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學強等
摘要經資料查閱、市場調查、走訪藥農和實地考察,探明了甘孜州野生天麻類型、分布范圍、蘊藏量、生境類型和開發利用現狀,分析了群落類型及組成、土壤中分布特點、海拔高度等與野生天麻分布及生長發育的關系,提出了保護和合理利用甘孜州野生天麻資源的主要對策措施。
關鍵詞野生天麻;藥用植物;資源調查;甘孜州
中圖分類號S5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9-027-02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既是傳統名貴中藥材,也是深受現代人青睞的保健食材,既主治高血壓、眩暈、頭痛、口眼歪斜、肢體麻木、小兒驚厥等癥,也在調理和增強人體機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且隨著新的有效成分和作用的不斷揭示,其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甘孜州野生天麻品質優秀,多年來遭到過度采挖,其資源日見枯竭。為了有效保護甘孜州野生天麻資源,以便其持續滿足人們的相應需求,筆者在此對其進行資源調查,摸清其類型、蘊藏量、分布范圍、生境類型和資源利用現狀,為進一步馴化栽培野生天麻提供依據。
1調查方法
通過查閱資料、調查市場、走訪藥農以及適時實地考察等方法,對甘孜州野生天麻資源進行調查。首先通過查閱《四川植物志》、《甘孜州高等植物》以及走訪市場和藥農,了解甘孜州野生天麻的大致分布范圍和開發利用現狀。其次進行實地考察,考察點集中在大渡河沿岸的康定、瀘定、丹巴、九龍等4縣市。實地考察時間為5月初~7月底考察靠近大渡河谷的低海拔地段,包括瀘定和九龍2縣的大部分;5月下旬~8月中旬考察高海拔或遠離大渡河谷的地段,包括康定和丹巴2縣市的大部分。在實地考察范圍內,首先選擇不同地段,再根據海拔、坡向、地形等環境條件確定調查樣地,樣地面積3~5 m2。在樣地中調查記載野生天麻的類型、形態特征、生長發育狀況、伴生植物、土壤條件、群落類型等,為篩選馴化栽培野生天麻的最佳方案提供依據。
2結果與分析
2.1甘孜州野生天麻類型
甘孜州野生天麻有黃天麻(Gastrodia elata Bl.f.flavida S.Chow)、烏天麻(G.elata Bl.f.glauca S.Chow)、綠天麻(G.elata Bl.f.viridis Makino)和紅天麻(G.elata Bl.f.elata)4種類型,4類天麻主要區別在莖稈顏色上,依次為黃、褐、綠和紅色。分布較廣、數量較大的是黃天麻,其次是烏天麻和紅天麻,偶爾在蔭蔽度大的林地能采到綠天麻。
2.2甘孜州野生天麻分布范圍及蘊藏量
甘孜州野生天麻主要分布在大渡河沿岸的瀘定、丹巴、康定和九龍4縣市境內陰濕緩坡地段,同時在4縣市分布的海拔高度依次為1 500~3 000、1 700~3 000、1 800~3 100和1 700~3 100 m。在瀘定縣,全縣12個鄉鎮(瀘橋、冷磧、興隆、墨西、嵐安、烹壩、田壩、杵坭、加郡、德威、新興和得妥)均有野生天麻分布,蘊藏量在4 000 kg以上,是甘孜州野生天麻產區中產量最高的;在丹巴縣,野生天麻主要分布在章谷、巴底、巴旺、聶呷、革什扎、東谷、水子、中路、梭坡、岳扎、半扇門、中路和太平橋等13個鄉鎮,蘊藏量在1 800 kg左右;在康定市,野生天麻主要分布在爐城鎮、榆林、雅拉、姑咱鎮、時濟、前溪、舍聯、麥崩、三合、金湯鎮、捧塔、孔玉等12個鄉鎮,蘊藏量在1 500 kg左右;在九龍縣,野生天麻主要分布于洪壩鄉、灣壩彝族鄉、斜卡鄉等3鄉,蘊藏量在700 kg左右。
2.3甘孜州野生天麻生境類型與生長特點
2.3.1群落類型及組成與野生天麻生長發育。
2.3.1.1亞高山落葉闊葉林Ⅰ型(①)。林內野生天麻伴生植物有榿木、毛榿木、白櫟、金櫻子、小蘗、蕨類、禾草、莎草、大型真菌等,頂層植物為榿木或毛榿木,生境土壤為沙壤土,落葉層厚達8 cm,pH為5.9~6.1。
