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玉
摘要:“當堂訓練”是洋思教學模式“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中一個重要環節。其在具體推廣、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必須是紙質考試、必須是課外習題、必須要達到十五分鐘等八大誤區。為使“當堂訓練”富有成效,就需要準確剖析、積極走出影響實施成效的諸多誤區,正確理解“當堂訓練”的內涵——在課堂上,在“先學”與“后教”的基礎上,在教師科學的組織之下,學生們所進行的反饋性的自我實踐、自我探究、自我學習,科學把握“當堂訓練”的學理——“以練測學、以學論教”的新課改思想、“金字塔”學習理論等,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做到從實際出發,以變應變,隨機應變。
關鍵詞:當堂訓練;誤區;內涵;操作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9A-0063-05
洋思教改模式“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從1994年提出至今,研究與實踐長達21年。在2014年“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中,洋思教學模式榮獲一等獎,得到了國家行政主管部門的嘉獎與肯定。
為全面科學地理解、實施“洋思教學模式”,本文就洋思教學模式“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之“當堂訓練”作具體闡釋。
一、“當堂訓練”的實施誤區
從目前各校學習、推廣、實施“當堂訓練”的狀況看,存在著八大誤區。
(一)“當堂訓練”必須是紙質訓練
“當堂訓練”必須以紙質試卷為載體,好多學“洋思教學模式”的地區、學校都一刀切地普遍采用這種“紙質試卷”的方式進行訓練。
(二)“當堂訓練”題必須是課外習題
“當堂訓練”必須走出文本,走向課外,用文本之外的習題進行練習,以體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課改思想,否則就不能有效地對學生課堂學習進行科學而有效的反饋。
(三)“當堂訓練”就是“堂堂清”
“當堂訓練”與“堂堂清”是一個概念,內涵相同,只是概念的表述方式不同而已。
(四)“當堂訓練”時間不少于十五分鐘
“當堂訓練”五分鐘低于十五分鐘或沒有時間進行訓練,就違反了“洋思教學模式”要求,就是不成功的課。
(五)“當堂訓練”必須放在“課尾”時間
如果“當堂訓練”不是在一堂課的結束部分,就不是真正的“當堂訓練”。
(六)“當堂訓練”一定是教師出題,學生訓練
“當堂訓練”絕對不能是學生自己出題,更不是學生之間出題,不存在自己檢測或相互檢測。
(七)“當堂訓練”必須分三類題型
“當堂訓練”的題型必須分為必做題、選做題、思考題三類題型,否則,無法進行分層訓練,不能做到“培尖補差”。
(八)“當堂訓練”在非文化學科中無法實施
“當堂訓練”只適合于語文、數學、英語等文化學科,在非文化學科中不需要、也沒必要進行“當堂訓練”。
二、“當堂訓練”的內涵解讀
“洋思教學模式”之“當堂訓練”實有其本身的要求、思想、內涵。
(一)“當堂訓練”的科學界定
“當堂訓練”,就是在課堂上,在“先學”與“后教”的基礎上,在教師科學的組織下,學生們所進行的反饋性的自我實踐、自我探究、自我學習。
(二)“當堂訓練”的具體闡釋
1.“當堂訓練”的本質。“當堂訓練”的本質與“先學”和“后教”一樣,都是“實踐、探究、學習”。既然是“實踐、探究、學習”,應該與“先學”、“后教”方式一樣,只要是學生“實踐、探究、學習”的行為均是“當堂訓練”。因學科不同,采取的訓練方式必須充分體現學科性的特點。
2.“當堂訓練”的內涵。“當堂訓練”的內涵是“自我實踐、自我探究、自主學習”,顯然,它與“先學”之內涵是一致的,先學包含“每一個學生的學”“學生獨立的學”“以我為中心的獨學、自學”。“當堂訓練”所采取的方式是新課標所提倡的學習方式之一的“自主學習”。它與“后教”之內涵不同,“后教”所采取的方式是“合作學習”。
3.“當堂訓練”的時間。“當堂訓練”的時間是“在課堂上”,就是所謂的“練在課堂”。“當堂訓練”是“洋思教學模式”的基本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洋思教學模式”有三種基本形態:“單一型先學后教”、“跨越型先學后教”、“反復型先學后教”[3],“當堂訓練”的時間都在課堂上,但訓練時間有長有短,有的甚至是一堂課、幾堂課。之所以強調“練在課堂”,一是減輕學生負擔,二是確保訓練真實,三是促進真正課改。
4.“當堂訓練”的前提。只有在充分進行了“先學”和“后教”兩個環節后,才有“當堂訓練”。學生還沒有經歷“學”,還未有效“教”,就讓學生進行所謂的“訓練”,是不切實際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三個環節是層層相扣,螺旋上升的。
5.“當堂訓練”的對象。“當堂訓練”的對象是“學生們”,是指課堂上的每一個學生,不是少數,不是大多數,也不是絕大多數,而是所有。這樣才能確保每一個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當堂訓練”才是真正的、有效的“實踐、探究、學習”,才能真正體現“學生性”的特點[4]。
