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 張臻
摘要:南京市漢口路小學以小班化教育為背景,研究“兒童多彩學習生活”,通過對眾多教學課例的分析研究,探索兒童多彩學習生活的基本內涵、特征及建設路徑,促進兒童在多彩學習生活中得到多元、適性和個性化發展。
關鍵詞:小班教育;兒童多彩學習生活;課例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10A-0033-05
一、小班環境下兒童多彩學習生活研究緣起
(一)基于小學教育的基本規律
小學教育的基本規律就是基于兒童身心發展。首先,兒童是多樣的,每一個孩子都有獨特個性,我們要對個性迥異的兒童實施不同教育。第二,每一個兒童自身是多彩的,他們各自的素質、發展可能性都非常豐富,這也決定著教育必須是多元的;要針對兒童以感性為主的特征,給兒童多方位的刺激,激發他們某一方面或多種發展潛能。第三,孩子和孩子之間的交融會形成新的多彩,我們要把握兒童身心發展的特有規律,給他們提供不同的機會,兒童一定會發展得更精彩。我們追尋兒童多彩學習生活,不僅是基于學校本身的一種現實,更是基于小學教育的基本規律。
(二)應答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以人為本”,建構主義理論也告訴我們:任何學習,不經過兒童的內化和吸收,是無意義的。我們強調“學習生活”,而非“教學生活”,就是因為新課程所依據的建構主義理論要求教育要以兒童為本,要以兒童的學習為本,以學定教。因而多彩學習生活課例研究,要從兒童出發,站在兒童角度思考教育教學問題。既然是以兒童為本,我們面向的就是每一個兒童。每一個兒童又是不相同的,所以每一個兒童的學習生活也是不一樣的。由此,我們要面向每一個兒童設計多彩學習生活,這也是“多彩”的應有之意。在兒童與多彩學習生活中自覺形成兒童觀,課程改革就能逐步走向成功,“兒童發展”也會從理想逐步成為現實。
(三)聚焦“四色學習單”的文化生長
2009年初,我校以小班化教學為背景,立足課堂,構建了以“四色學習單”為載體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四色學習單是用四種顏色鮮明標識的,四種顏色可以代表不同的學習角色,可以分成不同的學習內容等。四色學習單在研究中不斷發展,它由最初的四色作業單,生長為四色任務單、四色交流單、四色探究單、四色創意單……成為學生多元適性成長的文化載體,其所蘊含和表達的教育理解在于——每一名兒童都是獨特的、個性的、精彩的、亮麗的,每一個小組都是獨有的、生動的、變化的、美好的。[1]可以說,我校課堂研究中頗具特色的四色學習單,正悄悄地生長著為兒童設計多彩學習生活的教學文化。
(四)突破小班化探索的研究瓶頸
雖說很多學校加入了小班化研究行列,但關注的多是理念建構和教師怎樣“教”,對兒童學習生活尤其多彩學習生活的研究還比較薄弱。小班化最大的優勢在于,小班教師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自主合作學習,能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更好地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小班化是一種班額的變化,更是基于班額變化的一種教育理念、行為的變化。針對小班化和小班化教育之間存在的距離,我們提出“面向每一個”的教育理念。多彩學習生活就是讓每一個孩子過不同的學習生活,而小班化教學環境下,就可以讓每一個孩子獲得多彩的學習生活,小班化教育就應該建構兒童多彩學習生活,小班化教育能更好地實現多彩學習生活。我們作為小班化教育示范學校,有責任、也必須引領兒童過好多彩學習生活。我們的課題就是以小班化教育為背景,立足課例研究,研究“兒童多彩學習生活”,推進學校小班化教育的發展。
二、小班環境下兒童多彩學習生活的內涵與特征
小班環境實際指的是小班化教育的背景。小班化環境是在常態化的學習與生活中,關注“每一個”的環境,重視“這一個”的環境,融合“我們的”環境,是散發濃濃“兒童文化”味道的環境,是兒童盡各自所能“生長”的環境。[2]可以說,小班環境是內涵豐富的環境,始終追求每一個兒童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的目標,始終追求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更好地適應兒童的發展。
兒童多彩的學習生活是基于兒童個性化學習的特征,通過生動、精彩、適性、快樂的教學組織,和多層次、多渠道、多平臺、多形式的學習情境,使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獲得個性化發展。兒童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不能局限于教室,可以走出班級,走出校門。兒童學習生活不僅有集體的生活,還有個體的生活;學習生活本身不只是上課的生活、作業的生活、考試的生活,還有發展興趣、張揚個性的生活。