2.3.1.2亞高山落葉闊葉林Ⅱ型(②)。林內野生天麻伴生植物有小葉楊、大葉楊等楊樹,金櫻子、小蘗、穿心莛子薦、蛇菰、一把傘南星、重樓、禾草、莎草、大型真菌等,頂層植物以楊為主,生境土壤為沙壤土,落葉層厚達3 cm,pH為5.7~5.9。
2.3.1.3亞高山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Ⅰ型(③)。林內野生天麻伴生植物有小葉楊、大葉楊等楊樹,華山松、柏木、金櫻子、小蘗、禾草、莎草、大型真菌等,頂層植物以楊為主,生境土壤為沙壤土,落葉層厚達5 cm,pH為6.0~6.1。
2.3.1.4亞高山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Ⅱ型(④)。林內野生天麻伴生植物有白樺、光皮樺等樺木,華山松、冷杉、刺葉櫟、滇榛、小蘗、蕨類、禾草、莎草、大型真菌等,頂層植物以樺為主,生境土壤為沙壤土,落葉層厚達5 cm,pH為5.9~6.0。
2.3.1.5亞高山針葉、箭竹林(⑤)。林內野生天麻伴生植物有箭竹、冷杉、刺葉櫟、滇榛、小蘗、蕨類、禾草、莎草、大型真菌和苔蘚等,頂層植物以箭竹為主,生境土壤為沙壤土,落葉層厚達3 cm,pH為5.7~5.8。
2.3.1.6亞高山落葉闊葉灌木林Ⅰ型(⑥)。林內野生天麻伴生植物有矮樺、滇榛、裂柱柳、接骨木、杜鵑、小蘗、蕨類、禾草、莎草和大型真菌等,頂層植物以矮樺為主,生境土壤為沙壤土,落葉層厚達5 cm,pH為5.7~5.9。
2.3.1.7亞高山落葉闊葉灌木林Ⅱ型(⑦)。林內野生天麻伴生植物有白櫟、矮樺、滇榛、杜鵑、火棘、春蘭、建蘭、獨蒜蘭、蕨類、禾草、莎草和大型真菌等,頂層植物以白櫟為主,生境土壤為沙壤土,落葉層厚達5 cm,pH為5.7~5.9。
這些群落類型中,野生天麻產量和箭麻麻體大小按以下順序降低:①>④、③、②>⑦>⑥>⑤。分析這個順序涉及的群落特征可以看出,甘孜州野生天麻產量和箭麻麻體大小在喬木林出產的優于灌木林,在灌木林出產的優于箭竹林;在頂層植物為榿木、毛榿木、白櫟(木材材質緊密)的群落出產的優于頂層植物為楊、樺、竹(木材材質疏松)的群落。這些群落中天麻共生蜜環菌生長發育優劣也是按這樣的順序變化的。也就是說,群落類型決定了蜜環菌生長發育的優劣,而蜜環菌的優劣又決定了野生天麻產量和箭麻麻體大小。
2.3.2分布土層與野生天麻生長發育。野生天麻主要分布于表層40 cm土層中,分布最多的是腐殖層(10~25 cm),尤其在腐爛的落葉闊葉樹樹樁附近的腐殖層中分布最多,其次為枯枝落葉層(0~10 cm)和過渡層(25~40 cm),分布最少的是淀積層(40~100 cm)和落葉層表面。在落葉層和腐殖層中分布的野生天麻,箭麻麻體光鮮、個大、形狀好,黃天麻、烏天麻和綠天麻的箭麻麻體呈卵形,紅天麻的呈橢圓形。各型天麻的箭麻麻體隨著分布土層變淺,長寬比變小,在落葉層表面的箭麻麻體長寬比最小(長寬比越小越受消費者歡迎,是更好的麻體形狀)。從腐殖層較深處往過渡層再往淀積層,隨著土層加厚,麻體形狀越來越細長,且常因受到石塊、植物根系和其他硬物的擠壓,畸形麻體較多。野生天麻在土層中的分布和生長發育特點與蜜環菌在各層土壤中分布和生長狀況密切相關,天麻分布多、麻體大的土壤常常落葉層和腐殖層厚,蜜環菌菌索分布也較多,正在腐爛的樹樁周圍蜜環菌菌量更大、天麻分布更多、麻體更大。落葉層表面的麻體因各方向生長阻力均勻,麻體長寬比最小。
2.3.3海拔高度與野生天麻生長發育。
甘孜州野生天麻分布數量、麻體大小和產量均按海拔1 500~2 000、2 000~2 500、2 500~3 100 m依次降低。在大渡河流域野生天麻適生范圍里,海拔越低,越溫暖濕潤,越有利于林木、蜜環菌的生長發育,從而天麻分布多、麻體大、產量高。同理,海拔越低,野生天麻出箭(頂芽萌發出土長成莖稈)越早,花果期越早,瀘定、九龍2縣野生天麻出箭時間為5月中旬~6月中旬,花果期為6月中旬~7月中旬;丹巴縣野生天麻出箭時間為5下旬~6月下旬,花果期為6月下旬~7月下旬;康定市野生天麻出箭時間為6月上旬~7月中旬,花果期為7月上旬~8月中旬。