6.“當堂訓練”的意義。“當堂訓練”的意義之一就是“反饋”,即“(信息、反映等)返回”[1]。學生通過“先學”和“后教”后,理應已經使一些問題得到解決,但事實情況如何,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進行了解與把握,從而更好地為后面的教學提供最真實而可行的依據,這就必須要把“學”和“教”的信息及時“返回”出來。事實上,通過“當堂訓練”這種形式有效“反饋”,就能夠了解學生是不是真正做到“堂堂清”——每一節課都達成基本的學習目標,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
7.“當堂訓練”的保障。“當堂訓練”的主體是學生,自然應該把“當堂訓練”權交給學生。但是,為確保“當堂訓練”富有成效,還必須充分發揮教師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地訓練,否則,不僅收不到應有的訓練效果,而且還可能會導致學生作弊、抄襲等負面影響。所以,“當堂訓練”明確指出了訓練的保障措施——“在教師科學的組織下”,即只有在教師“科學的組織”下的“當堂訓練”才能有真正的實效。教師的科學組織具體表現在五個“確保”上:
(1)確保“當堂訓練”圍繞目標。目標是學生學習的綱,“先學”、“后教”必須圍繞之,“當堂訓練”更要圍繞之,做到“不蔓不枝”,不“旁逸斜出”,因為“當堂訓練”是對學生通過“先學”和“后教”是否達成目標的一種最重要的反饋。
(2)確保“當堂訓練”人人參與。課堂是學生的,“先學”與“后教”需要每一個學生參與、投入。自然,“當堂訓練”也必須確保人人參與、人人反饋。這就需要教師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訓練積極性,挖掘其訓練潛能,讓每一個學生在整個課堂上都真正自我訓練、自我反饋,使“當堂訓練”成為每一個學生的獨立、自覺行為。
(3)確保“當堂訓練”內容正宗。“當堂訓練”題是有講究的,并不是所有題目都能作為“當堂訓練”題的。由于“當堂訓練”題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因此,“當堂訓練”題,特別是教師的“導練題”首先必須是書本題、基本題、基礎題,這就是所謂的“必做題”。而因為個體學習情況不一,因此,必須要有適當的提高題,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故設置“選做題”。有時,還可以設置難度再大一點的“思考題”,供特殊學生訓練。但這三類題并非都必須,而應該根據教學實際科學設置。
(4)確保“當堂訓練”形式多樣。“紙質練習”是“當堂訓練”最重要的常見形式,但絕非此一種形式。“當堂訓練”必須體現學科特點、課型特點、課時特點,不能搞一刀切。語文課可以誦讀、理化課可以實驗、政治課可以開展辯論等。
(5)確保“當堂訓練”程序科學。“當堂訓練”不是只有一種程序樣式,即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訓練”題進行“訓練”。教師還應該發揮學生個體、群體作用,把“訓練權”有序地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步驟地進行自我總結、相互檢測,即“自練”(自我總結、自我建構、自我檢測)和“互練”(彼此提問、彼此檢測、彼此提升),最后再進行教師的“導練”。
(6)確保“當堂訓練”契合時間。訓練需要時間,反饋需要時間。“當堂訓練”必須要有時間的保證。這種保證,不是課后時間的保證,而是課堂時間的保證。這種保證,必須做到訓練量與時間的契合、訓練質與時間的契合、訓練環節與時間的契合。下課鈴一響,自然,訓練就結束,不拖課,更不存在將訓練題延伸到課后,當作家庭作業來完成。否則,就失去了“當堂訓練”的意義與價值。
(7)確保“當堂訓練”結果真實。學生學習行為的真實是課堂高效的根本。這種真實,是每一個學生訓練的真實,一是沒有作弊、沒有虛假、沒有抄襲;二是沒有松垮、沒有散漫、沒有隨便。要達到這種真實,就必須確保學生在“當堂訓練”中做到“緊張”訓練。這里的“緊張”不是慌張、害怕、畏懼,而是“全力以赴、全神貫注、全心全意”,而是積極地投入、用心地展示、盡心地反饋。結果真實,才能真正反饋學情,才能對學生學習進行及時調整。
以上七個“確保”指出了教師在“當堂訓練”中隨便不得,馬虎不得,懈怠不得,必須全心投入、精心組織。
三、“當堂訓練”的誤區剖析
前面列舉了“當堂訓練”實施的八大誤區,依據“當堂訓練”的界定和剖析,現對這些誤區進行一一剖析。
(一)“當堂訓練”就是紙質訓練
從界定可見,“當堂訓練”必須充分體現“學科性”的特點,即必須根據學科要求進行相應形式的訓練,而非是一刀切式的紙質訓練,如語文可以是口頭訓練,理化可以是實驗訓練,體育可以是體能訓練,生物可以是觀察探究訓練。當然,紙質訓練是訓練中一項極為重要的訓練方式。特別是在數理化等科學學科中,這樣紙質訓練是不可缺的。但不能因此而以偏概全。
(二)“當堂訓練”就是書外訓練
