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服務產業是建立在醫藥衛生產業基礎上,以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為最終目標的綜合性產業。
郭清
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后
麻省醫藥學院名譽博士
杭州師范大學副校長
智能健康管理研究院院長
“移動健康管理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
中心主任
榮獲:中國十大醫改新聞人物
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
中國健康管理杰出貢獻獎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
中國(浙江)全面小康特別貢獻人物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皮爾澤在其著作《財富第五波》中將健康產業稱為繼IT產業之后的全球“財富第五波”。根據美國勞工部最新統計表明,醫療保健服務業已成為美國最大的產業之一,可提供1430萬個就業崗位,并將在2010年至2020年間新增560萬個就業崗位。2011年,美國作為健康產業總產出指標的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達到17.7%,英國、德國、法國該比重分別為9.4%、11.3%和11. 6%;金磚國家中巴西為8.9%、南非為8.5%;我國為5%,上升空間很大。
我國國務院于2013年9月28日發布了《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健康服務業包含的主要內容為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與促進、健康保險和相關服務,同時其支撐產業包括藥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產品等,提出力爭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系,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全國達到8萬億元以上,浙江省達到1萬億元以上。
醫療服務是健康服務業的關鍵環節和核心內容。沒有優質的醫療服務作為支撐,其他衍生、外延服務難以持續發展。發展健康服務業,就要切實落實政府辦醫責任,堅持公立醫療機構面向城鄉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主導地位。同時,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發展醫療服務,努力擴大醫療服務供給并提高服務效率。
健康管理與促進主要面向健康和亞健康人群。人民群眾對健康服務的需求正從傳統的疾病治療轉為更加重視疾病預防和保健,以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健康體檢、健康咨詢、健康養老、體育健身、養生美容以及健康旅游等新興健康服務的需求都在快速增加。
根據杭州師范大學郭清教授主編的《2013中國健康服務業發展報告》顯示,我國現階段健康管理服務供給呈現多樣化的特征,主要包括醫院服務(公立醫院開設的體檢中心)、專業的體檢中心(民營企業創辦的體檢中心、療養院等)、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公立綜合一級醫院)、
第三方服務(公立、民營健康管理服務機構)這四種模式。其中醫院服務模式以其設備先進、專家資源豐富、人群需求大等因素,被認為是最成熟、最容易復制、最易被大家接受的健康管理模式,目前大部分醫院都開展了健康體檢中心進行相應的健康管理服務。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物聯網的普及,健康技術軟件開發、健康咨詢公司、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服務公司等也在整合可利用的資源,發掘醫療服務體系的空白點,依據自身特點展開相應的如風險評估、導醫預約、健康干預等健康管理服務。
健康保險是健康服務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機制。健康服務業的長足發展需要成熟的健康保險體系來保障。截止2014年11月,我國健康保險市場的原保險保費收入18714.76億元,同比增長17.80%,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475.97億元,同比增長44.47%;國內健康保險市場積極探索健康管理服務,延伸健康保險產業鏈,發展保險產品近干種。同時,專業從事健康保險的公司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局面,開發相應的健康管理服務、健康管理系統,和相應的醫療風險管控機制,大大提升了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
支撐性產業涵蓋對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與促進、健康保險服務形成基礎性支撐及所衍生出來的各類產業,主要包括藥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健康食品等研發制造和流通等相關產業。目前我國保健用品行業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市場潛力巨大,隨著外資進入,保健用品的競爭也更加激烈。近年來逐漸發展的可穿戴設備,也將健康管理服務融入到日常生活,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技術開發人員也可以根據這些數據更有針對性開發新產品。
隨著健康理念的深入和健康管理服務產業的發展,相應的健康城市、健康養老地產等一系列綜合的健康管理服務產業也在起步和探索階段,人們正努力通過政治承諾和健康的公共政策,促成跨部門行動和社區的參與,達到健康社會、健康環境、健康人群的目的。健康管理和健康相關產業,正以其先進的理念、巨大的商機和市場前景吸引著眾多的人才和投資者躋身其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