2.4甘孜州野生天麻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2.4.1采挖方式為掠奪式。
甘孜州野生天麻因品質優秀而市場需求量大,近5年來鮮麻售價從120元/kg一路飆升至240元/kg,售價已增長了一倍。因此,采挖出售野生天麻是當地農民每年都有的一筆不小的副業收入。農民們采用掠奪式采挖方法挖掘天麻,即尋找到天麻出土莖稈后,挖出莖稈下的塊莖,再毫無目的地遍挖其周圍土壤,連同出箭和未出箭的箭麻、大小白麻以及部分米麻一起采收,對翻挖過的土壤也不做任何處理,不予復原,致使遺下的米麻暴露并與蜜環菌割斷聯系,同時也破壞了蜜環菌生長環境,造成遺留米麻和大量灌木、蕨類等植物的死亡,也造成生境破壞。正是這種不科學的掠奪式采挖,致使甘孜州野生天麻資源日見枯竭。20世紀70、80年代人們還不時挖到窩麻,即找到一莖天麻挖掘后,會發現其旁邊還有更多出箭和未出箭的天麻,會越挖越寬越挖越多,仿佛這里就是天麻的窩,大量天麻就長在這個窩里,多則3、5 kg,少則1、2 kg,甚至多達15 kg,現在窩麻幾乎絕跡了。
2.4.2相關科研成果少,運用少。
甘孜州曾經于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進行人工天麻栽培,但麻種是引進的人工品種,栽培方法粗放,產量低,麻體形狀和色澤差,市場競爭力弱,人工栽培很快夭折。21世紀初,原甘孜州農業學校和丹巴縣各自重啟天麻人工栽培工作,由于改進了蜜環菌菌材培養和天麻無性繁殖材料播種方法,天麻產量大幅提高,但播種材料仍是引進的人工品種,產品市場競爭力仍然較弱,野生天麻仍然大受歡迎,野生天麻的無序采挖仍然沒能得到有效控制。為此,四川民族學院于2009年開始對甘孜州野生烏天麻進行馴化栽培,已取得部分成果,但其推廣應用尚需時日。其他方面的科研及運用工作幾乎尚未開展,如產品加工方面,目前僅是塊莖干制。
3結論與討論
甘孜州野生天麻類型齊全、生境多樣、分布范圍廣、蘊藏量較大、品質優秀、市場競爭力強,但對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尚有大量工作要做。尤其要切實開展野生天麻馴化栽培技術、仿野生栽培技術的研究和運用,以期提高其人工栽培的產量和品質,增強人工栽培天麻的市場競爭力,從而減少人們對野生天麻的無序采挖;其次要加強對藥農采挖技術的指導,尤其要教育藥農采大留小并進行土壤和植被復原,以期野生天麻得以永續生存和利用。通過這些措施,以期達到保護野生天麻和相關植物資源以及保護和恢復良好生態環境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逐步開展天麻產品深加工技術的研究和運用,以增加天麻生產效益。
參考文獻
[1]
馮繼林.康定地區野生天麻資源[J].食用菌,2002(4):3.
[2] 謝學強.天麻共生菌簡易培養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21):104-105.
[3] 謝學強.不同營養源對培養蜜環菌瓶裝菌枝的影響[J].農技服務,2009,26(10):84-85.
[4] 謝學強.蜜環菌對甘孜州野生烏天麻無性繁殖的影響[J].廣東農業科學,2011(12):29-31.
[5] 謝學強.蜜環菌對甘孜州野生烏天麻有性繁殖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17):3562-3565.
[6] 謝學強.菌材樹種及用量對甘孜州野生烏天麻無性繁殖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3):65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