確實,書外訓練能夠體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特點,但這樣理解與操作太過狹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是說不用教材,而是強調以教材為載體,把握教材的根本、內涵,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用精教材,而不是僅用教材、僅教教材中的死知。事實上,教材是編者精心編寫的可供學生學習使用的載體,不能漠視,其中的一系列例題、習題等都是專家們經過反復驗證才確定下來的,題目的背后是編者思想與意圖的充分體現,而不是隨隨便便取幾個題目添加上去的。因此,在我們看來,要想真正地走出文本,必須首先走進文本,用好書本中的例題,特別是習題——只有首先理解了書本題,才能說是真正地體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但并不是說,就不能用書外習題,書外習題只是課堂學習的、課本習題的有益補充,用以拓展、延伸、深化,而不是必須。
(三)“當堂訓練”就是“堂堂清”
“堂堂清”是洋思中學提出來的,而且在持之以恒地踐行著。“堂堂清”之意為每一堂課都達成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它是課堂教學的終級目標。而“當堂訓練”是“洋思教學模式”中的一個環節,所采用的一種策略。我們通過“當堂訓練”這種策略來檢測是否達到“堂堂清”這樣的目標。所以,“當堂訓練”與“堂堂清”雖然有著一定的聯系,卻有著本質的區別,“當堂訓練”是“洋思教學模式”中課堂教學的一種策略,而“堂堂清”卻是“洋思教學模式”中課堂教學的追求目標。
(四)“當堂訓練”就是十五分鐘
最初洋思中學進行課改的時候提出的改革要求是“當堂訓練”必須保證十五分鐘時間,這是在當初大家都不知課改、不愿課改的背景下采取的“硬措施”。而今,時代變了,學生變了,教師也變了,課堂也變了,因此,“當堂訓練”的時間也發生了變化——課堂教學必須做到一切從課堂實際情況出發,從學生情況出發,從掌握情況出發,從預設情況出發,從生成情況出發,合理科學地安排作業時間。即課堂訓練的量多量少,依時間而定,依內容而定,依學情而定,依課型而定。“當堂訓練”需要時間,但時間卻不是一定的。若必須十五分鐘,就顯得機械了,不符教學實際。
(五)“當堂訓練”一定在課的結尾處
課尾訓練只是“當堂訓練”的一種方式。在學完了一課后,進行適當的訓練是必要和必須的。但僅如此,卻是不當。我們知道,“洋思教學模式”有基本式:一學、一教、一練,這一練,即是指課尾的訓練。“洋思教學模式”還有變化式:一是小“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即幾學幾教幾練,練分幾塊進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分散練,當然,也可以在課堂結束前,整合一下,進行集中練;二是大“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即將幾節課看成一節大課,再根據學習目標分割成學、教、練三個部分,這時的練就可能是一節課,也可能是兩節課了,特別是復習課更是如此。如果只是“一刀切式”的課末訓練,顯然沒有把握住“洋思教學模式”的內涵。
(六)“當堂訓練”就是教師出題學生練
“教師出題學生練”確實是“當堂訓練”的一種很好的方法,有利于教師檢驗學生學的情況。但這是在充分發揮教師教的基礎之上的行為,教師的主導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而學生的主體作用卻不能很好地發揮。洋思中學的“當堂訓練”設計為三種形式的“練”:一是自練,即自己總結反省,自己有哪些收獲,哪些不足,還有哪些問題。二是互練,即同學之間進行互相問,互相解,從而檢測彼此之間有哪些問題,并切實解決。顯而易見,“當堂訓練”包括了三種形式的訓練,“教師出題學生練”是練的最后一道關卡,但不是唯一的關卡。當然,不是每一節課都必須要有三種練法,要看時間、情況而定,不能千篇一律。
(七)“當堂訓練”就是必須分三類題訓練
在洋思中學很多的課堂教學中,“當堂訓練”題常常分為三類:必做題(基本題)、選做題(中檔題)、思考題(拔高題),一般三類題的比例為7:2:1,目的之一就是進行分層訓練、分層提高、各取所需,對于各類學生的檢測都有作用。但這并不存在于每一堂課,每一種課型。在數學、物理、化學等理科教學課(包括復習課、新授課、評講課)中紙質訓練比較突出,而在語文、政治、歷史、地理、生物等學科中并非如此。如語文課《窗》的“當堂訓練”可以是讓學生思辨“面對跌倒的老人,你是否立即扶”的問題,優者角度新穎而深刻,中者平常而一般,下者錯誤而淺顯。雖然沒有分類,卻同樣能區分優良中差,對于學生的思維與發展起著訓練的作用。政治、歷史、生物等學科都可以如此,而不必拘泥一種形式。
(八)“當堂訓練”在非文化學科中無法實施
雖然文化學科與非文化學科有著一定的差異,有著不同的要求、任務、目標、方式。但這并不影響“當堂訓練”在非文化學科中的實施與應用。所有的課堂教學都有著共性特征。在非文化學科中,也應該有學習的目標與任務。有目標和任務,就應該努力地達成,而不是可有可無,似有卻無。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努力使教學最優化,最終達到教學高效化。而要明晰是否達到目標,就必須有一定的檢測,這種檢測必須放在課堂中進行,如此,檢測才真實有效。所以,“當堂訓練”對于促進與檢測音體美這些學科學習效果也是非常必要的。事實上,在洋思中學的大多數學科的課堂上,都有及時跟進的“當堂訓練”,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所有學科的課堂教學效率。
四、“當堂訓練”的學理分析
(一)“以練測學、以學論教”的新課改評價要求