課題組從兒童的角度、生活的角度、學科的角度等多個方向進行兒童多彩學習生活特征的研究,認為兒童多彩學習生活的內涵特征是有童趣、有意義、有選擇、有個性。這四個“有”的邏輯關系是遞進的,是有內在關聯性的,多維的關系也促進了兒童學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有童趣”指小班化教學要站在兒童立場,激發兒童的學習愿望和學習激情,引發兒童作為學習的主人去領悟、去探索,使學習生活充滿趣味。
“有意義”是指多彩學習生活是一種以素養為核心的學習。學習者在學習生活中全身心投入,不僅認知能力得到了發展,情感和人格也獲得了豐富和完善。
“有選擇”是指兒童在多彩學習生活中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自由選擇能讓人身心放松,更好地投入學習。
“有個性”指教師應尊重兒童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兒童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兒童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小班環境下兒童多彩學習生活研究載體與分析
(一)課例的呈現與分析框架
“課例”是研究的抓手,它以攫取實際發生的教學內容為載體,以某個小的研究問題為主題,通過對教學問題和教學現場的再現和描述來揭示教與學的改進過程,講述改進背后的觀念和認識。兒童的學習生活融合在一個個鮮活的課例之中,課例研究承載著對兒童多彩學習生活的分析與思考,同時也更有利于推動兒童的多彩學習生活。
1.課例研究的類型
(1)問題呈現型:關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從學科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出發,設法找到恰當的理論和策略來解決問題,以問題喚起反思和變革的行動。
(2)經驗分享型:強調利用故事和敘事來獲得知識和溝通能力。整個課例研究的過程就是發現資源、開發資源、拓展資源、共享資源的過程。
(3)理論驗證型:尊崇理論價值,認為教學是將理論與方法應用于實際的結果,課例為印證理論、檢驗理論提供了實據。
(4)研究反思型:課例研究的過程就是教師成長的過程。課例真實地記載了教師成長歷程,其中包含甘苦與困惑、迷茫與掙扎以及反復探尋之后的豁然開朗。
2.課例的分析框架
課例分析由以下四方面的要素構成:
(1)主題與背景
課例是一個個真實的教學案例。首先要交代背景,然后要闡明研究問題,即研究的主題。這個主題應圍繞“小班環境下兒童多彩學習生活”來確定,要有現實的研究價值,切口要小,便于掌控和深入。
(2)情境與描述
課例研究基礎是課堂教學實錄和對實際教學過程的描述。可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反思幾方面,描述課的改進與變化。其中,可以有選擇地運用《漢口路小學多彩學習課堂觀察表》等,做定性定量分析。此外,還可對課堂教學中的軼事和突發事件等,采用教育敘事手法進行描述,力求準確、客觀、生動。
(3)問題與討論
圍繞兒童多彩學習生活的特征,結合課堂觀察中所發現的相關問題,展開分析與討論。在課例研究的過程中,執教老師有什么困惑或兩難的問題,師生之間發生了什么沖突,不同學生之間有何不同意見等,所有這些問題是如何發生的、怎樣解決的,都有必要進行系統梳理和深入剖析。在此過程中,特別要關注對關鍵片段的分析和討論。
(4)詮釋與研究
對課例的解讀,除了具體的描述,還需要對其核心問題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理性的詮釋。課例研究試圖以課說法,發現和提出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核心問題。比如:在研究設計中是否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創設符合兒童個性化特質的學習任務與活動;在實施過程中是否體現兒童多彩學習生活的“四個有”。
(二)課例的深度分析
課堂是學生學習生活最重要的場所,學習生活的多彩,是從一節節多彩課堂開始的。我們著力通過一節節課例研究,建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多彩學習課堂。多彩學習課堂以兒童學習活動為中心,圍繞兒童實際需求,創設符合兒童個性化特質的學習情境,提供多種參與機會,引導學習過程;通過恰當評價和反饋機制,幫助兒童掌握學習過程,督促有效學習的發生。
