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子萬伯翱記得,2002年春節,他陪父親最后一次去了廣東,“整個春節在廣東父親只專程看望了兩個人,一個是習仲勛,當時習伯伯已經病得很嚴重了,過春節他早早穿好了衣服等著父親,他們激動地擁抱。”
據報道,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同志,于7月15日12點55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對農民有一種天然的情感
萬里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青年時代,他就以讀書為掩護,組織學生運動,反抗日本侵略者,20歲出頭就當上了地委書記,成為“冀魯豫的三大才子之一”。萬伯翱說,解放后,雖然父親的官職越來越高,但他一生都忘不了自己是貧民的兒子。
上世紀60年代初,中國剛剛走出3年自然災害,處于經濟恢復期。國家號召大辦農業,萬里響應國家號召,將長子萬伯翱送往河南省黃泛區農場勞動鍛煉。萬伯翱成為首都干部子弟下鄉支援農村建設的第一人。當時的《中國青年報》在頭版頭條對此事進行了報道。
“父親決定的事情,沒有人能改變。奶奶最終也只能沖父親喊一句:‘把你的皮大衣給他帶上!別把他凍壞了!”萬伯翱感慨,即便是這個要求,父親也沒答應。父親笑著對老母親說:“不能給。一毛錢也不要給他。你知道,就是要讓他自力更生。不過,這個月的伙食費可以帶著。”沉思片刻,他又說:“錢是不能給的。但是要看書和報,可以給。爸爸大力支持!”
萬里又鄭重地對萬伯翱提出要求:“不要總想著回來,你要想逃跑是不行的,除非你逃到海外去,我管不著;否則你就算逃跑回到這個家的門口,我也不會讓你進的!”
萬伯翱見父親把話說得這么絕,把路堵得這么死,也橫下一條心,“死心塌地地聽父親安排,就這么去干給他看看!”臨走時,從不題字的萬里在厚厚的筆記本上,為兒子寫了兩行字:“一遇動搖,立即堅持。”萬伯翱就這樣背著父母親在戰爭時代用過的行李卷、兩本書,懷揣著第一個月的15元錢伙食費,上路了。
萬伯翱說:“我走后弟妹來信說,奶奶和媽媽時常流淚,尤其是和我同年級又同居一室的二弟,常看著我睡過的空床位默默流淚不止。家人不知道我在那遙遠艱苦的地方獨自一人如何生活。”
自從萬伯翱去了農場,從1962年到1966年,萬里共給他寫了十七八封信,是給5個子女中寫信最多的。“父親開始是擔心我動搖,擔心我當逃兵,因為那時的艱苦誰都知道。但后來他在信中更多的是關心當地農民的情況,每次寫信必問農民的生產和生活。”
鄧小平是萬里最尊敬的領導和戰友
原國務院副總理田紀云,曾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一書中寫道:“1981年,我一到國務院就在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萬里的直接領導下工作,直到他1988年離開國務院去人大常委會任委員長。在長期的共同工作特別是推進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對萬里同志有了較深刻的了解,也與萬里同志結下深厚的友誼。”“萬里同志是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的忠實執行者,如果說小平同志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的話,那么,他就是高級工程師之一。”
談起父親和鄧小平的情感,萬伯翱告訴記者:“父親從入黨開始,便長期追隨鄧小平,成為鄧的得力干將。父親跟鄧小平一起工作學到了很多東西:果斷、堅定、看事物的敏銳眼光、處理事務的辯證方法等等;而鄧小平之所以信任父親,也因為危急時刻,父親都能夠扛得住,出色完成任務。”
1949年,萬里隨劉鄧大軍南下,迅速有效地給劉鄧大軍組織籌備了大量軍需。新中國成立后,萬里一直跟著周恩來、鄧小平搞經濟建設。鄧小平任政務院副總理,萬里當第一任城建部長,1958年組織搞“首都十大建筑”;鄧小平“三下三上”,有兩次是萬里與他風雨同舟同下同上的。
“文革”時,萬里因為性格耿直,從不服軟,和很多領導干部一樣被打倒。“文革”后期,鄧小平開始主持中央工作,萬里受命于危難之中,四屆人大后出任鐵道部部長。萬里面對遭受“文革”嚴重破壞的鐵路運輸事業,在鄧小平的親自領導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頓。短短3個多月,所有站段的運輸堵塞問題基本解決。
