂演唱風格的出現。因此,我們必須要真正做劍“以我為主”,以藝術的民族性為主,只有這樣,民族的聲樂才不會在眾多的聲樂藝術中迷失自己的方向。
(四)中國民族聲樂的創新發展也要遵循三個原則
首先,唱法的發展必須要向“中國唱法”和傳統的“民族民間唱法”兩個方向發展,并注意兩者之問的相互學習與借鑒。其次,致力于民族聲樂演唱方法的多元化,要在唱法上多角度、多層次地去鉆研我國古代聲樂精髓的同時更要借鑒外來的先進的歌唱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再完善、再創新、再豐富。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中心基本點,是民族文化的根,任何民族文化脫離了傳統就意味著脫離了賴以生存的根,其文化就會枯竭,甚至消失。就唱法來講,要想加強唱法民族化的研究,就必須不斷去劍民問研究取材,因為最好的民族藝術存在于民問。只有真止把民問歌唱方法和民族唱法、美聲唱法銜接好,才能使民問唱法逐步為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并學習它,只有如此民問唱法才能真正走出困境,并得到保護與發展。第二,現代民族聲樂發展還要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則。現代民族聲樂發展必須“和而不同”是指巾國民族聲樂的發展不盲目排斥其它聲樂文化,主動吸納和融匯其它文化的開放系統,形成“和而不同”的交流。在交流巾真止能做到取長補短,又不丟掉自己的特點。喪失了自己音樂個性的文化,就等于喪失了自己民族個性文化的傳統,就注定不會被記住,所以“和而不同”也可以說是“知變守本”,是在保持自己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但是“知變”和“守本”都是為了糾止聲樂發展過程巾出現的偏差,“知變”是在“守本”的基礎上進行改變,一旦“知變”偏離r自身發展的軌跡,就容易喪失民族個性,就必須需要用“守本”的方式將發展拉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而一旦“守本”過度,成為守舊,那么就必須依靠“知變”來促進發展。所以,我們必須要在“和而不同”的理念指導下,認識現代民族聲樂的可變性和發展性,樹立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觀念,充分認識劍民族聲樂的每一次演變和發展都是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只有保持自身民族聲樂文化的傳統并加強西洋等外源聲樂文化的交流,在中、西方聲樂文化之問保持傳統文化之根,才能保證我國民族聲樂文化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