課題組收集的課例覆蓋國家課程、校本課程以及多彩社團課程。全校1-6年級所有教師參與課例研究,以學科組、年級組為單位,從“小班環境下兒童多彩學習生活”的四個要素進行課例研究,我們的研究步伐正行進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小班背景下教育教學行為的改進和創新
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教育以單純應付考試取代全面發展,以單一的學習成績作為判定學生發展水平的最終標準,以犧牲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去獲取測驗卷面的“成功”等,使得小學生的學習生活變得枯燥單一。我們通過一個個研究課例,努力做到:
呈現多種教學資源,創意多彩課程。如南京大學和我校僅一墻之隔,我校教師共同編寫的《小學·大學》微型圖本,即充分發掘南大“人”的資源和“物”的資源。其中《校訓》一課,教學前,先讓學生去南大采訪,了解校訓的由來和變遷,并與我校校訓比對,形成問題。上課時匯報討論:我校校訓和南大校訓的關聯,再上網搜索其他大學的校訓,說出感興趣的校訓以及原因。從眾多校訓中感受什么是校訓,為什么要有校訓,能否為自己的家庭和小組設計家訓或組訓。最后進行口語交際《家訓或組訓誕生記》。這一學習過程讓學生充分調查、研究、發表觀點,學習資料豐富、學習方法多樣,學習所得多元,彰顯了教師利用地域資源進行課程設計的功力。
設計多樣教學形式,創意多彩課堂。如從同課異構對比中尋求更有意義的學習、從走班制讓學生感受不同老師的教學個性……課題中期匯報時,嘗試由三位老師同上一節課《南大的建筑》。三位教師根據學情,提供便于學生選擇的學習目標。一節可選擇的課例研究就誕生了。本節課嘗試將課堂交給學生,選擇相同學習內容的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分別由三位老師指導“建筑文化組”、“數學測繪組”、“美術創想組”的學習。讓學生分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業成果,師生在一種互助形式下完成教與學。整節課體現課堂學習的選擇性,彰顯了學生個性,展示了有趣的多彩課堂學習生活。
建構多種教學樣式,創意多彩生活。老師們在研究中創造了多種教學樣式,體現了鮮明的教學個性,給學生的學習生涯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如周婷老師的“情趣導引—美讀浸染—個性綻放”的魅力語文,王蕾老師的“嘗試作畫、不斷發現”的教學思考,朱靜老師的“你動、我動、大家動”的律動課堂,徐皓明老師的“四色分層 五步教學”模式,何世民老師的“多彩 豐厚 靈動”的風格……都是以追求學生自主發展為教學目標,在繽紛多彩的課堂中,學生的個性空間得以放大,學生們強烈的求知愿望能夠因良好的環境和適當的教育不斷得到喚醒和強化。
2.小班背景下兒童多彩學習生活的建構和踐行
學校除收集整理所有老師的課例,還在學生中開展了以“我們喜愛這樣的美麗課堂”為主題的課案書寫活動。從學生寫的課案中發現,學生對開放的、形式多樣的課堂很喜愛,尤其對以“四色學習單”為組織形式的課堂活動更加偏愛。由此可見,教師應該創設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構建民主平等的學習共同體,從而促進學生獲得自由、全面且富有個性的發展。從課例分析和學生的課案中,我們也可以窺見:
有童趣皆有可能。如蘇教版第二冊14課《鮮花和星星》生字學習,“真”這個生字是難點。從小學生心理發展水平來看,低年段兒童空間直覺雖有相當大的發展,但是直覺的精確性和分化性發展水平不高。[3]基于這樣的學情,老師引導學生發現“真”就像一個“斜帶十字小帽,身穿條紋上衣,腳蹬八字小皮鞋”的娃娃。這充滿童趣的比喻,調動了兒童的有意注意,兒童在趣味性學習活動中準確掌握了生字詞的書寫。
有選擇才有個性。小班環境下的課堂,更能體現教學的靈動,這種靈動給師生營造了一種可以選擇、彰顯個性的多彩課堂學習生活。對學生來說,一次自主選擇意味著增加一次塑造個性的經歷。如張璇老師的課例《Food》一課,老師將學習分為了課前活動與課堂活動兩個部分:
【課前準備】在前一課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分成相應的小組,課后進行了調查研究活動。
紅:Find some photos about the food at the Food Festival.
黃:Find the English names of these food on the Internet.
藍:Introduce what they are made of.
綠:Show all of these in English.
