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設立、國務院授權的養老基金管理機構承擔受托機構,實際是以國家信用為擔保,以政府財政為后盾并作為最后的支付者,安全程度較高,同時機構設置和運行方式清晰,便于政府監管。
基本養老保險在過去20年來,貶值將近1000億元,改革養老金投資運營模式,迫在眉睫。
7月13日,養老金入市方案結束公開征求意見,預計將有約兩萬多億元資金“整裝待發”進入投資運營。作為老百姓的養命錢,養老金如何實現保值增值,備受關注。
30%的投資上限過高?
“投資并不意味著養老金全部投資股市,并且也不能做出只要入股市就會賠錢的判斷。”專家鄭秉文說。
根據《辦法》,養老金投資范圍包括銀行存款、國債、權益三大類,股票投資只是權益類6個投資品種之一,這意味著投資股票僅僅是一部分資產配置。此外,養老基金可通過適當方式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建設的投資。
上述權威研究者稱,“股票是市場化投資的重要品種,而且還屬于比較成熟的投資品種,需要給予一定的投資空間。”
對于基本養老金投資安全性的考量,反饋意見大都集中在養老金入市比例上。
根據征求意見稿第三十六條的規定,養老金投資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養老金產品的比例,合計不得高于基金資產凈值的30%。該比例與目前企業年金基金投資權益類比例不超過30%的上限相同,但低于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運營的全國社保基金40%的上限。即便如此,擔心比例過高而增大投資風險的質疑聲依然存在。
其實,30%的入市比例不光有據可查,其安全性同樣是被驗證過的。
“從長遠來看,我個人覺得30%的入市比例相對合理,沒有太大的投資風險。”7月16日,首都經貿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博士孫博表示,企業年金和全國社保基金在這方面的投資比例分別為30%和40%,但在投資實踐中遵循的界限大都低于這個比例,并非完全根據上限比例進行投資。
據悉,運行多年來,企業年金按照30%的上限比例進行投資的情況只有一次,那就是2007年的大牛市,而當年的平均收益率也超過了40%,除此之外,企業年金的實際投資比例一直遠遠低于30%這個上限。同時,30%這條線也是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在投資實踐中遵循的界限,從未觸及過原本規定的40%的上限。
而與投資風險相對應的是收益,從實踐看,企業年金和全國社保基金都取得了較為理想的長期投資收益。比如,2001年至2014年末,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年均投資收益率8.36%。同時,2007年至2014年末,企業年金的年均投資收益率為7.87%,均遠超同期年均通貨膨脹率。對此,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從長遠來看,養老金入市無論是對股市還是養老金本身而言都是長期利好,“擬定的30%入市比例已經比發達國家低了一倍左右,關鍵是,養老金入市是養老金對股市有需求,養老金投資需要進行多元化的改革,同時,養老金入市也為當地的資金市場建立了價值投資、長期持有的投資模式。”
風險準備金過低?
除了入市比例外,風險準備金制度也是保障基本養老基金安全的籌碼。
根據征求意見稿規定,投資管理機構提取的投資管理費年費率不高于投資管理養老基金資產凈值的0.5%,托管機構提取的托管費年費率不高于托管養老基金資產凈值的0.05%,投資機構和受托機構分別按管理費的20%和年度投資收益的1%來建立風險準備金,余額達到養老基金資產凈值5%時可不再提取,專項用于彌補養老基金投資發生虧損。
在防范風險方面,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借鑒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做法,建立了風險準備金制度。
但是,制度雷同,提取比例卻是相差甚遠。根據我國現有養老金投資政策,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人提取的投資管理年費率不高于社保基金委托資產凈值的1.5%,托管人提取的托管年費率不高于社保基金委托資產凈值的0.25%,受托機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不收取受托管理費。企業年金基金受托人年度提取的管理費不高于受托管理企業年金基金財產凈值的0.20%,賬戶管理人的管理費每戶每月不超過5元,托管人年度提取的管理費不高于托管企業年金基金財產凈值的0.2%,投資管理人年度提取的管理費不高于投資管理企業年金基金財產凈值的1.2%。
顯而易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管理費率(上限)水平大大低于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和企業年金基金,雖然制定較低的管理費率(上限)水平有助于提升基金收益率,但是,對于管理機構而言,已基本接近其業務盈虧平衡點的比例無異于“殺雞取卵”,同時,在此基數之上提取的風險準備金額度也會相對偏低。
截至2014年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3.18萬億,即便將這3萬億全額投資,投資機構最終提取的風險準備金又是多少?根據上述比例粗略計算得出:3萬億×0.5%(投資管理費提取率)×20%(風險準備金提取率)=30億元。
“投資3萬億提取的風險準備金只有30億,用0.1%的額度保障全部養老基金的風險,這樣很難起到作用。”孫博因此建議成立一個投資收益擔保機制。
據了解,如果《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能夠順利通過并付諸實施,中國將是近20年來繼加拿大、日本和韓國之后第4個實行現收現付制進行市場化和多元化投資改革的國家,就基金規模來講排列第二,僅次于日本,如此大規模的養老金,“安全第一”的原則不能動搖。
如何安全賺錢?
基金安全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作為老百姓的養命錢,養老金進入股市后,又該如何防止虧損,做到安全賺錢?
養老金投資將由誰來操控?根據《管理辦法》的規定,各省將作為養老基金投資的委托人,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將作為受托人,受托人將與眾多的投資管理人簽訂合同,后者負責權益類資產的投資運營。
為何養老金沒有選擇市場機構作為受托人?這是《管理辦法》公布后,許多市場人士的疑問。而這些疑問也并非空穴來風。我國目前已有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和企業年金基金等養老金開始投資運作,其中企業年金基金無論采取理事會受托模式,還是法人受托模式,都是由市場機構承擔受托人。據統計,2007-2014年末,企業年金基金年均投資收益率7.87%,超過同期年均通貨膨脹率(3.21%)4.66個百分點。
“什么時候養老金不再需要國家財政補助和‘兜底了,或許就可以完全交給市場機構運作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相關專家說道。
更值得注意的是,養老金投資實現市場化運作之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依法對受托機構、托管機構、投資管理機構及相關主體開展養老基金投資管理業務情況實施監管。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按照各自職責,對托管機構、投資管理機構的經營活動進行監督。同時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讓公眾享有知情權。
受訪專家認為,國家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給予了大量財政補助,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付負有兜底責任,在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中理應體現國家的主導作用。從安全性角度看,由國家設立、國務院授權的養老基金管理機構承擔受托機構,實際是以國家信用為擔保,以政府財政為后盾并作為最后的支付者,安全程度較高,同時機構設置和運行方式清晰,便于政府監管。
此外,國家也可以集中統一施行優惠扶持政策,有利于提高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盈利水平。
在專家褚福靈看來,要讓養老基金不在資本市場中“裸泳”,進而實現保值增值,《辦法》中還有不少細節亟待完善。一是保值增值預期目標應進一步明晰,確保入市之后收益優于以往。二是風險防范和處理機制要細化,包括應當采取哪些措施來防范,出現虧損如何彌補,以及一旦虧損規模較大的話如何分擔責任,“這些都要說清楚”。
褚福靈表示,養老基金是保障基金,不是投資基金,更不是風投基金。養老金在實際市場化投資運營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關鍵是一定要建立穩健的投資組合,政府要加強監管,保障基金的絕對安全,不能讓老百姓的養命錢受到損失。
(《證券日報》2015.7.17、《華夏時報》201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