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數是對數量及數量關系的抽象,是數學最基礎的研究對象。人類在識別環繞于自身所存在的世界時建立起自然數的概念,抽象出數字符號,千百年來逐步形成嚴密的數學知識系統。自然數1、2、3、4、5的認識作為小學數學起始階段的教學內容,是數學學科知識的根部,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以及對“數學”的看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許衛兵老師在教學“認識1~5”時,不僅在自然數與具體數量之間建立起一一對應的關系,還緊緊抓住數的本質——數是一個一個后繼的,將1、2、3、4、5放在自然數列中來認識,讓學生在數與數的關系中認識數、理解數的意義。具體說來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一、在計量物體中建立物與數之間的對應關系
課始,許老師創造出一個切合一年級兒童特征的情境——森林里有1棵大樹,小動物和小朋友們都喜歡到這兒來玩。然后,在黑板上依次貼出1棵大樹、1只小鳥、1只猴子、1只松鼠、1個在跳繩的小朋友。這時,學生在生活中對數量認知的經驗被激活,在幼兒園學習數學的經歷被喚醒,自然而然地知道每個物體的數量都可用“1”來表示。
隨著教學的推進,將“2”與兩只小鳥、“3”與三只猴子、“4”與四只松鼠、“5”與五個小朋友分別建立起對應的關系。這種對應的思想不僅在本課時認識2~5各數時發揮作用,在以后認識再大一些的數時同樣發揮作用,而且還將在學生幼小的心靈里埋下對應思想的種子。
二、在添加物體中感受數與數之間的遞增關系
在學生認識了“1”后,許老師讓學習情境發生變化:這么美的場景吸引了更多的小動物,又來了一只小鳥,現在你能用哪個數表示小鳥的只數呢?如果要讓猴子、松鼠和小朋友的數量都變成“2”,你會不會做?學生像做游戲一樣選圖案、貼圖片,既理清了“2”要和兩個物體對應,又認識到“2”是在“1”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物體。
認識“2”后,許老師又遞進增加了一只猴子、一只松鼠、一個小朋友,這時猴子、松鼠和小朋友的數量都變成三個,并抽象出數字“3”,如此等等。在許老師這一層次的教學中,學生對數的認知由“1”開始,再從“1”到“2”,從“2”到“3”,最后類推到“4”和“5”。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這樣一幅既體現認數過程,又展示認數結果的圖片。
圖中有表示“1”的一棵大樹,有表示“2”的兩只小鳥,有表示“3”的三只猴子,有表示“4”的四只松鼠,有表示“5”的五個小朋友。不僅有森林中小動物和小朋友游玩的場景,還有數與物之間對應關系和數與數之間遞增關系的序列圖。
數學大師華羅庚說:“數,起源于數(shǔ)”,我們通常數(shǔ)的是物體,而得出的是數(shù)。數數時通常不是亂著來的,而是有序地數(shǔ),產生有序列的數(shù)——自然數列。在許老師設計的這個基于現實背景的教學情境中,巧妙地利用了學生原有的數個數、會說數的經驗,將2、3、4、5動態出示,2是由1+1而來的,3是由2+1而來的,4是由3+1而來的,5是由4+1而來的……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感受自然數的產生是一個疊加的過程。數與數的關系、自然數的無限性,以及加法的思想,學生都有了初步體驗和感悟。
三、在操作活動中深化對數與數之間關系的理解
兒童的智慧在指尖跳躍。數學課堂上,動手操作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合適的操作活動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進行數學思考,感悟知識之間的關系,提升學生的智慧。許老師為了讓學生理解1、2、3、4、5是一個數列,感受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安排了兩次相對應的操作活動。
1.擺圓片
在學生初步認識了1~5之后,許老師問學生,你能不能用小圓片一個一個地拿一下這些數?學生先拿出1個小圓片,再依次增加一個小圓片表示出2、3、4、5(如下圖)。
在這樣一個操作過程中,許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半抽象的圖形符號來表述物體的數量,邊擺邊數,最后呈現在學生面前的5個圓片較之1棵大樹、2只小鳥、3只猴子、4只松鼠、5個小朋友,更加具有數學的味道。學生擺小圓片的過程,既能夠感受到數的基數意義,又體驗到數的序數意義,為后面學習幾和第幾做了鋪墊。
2.涂顏色
本課中,許老師安排了一個涂色表示1、2、3、4、5的操作活動。操作完展示出涂色情況后,許老師提問:你從這幅圖上能不能發現什么?我們看到有學生從下往上指屏幕上沒涂色的圓,我發現這邊是1、2、3、4;有學生先從下往上指著沒涂色的圓數,沒涂色的是1、2、3、4,再從上往下指著涂色的圓數,涂了的是1、2、3、4、5;還有學生指著涂色的圓,形象地說,這兒的1、2、3、4、5就像個樓梯,每下來一行就增加一個,一層一層的。正是因為許老師在教學中突出了在數列中認數,學生對數與數之間關系的體驗才如此深刻。
細細品味許老師這個環節的教學,不僅用多個元素表現相同的數量,還用一個元素的依次疊加表現不同的數量;不僅滲透了對應的思想,還讓學生感悟了數與數之間的關系;不僅讓兒童在喜愛的情境中認數,還讓學生感悟到認數的數學味。經過這個過程認識的數,既有數量層面的認識,又有數量關系層面的理解,這樣的數是具備生長性的,它們將在學生心中生根、萌芽。
(周正娟,海安縣城南實驗小學,2266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