【課堂活動】學習小組用自己喜歡且擅長的形式來展示。
這樣的設計為兒童營造了有選擇的學習生活。課前準備的四色討論單,為學生提供了自主選擇的空間,讓學生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通過這些主題進行分組活動。課堂活動中的成果展示環節,學生通過多種學習形式,展示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凸顯個性化學習的成效。這一過程,學生各顯神通,自主探究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以提升,課堂也更加生動。
有意義成就發展。當然有童趣、有選擇的課堂并非一味追求“趣味”和學生自愿,而是要立足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這樣的教學,才是以學習者學習素養養成為核心的“寓教于樂”,也才能真正實現多彩課堂的價值追求。
如《分數除法教學》一課,看似內容簡單,其實對學生思維水平要求很高。教師設計了一系列數學體驗活動:“9/10米的花布給小猴做衣服,可以做3件,做一件要多少米花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畫一畫、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學生在探索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經歷估計、求解、比較、分析、交流、驗證、歸納幾個環節,從而真正領會分數除法計算的科學方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以上課例讓學生經歷、體驗,讓學生在自由的時空里主動地探索,大膽地發現,自信地表達,快樂地運用,讓數學生活充滿理趣,正是對理念新課程的有力佐證。
3.小班背景下學校辦學理念的驗證和豐盈
課例研究的背景是基于學校課堂特色“四色學習單”,在研究中,我們進一步提出了“四色教育”的構想。四色教育中的“四色”可以指紅、黃、藍、綠四種顏色,也可以泛指四種顏色的共同體、融合體。“四色”其實是多色、多彩,寓意不同人的不同本色和天性,寓意在教育過程中人在人和人、人和環境相互交融中的成長與變化。“四色教育”承認和重視“人”的先天個性與差異,又重視后天教育教學對“人”的改變與提升,由內而外體現了學校教育的本質特征與應然狀態,體現了我校小班化教育“在這里,每一個都重要”的價值追求。“四色教育”即在充分尊重學生天性和差異的前提下,通過豐富多彩、不斷生成的教育教學實踐,促進兒童全面健康發展,為學生打造充滿童年夢想、多姿多彩的學習生活。
“四色教育”是“四色學習單”的提升與超越,是一個具有校本特點的教育概念。它是在前期關于四色學習單的教學研究中,和現在進行的小班環境下兒童多彩學習生活課題進程中,融合學校文化的梳理與反思,自然生成的一種教育形態,是學校特色化、品牌化發展的代表。它為學校小班化教育的高品位、高層次發展提供了策源與愿景,是學校下一步發展的整體設計,必將促進學校辦學品牌的形成和辦學水平的提升,促進教育教學水平的進一步發展和全體師生的共同成長。可以說,“四色教育”是學校課題研究進入新階段后的理性思考與愿景構想,更是學校小班化辦學新的規劃與行動綱領,它傾注了漢小人無限的教育真情與教育智慧,進一步豐盈了“在這里,每一個都重要”的辦學理念。
四、小班環境下兒童多彩學習生活研究成果與反思
一是深化了對核心概念的理解認識。自開展課題研究以來,我們引導和建構老師們新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力圖深度改變課堂、改變教學,真正營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小班化教育環境,努力構建兒童多彩學習生活。
二是撬動了課堂教學的有效變革。在研究中,以“兒童多彩學習生活”為抓手,形成了適合小班課例研究的呈現與分析框架,催生了教師研究方式的嬗變,撬動了小班化課堂教學的變革,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三是促進了學生的生動活潑的成長。自開展課題研究以來,在有童趣、有意義、有個性、有選擇的學習生活中,學生動手、動口、動眼、動腦,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自主投入教學過程,品嘗獲取知識的愉悅,師生在多元、多向、多層次互動中釋放天性、彰顯個性、快樂學習、自由成長。
四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文本材料。圍繞課題前期研究,出版了五本專著——《魅力語文》《四色學習單文化生長》《邊玩邊學語文》等,還有《小學·大學》《花樣可樂·健身足球》兩套校本教材,其中《四色學習單的文化生長》一書獲得南京市教育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校本教材《花樣可樂·健身足球》已于2014年11月被南京市鼓樓區教育局收錄在校本教材15項推薦共享名錄中,《小學·大學》微型圖本的創意實踐被《南京日報》《揚子晚報》報道。
在課題研究中,教師的課例不斷推向省、市內外,讓兄弟學校老師分享。數十篇論文、課例獲省、市一等獎,多篇論文發表在《人民教育》《江蘇教育研究》《語文教學通訊》等期刊上,其中三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學校形成了論文集《兒童多彩學習生活:一種校本化的理解與認識》與課例集《伴隨兒童的成長腳步》。
當然,我們的研究還存在諸多問題,如:
我們的一個個課例是屬于課堂的,同時也是學校四色教育文化的組成部分,如何讓“小班環境下兒童多彩學習生活的課例研究”成為文化脈絡的延續、創新和生長?這是我們一直思考并亟待解決的問題;
課例研究的呈現與分析框架還不能完全凸顯兒童多彩學習生活的特質,需要進一步研究與完善;
在研究中發現,現階段我們對兒童多彩學習生活內涵的理解與把握還不夠深入,需要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周婷,葉海豹.四色學習單的文化生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4.
[2]祁海燕.南京樣本——小班化教育實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2.
[3]朱作仁,祝新華.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學導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54.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