萬伯翱說:“我聽鐵道部領導講,父親在任時制定的方針‘安全正點、四通八達、多裝快跑一直沒有過時,為以后鐵道部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然而,1976年,萬里再度被打倒,那時“四人幫”正掀起“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的高潮。剛剛理出頭緒和稍有起色的國防、能源、交通、教育等又陷入一片茫然和混亂。“四人幫”控制著宣傳輿論大權,指使新華社記者到一些所謂“右傾翻案風”嚴重的單位鐵道部、教育部、科學院等部委“蹲點”,列席黨組會議。這幾處,正是鄧小平重用的“改革派”所在的部委。在這些改革派中,最出名的是“四大金剛”。
萬伯翱說:“‘四大金剛排第一的是科學院的胡耀邦,然后是教育部的周榮鑫、國防科工委的張愛萍和鐵道部的萬里。‘四大金剛本來是貶義詞,但到了老百姓那里,就成了一種褒揚了。當時老百姓紛紛評價,鄧小平的‘四大金剛可真能干。”
粉碎“四人幫”后,萬里被解放出來,1977年夏,被分配到湖北省工作。臨行前,他去看望鄧小平,向老首長辭行。鄧小平這時處于半解放狀態,可以自由行動,但尚未公開露面。他聽萬里說要去湖北,遲疑了一下說:“你不要著急走,再等一兩天。”鄧小平向當時的中央領導人建議,安徽這個“老大難”要有個得力的干部去。于是,萬里就轉而去了安徽。
1991年12月,祖孫三代在中南海家中歡聚,共慶萬里75歲壽辰。
退休后不問事不管事不惹事
1993年3月31日,萬里從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崗位上退了下來,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中央領導人中,萬里算是較為長壽的。萬里年近90歲時,讀書、看報還不戴老花鏡;走路很快,不用拐杖,也不用人攙扶;和別人談話,思維敏捷,一語中的。
萬伯翱說,父親的養生秘訣是:三打、兩看、一接見,即打橋牌、打網球、打高爾夫球,看文件、看報紙和接見客人。每個雙休日,5個兒女再加上他們的孩子,都會聚集到中南海“含和堂”的四合院里,老老少少,歡聚一堂,敘說各自的所見所聞。此時,是萬里最快樂的時候。
萬伯翱回憶,父親不止一次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對我來說,不問事、不管事、不惹事,就是對當權責任領導的有力支持。”因此,萬里給自己作了三條具體規定:不參加剪彩、奠基等公務活動;不再擔任名譽職務;不寫序言不題詞。
1993年9月,第七屆全國運動會在北京隆重開幕,大會組委會一如既往地給萬里送去了主席臺上的票和請柬,但他沒有出席。萬伯翱說:“后來電視上沒有父親的畫面,還引來很多猜測,以為父親身體不好等等。其實那天,他和一些朋友去北京平谷縣農村了。”
此后不久,《鄧小平文選》第三卷舉行首發式,按說萬里應該出席,但他又沒有到場。1993年12月26日,首都舉行隆重集會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萬里也沒出席……“這些錦上添花的事,沒有父親也照常進行啊!也省得人家不好排座次。”
萬里和習仲勛最后的激動擁抱
萬伯翱還記得,2002年春節,他陪父親最后一次去了廣東,有點太陽西下、英雄暮年的意味。萬里說他要跟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人民告別一下,之后真的就沒再去過廣東。
“整個春節在廣東父親只專程看望了兩個人,一個是習仲勛,當時習伯伯已經病得很嚴重了,過春節他早早穿好了衣服等著父親,他們激動地擁抱。父親說他來看他的老伙計了,習仲勛糾正他,什么老伙計,是老戰友!兩人談笑甚歡。另外一個就是專門在李長春同志的陪同下,去看望了另一位改革開放的大將任仲夷,他們也是老相識了。”
這次廣東之行,萬伯翱印象最深的是在深圳,他和弟妹及當地領導陪萬里去蓮花山。對著鄧小平的高大青銅雕像,白發蒼蒼的萬里手持鮮花在冷風中深深地三鞠躬。“我從未見父親對什么人這么敬仰和深情懷念。”萬伯翱說,在他看來,父親并不希望自己當什么領袖人物,“他只是個殺出一條血路的實干家。
(水云間薦自澎湃新聞 2015.7.15 劉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