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德山是唐代的高僧,他年輕時由四川來到湖南,跟龍潭禪師學佛。一天晚上,他陪師父閑聊,不覺已到深夜。德山離開老師的茅棚,因天色很黑而折了回來。龍潭于是點了一盞燭火給德山。正當德山要去接時,龍潭忽然把火吹熄,就在這時候德山大悟,而向龍潭禮拜。
龍潭說:“你見到什么?”
德山說:“從今以后再也不疑天下覺悟大師說的話?!?/p>
第二天德山便離開他的老師,繼續行腳參訪去了。龍潭對其他弟子說:
“他的心志有如金剛一般,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頭,將來向孤峰頂上立吾道在?!?/p>
后來德山成為禪宗大師,培養了許多高足。
你也許想知道德山在火把被吹熄時見到什么。他見到了獨立不依賴的自由性。所以龍潭才會說,他具備金剛不惑的獨立思考。“牙如劍樹,口如血盆”表示他能辯破邪說,而能高顯生活的真理。
人最忌諱的就是失去光明的心智,漸漸被黑暗的罪惡所包圍,最可怕的是貪婪、暴力和癡迷,這使人失去理性和情性,最后心靈卻完全黑暗。
明與暗不是日夜的明暗,在光天化日之下仍有為非作歹的昏黑,深夜時仍有雪中送炭的光明。光明不是在佛龕上點燈點燭,而要在自己心中綻放覺醒的牟尼珠光。
昏黑是什么?消極的一念就是。消極的思想、逃避的態度、貪婪的欲念。都是昏黑,惡習氣、壞脾性、壞情緒也是昏黑,這些都會導致心智的昏聵。
光明是心靈無礙的自由。自由不是現代人所說的“只要我喜歡,有什么不可以”,這是縱欲而不是自由,是物欲色相的奴隸而不是自由的主人。真正的自由是能完全自我控制,是心靈上的自由,是清醒與覺悟。
唐朝的仰山禪師在悟道前問他的老師溈山說: “什么是真佛住處?”這話的意思是說,如何才能證悟成佛,溈山當然知道要告訴他,佛唯有醒覺的光明性才能契會到。但他沒有這樣明說,卻用過程來表達,那就更加生動了,他說:
“以思無思之妙,反思靈焰之無窮。”
這里所說的“無思”是指不被刻板的觀念所限,不受消極的惡習氣所染,那就有光明自在的思想。這正是《六祖壇經》所說:去除執心,通達無礙。
所以禪者從無思的自由性中試著點燃自己的心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