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篇文章想闡述的東西大家經常都在提,那就是創新,而且是那種足以引領時代的創新,正如Windows之于PC,iPhone之于手機一樣。可是,目前在國內我們卻不得不面臨這樣的尷尬,那就是創新實在是太少太少,所有人都希望從一個已經比較成熟的產品或者模式上進行所謂的微創新,正如QQ微創新了ICQ,百度微創新了Google,淘寶微創新了ebay。那么,國內到底有沒有那種足以引領時代的創新呢?答案是肯定有,但在目前這種抄襲成風,微創新當道的年代,很多這種領先別人一步的創新都會被扼殺在搖籃中。畢竟國內市場的現狀是,抄襲(也就是所謂的微創新)需要付出的成本太低太低,而創新的成本卻又太高太高,所以,我們總是能說點誰又抄了誰的八卦……。可是,我們自己的喬布斯,我們自己的iPad、iPhone在哪里呢?

理性看待微商、社交電商和社群電商
目前,無論是微商、社交電商還是社群電商,都已成為了風口上的豬,不斷有人入局一試身手。可這只豬飛起來了么?這卻不一定。仔細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微商、社交電商和社群電商還處在初始階段,雖然市場規模已經比較大,但行業內部還存在很多“胎里帶來的”問題阻礙其發展。可由于其前景巨大,而且泡沫已起,在這種刺激下許多創業者忽視了這些問題,義無反顧投身其中,這種非理性的跟風投入也讓不少創業者血本無歸。其實,在這種泡沫已起的時候,有志于此的創業者們應少一些盲從,多一些理性;少一些附和,多一些長遠的思考。
視頻細分領域大熱,視頻云離成熟還有多遠?
相較于在線視頻市場的高速發展,由于技術門檻較高,加上受整個在線視頻市場盈利現狀和商業模式的影響,視頻云的發展并不充分。而隨著“互聯網+”浪潮的來襲,在線視頻業務已被各大云服務廠商盯上,搶灘大戲已經上演。但搭建完善的視頻云服務平臺,面向客戶的視頻咨詢和集成能力,幫助客戶在視頻業務上取得成功,形成成熟的視頻云市場還剛剛開始。不過可喜的是,在視頻直播、游戲直播和在線教育等多個細分領域,各大云服務提供商的服務水平日臻完善,已經為視頻云領域快速成熟開辟了快車道。
BAT—資本寒冬里的“接盤俠”
說現在是資本寒冬,相信不會有人提出異議。雖然互聯網行業的收購、并購和入股依然如火如荼,但是我們可以發現,現在正在出錢的主角們已經更多的從VC變成了BAT三巨頭。為何如此?難道VC們沒有錢了么?顯然不是。作為VC,投資的唯一理由就是盈利,可現在國內互聯網行業處處都在燒錢,能盈利的,能保持現金流正常的公司少之又少,見不到效益,VC為什么要投資?而BAT則不一樣,它們本身就有著極度強悍的盈利能力,再加上布局的需要,大把投錢在各個領域都占有一席之地就成了目前主要的任務。而且,和VC相比,BAT更愿意扶植創業企業逐漸壯大,能給出的資源相對來說也更多。所以,在這樣一個資本寒冬,BAT已經成為了創業者們的暖爐。這篇文章就講了這樣一個事,而且分析得比較透徹,對創業者們很有幫助。

明星做產品該是神馬姿勢?從汪峰耳機說起
汪峰做耳機,發布會可謂隆重,周鴻祎、李楠等手機圈大佬一并參與進入。明星跨界做科技產品往往可以吸引大量媒體曝光,但也容易陷入一個怪圈:雷聲大、雨點小,最后往往無疾而終—韓庚、崔健授權的手機,周杰倫授權的耳機都是這樣。明星做科技產品怎樣才算找到了正確的姿勢呢?靠譜的團隊、切實有效的營銷和對市場敏銳的分析等環節缺一不可。其實,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明星做產品無可厚非,但如果一款產品僅僅只是換個皮膚換個主題或者是換個包裝,產品本質沒有任何改變的話,也很難切中消費者真實需求。
當心,在線音樂千萬別掉進版權這個大坑里!
這一兩年,有關在線音樂版權訴訟的話題大家應該看了不少,沒完沒了煩不勝煩。為什么會如此?或許這依然是互聯網世界司空見慣的燒錢搶市場的套路:花大價錢買版權,然后免費提供給用戶,用此擠壓競爭對手的市場空間。而用戶們則和許多年前一樣,免費的音樂聽著,所謂的版權保護只是“然并X”。錢燒了之后就涉及到一個回本的問題,可在用戶聽音樂依然免費的當下,要如何才能賺錢?燒錢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建立和健全一套健康的,能形成良性循環的產業鏈已經迫在眉睫,而這卻不是發動點版權訴訟能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