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陣營與國民黨高層間的人事安排沖突本質上是兩岸政策上的路線之爭,“九合一”大敗后的國民黨希望通過保守的兩岸政策留住中間選民;而洪陣營則想在兩岸關系上突破現狀更進一步。
6月17日,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與洪秀柱舉行了“朱洪會”,會后洪秀柱表示,此次選舉,將打一場“非典型選戰”。
通過國民黨初選之后的一周內,洪秀柱支持度大幅高企,甚至部分民調已經超越蔡英文。但實際上,雖然洪秀柱已經破磚成玉,但夾在馬、王、朱三人之間的洪接下來日子并不好過。
兩岸政策路線不一
出線之前,洪陣營選戰策略的制定和執行都沒有動用國民黨的資源,基本上是洪陣營的單兵作戰。但出線后,國民黨與洪開始競奪選戰主導權,為避免日后出現“雙頭馬車”的情形,洪秀柱與朱立倫見面之后,雙方決定成立聯合辦公室,并由溝通能力極強的李四川扮演黨內高層與洪團隊之間的溝通角色。洪之所以稱此次選舉是“非典型選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洪在黨內并無太多資源。此前臺灣五次大選,除2008年馬英九因涉案暫時交出黨權之外,國民黨皆是由黨主席親自出戰。即便如此,馬英九的兩次選舉還均在黨外設立個人辦公室主導選戰策略。此次選舉還未開始,洪秀柱與國民黨之間的選戰主導權之戰已經提前開打。
首先,在人事問題上,洪秀柱與國民黨之間分歧就不小。國民黨主張,兩岸政策方面將由大陸事務部主任高孔廉、智庫“國安組”召集人何思因兩位重量級人士出馬,以維持國民黨希望的中道理性立場及路線。
洪秀柱的兩岸政策則主要由臺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名譽教授張麟征、心理系教授黃光國等“外省籍”團隊操刀,立場比國民黨的中間路線更為偏統。從國民黨內部獲悉,國民黨高層對洪秀柱“一中同表”的說法極為不滿,已經明確拒篼張亞中參與后續的選舉工作。
洪秀柱主張,未來兩岸要尋求從“一中各表”向“一中同表”的跨越,呼吁兩岸承認彼此共享主權,分享治權,并通過簽署和平協議的方式鞏固兩岸交流的政治基礎。但在國民黨高層看來,洪秀柱的主張過度“傾中”,可能會對選情不利。
張亞中表示,日前兩岸經濟社會交流越來越密切,但政治上裹足不前、缺少對話,造成兩岸關系的高度不信任。未來只有雙方共同追求“一個中國”,透過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方式才能真正保護臺灣。
洪陣營與國民黨高層間的人事安排沖突本質上是兩岸政策上的路線之爭,“九合一”大敗后的國民黨希望通過保守的兩岸政策留住中間選民;而洪陣營則想在兩岸關系上突破現狀更進一步。截至發稿時,國民黨內部對未來選戰的兩岸政策路線仍未確定。
與大佬關系待解
6月18日下午,洪秀柱前往“立法院長”王金平官邸拜會,雖然王金平握住洪秀柱的手高喊三遍“義不容辭”,但在短暫的會晤后,王金平還是拒絕了洪秀柱邀請他擔任其選舉總干事的提議。
長期以來,出身高雄的王金平被視作是國民黨內在臺灣南部唯一有號召力的大佬。其在“立法院”內的多年資歷也讓其連續三次位列“立委”選舉國民黨不分區名單,以被保送的方式坐穩“立法院”院長一職。此前,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已經明確表示,不會再為王金平修改黨章。王若想延續“立法院”生涯,只能再度回到高雄老家經歷選舉,這對明年已經年滿75周歲的王金平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國民黨前“立委”邱毅透露,洪秀柱出線后,王金平已經準備動員自己在中南部的勢力,隨時準備為洪秀柱南下造勢提供幫助。但洪秀柱明確表示要王金平回鄉重選后,該籌劃已經被叫停。
同樣,洪秀柱與朱立倫的關系也很微妙,17日,美國“在臺協會”處長梅建華表示,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赴美是非常具有建設性的參訪,若洪秀柱有意訪美,美國將比照與蔡英文同等規格進行接待。
得到美方的暗示后,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第一時間表態,7月19日國民黨全代會召開之后,黨會安排洪秀柱訪美,如果可能,朱立倫也將親身陪同。對此,洪秀柱對媒體大表不悅,并表示:“以后兩岸問題和訪美議題,請媒體以我本人的說法為準”。對此,有親朱的“立委”認為,洪秀柱此舉會讓熱心幫助她的人感覺到“熱臉貼了冷屁股”。
此外,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動向也讓整個藍營內部暗潮洶涌。據最新民調顯示,洪秀柱在與蔡英文一對一對決時民調已經下挫15%百分點,倘若宋楚瑜加入戰局,洪的得票率將在三人中敬陪末座。
在國民黨內部整合不力的情況之下,已經有黨籍“立委”改換門庭。6月底,國民黨“立委”張碩文明確表示退黨,在即將到來的“立委”選舉中將代表親民黨出戰。親民黨副秘書長劉文雄表示,現在至少已經有三到四位國民黨“立委”與親民黨聯系,準備跳船改換門庭。
2012年起,臺“立委”與“總統”大選改為同一天投票,自此,臺大選也被視作是“母雞帶小雞”式的選舉,各政黨“總統”人選的實力不僅決定自身能否當選,也能決定本黨“立委”選情。2012年“總統”大選時,宋楚瑜雖然只獲得2.77%的選票,卻帶動本已逐漸退出臺主流政壇的親民黨獲得了超過5%的政黨票,親民黨也因此獲得兩席寶貴的“立委”席次。
在洪秀柱聲望漸低的同時,宋楚瑜的再度出山給洪又添加了一個難題:在整合國民黨內部勢力之外,洪還需要用更多精力統合整個藍營的力量。
(《鳳凰周刊》201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