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是一個人學習生活的初始階段,這一階段有著很大的特殊性。首先是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后,學習任務、學習方式、學習要求、學習環境等均發生很大的變化,學生需要有一個慢慢適應的過程。其次雖然處在最基礎的階段,但卻要為一個人一生的學習奠定基礎。坦率地講,前一個特殊性是受到普遍重視的,而后一個特殊性因為時間跨度太大,加之對于“基礎”理解的差異性、模糊性,總顯得捉摸不透,落不到實處。反映到數學學科的教學中,我們總是比較多地關注當下的學習狀況,通過顯性的、可以檢測的知識和技能來考量教學任務的達成情況,而對于內隱在數學知識和技能之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學科特性等的關注則處于次要甚至是不為關注的地位。這種認識上的偏差導致了教學中部分教師總是盯著知識在教學,唯效率至上,帶有濃厚的功利主義傾向,甚至不顧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識基礎,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學設計、備課思路往前走。盡管天天教、月月上,但是總體還是停留在知識與技能的層面上,沒有太多的深入。
北京教育學院劉加霞博士說:“小學數學從做題意義上講,很簡單;但從奠基的意義上說,卻很不簡單。”《認識1~5》是小學階段全面、系統進行數的認識的起始課,毫無疑問,在整個數學學習中具有奠基的作用。一方面,要掌握數數、寫數、計數等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初步地感受自然數列的特征,感悟每一個數具有的模型意義。學好它,對后續學習6~10,甚至于20以內、100以內的數的認識,都有很大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這節課就是典型的“種子課”。
由于在幼兒園里,認數、讀數、寫數、計數等數學學習活動還比較普遍。因此,本節課的學習難度不大。但是,作為一年級的數學學習,更多地要體現數學的學科特點,將數學研究的過程和數學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讓所有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首先,要找準恰當的起點,因為這一部分內容在幼兒園里已經有所接觸,甚至大部分孩子都學得不錯了,那么教學從哪里開始,這是值得研究的。其次,要進行生動的演繹。孩子學數學不能學得太抽象,太枯燥,要用更多的情境、動畫、圖表、操作等等來開展學習活動。再者,要透出數學的“味道”。我們上的數學課,數學的思考、數學的思想都應該有機地滲透在一年級的數學學習之中。
有人說,學生會的不要教,學生學不會的也不要教,只教那些能學會的。這話不錯,關鍵是,哪些是學生能學會的?學生到底要學會什么?作為數學老師,我們教的是數學,面對的是兒童,教學就是在數學學科和兒童之間架起一座有意義的學習之橋。數學學習,除了一般的興趣、習慣外,自然要幫助學生對學習內容和數學學科的本質有深刻的認識,用數學的方式來學數學。用西南大學宋乃慶教授的話來說,就是“掌握數學的知識,學會數學的精神,感悟數學的精神,獲得數學的情感”。這樣的任務在一年級的教學中就要有所滲透,著力體現。這或許是我們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在考慮學生會不會之外要著重努力的。
當我們回到這些原點來思考時,我們就會感覺一年級數學教學大有“文章”可做。好多學習內容學生在上課之前都“會”了,這很正常,但教學絕不能止于學生“會”了,對數學的學科特點的感悟、學習方式的改變、數學思想和精神的啟迪、學生數學學力的培育等才是課堂更高的目標。這些目標,不可能依靠學生自己自動地達成,需要老師有意識地、有方向地、有方法地點撥和引導。
概括起來,“種子課”不僅要培好根,育好苗,更要有生長力。一年級數學教學要努力為孩子們尋一段美麗的開始。
(許衛兵,海安縣城南實驗小學,2266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