新課程改革高度強調評價在課改中的重要性,提出建立“以學論教,教為了促進學”的響亮口號[2]。新課改評價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先學后教”包含了過程性評價——通過“學”和“教”的過程來評價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而“當堂訓練”則是終結性評價——學生通過“學”和“教”,在理論上已經能夠達成“學習目標”,但最終學習結果又是如何呢?這就需要通過科學的方式——“當堂訓練”來進行檢測、反饋。這就是“以練測學”。
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雙邊活動的過程。光有學生的學,而沒有教師的教,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教學過程。因此,我們的教學不僅要對學生的學進行評價,還必須對教師的教進行評價,以不斷改進教的方法與策略,提升教的水平。如何檢測教師的教呢?不看表面,不看形式,而是看內涵,看本質,看效果,通過學生的學來反饋教師的教,通過學生學的結果來反饋教師的教。顯然,“當堂訓練”是最好的方式。這就是“以學論教”。
(二)“金字塔”學習理論
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提出“金字塔學習理論”,學習者在學習行為發生兩周以后還能記住的學習內容的多少,與所采用的學習方式密切相關。其中,通過第七種學習方式——處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教別人”或“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當堂訓練”就屬于“馬上應用”的學習方式,自練、互練、導練。特別是“導練”,更是“馬上應用”,通過“先學”和“后教”,學生隨后的環節中就將學到的知識、習得的能力、獲得的情感應用于“當堂訓練”題中,強化了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情感的發展。這就是洋思中學所提倡的學習也需要“一鼓作氣”、“趁熱打鐵”,如此,才能達到真正鞏固、提升、發展的目標。
(三)“反饋—遷移”教學理論
孔子云:“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確實,及時復習、溫習是最好的鞏固。“當堂訓練”契合了孔子教育思想。“當堂訓練”不僅起到檢測、反饋的作用,也是最好的復習與遷移。已經學得的東西在新情境中應用,在復習、遷移中領悟所學,發現新知,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當然,這種“當堂訓練”的及時反饋方式,不僅促進了學生知識的掌握與鞏固,也促進了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課堂注意力,提高了課堂學習的緊張度,自然也就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學生知道每次學習都要進行“當堂訓練”,就必然會高度重視“先學”和“后教”,全過程都會全身心地積極投入,用心思考、實踐、探究,努力解決自身學習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努力在最后的環節“當堂訓練”中有良好的表現,有精彩的展示,獲得出色的成績。
(四)“記憶遺忘曲線”規律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在教學中,我們應遵循遺忘曲線規律,給學生以及時的復習,以免遺忘過多,事倍功半。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我們認為,給學生布置獨立作業,讓他們去深入思考教材,這就是鞏固知識。”[3]“當堂訓練”實際上就是蘇氏所說的“獨立作業”,就是讓學生及時復習。顯見,“當堂訓練”這一環節的設置對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對于學生更為有效地學習是一場及時雨,是一種催化劑。
“當堂訓練”是“洋思教學模式”中不可或缺一個重要環節。事實上,洋思中學的課堂教學改革一開始不是從“先學”開始的,不是從“后教”開始的,而是從“當堂訓練”開始的——課堂上必須保證學生15分鐘的課堂作業時間進行有效的訓練。洋思中學通過“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改革,使教學質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學校才將它逐步發展、定型為“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洋思教學模式”之“當堂訓練”會更科學,更完善。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K].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349.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73.
[3][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540.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