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改革靠的都是人,而不僅是制度機器自行運轉。通過有態度、有本領的干部官員,形成改革生力軍,將那些庸官貪官“篩下去”,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動能,才能更好地突破各種形式梗阻。
十八大以來,從深改組、國安組成立,到全國性審批權下放,頂層設計的變動之大,令人目不暇接。但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最難的實施階段,頂層設計能否落地,尚需一個關鍵性的支撐:人事。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不但掌握中樞權力,其組織分支更從國家主席層級,到各省、市、縣、鄉鎮,乃至數百萬個村,都作為一把手或領導集體而存在。因此,中國政治的核心問題,就是執政黨的組織人事問題。
打破選人封閉痼疾
相對于“官員”來說,“干部”這個詞是外來語,指的是黨的各級政治骨干?!包h管干部”,指的是當代中國的選官權力掌握在各級黨委手中。因此中國的官員選拔,核心在黨內的組織人事制度。除傳統的“德、才、能”的標準外,干部選拔還有新的內容,包括“革命意志”的標準、國家治理的要求。習近平說,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如其所言,好干部第一位的標準是“理想信念堅定”,要堅持原則、敢于擔當。當然,共產黨并非要求它的干部只會喊政治口號,還要具有扎實的政治工作能力。十八大提出的干部隊伍的核心標準除“政治堅定”外,還包括“能力過硬”、“作風優良”、“奮發有為”,這里強調的正是“革命意志”對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作用。
國家治理標準,指的是在政治、經濟現代化的背景下,為治理現代國家而對官員隊伍的知識和能力要求,熟悉市場經濟、掌握現代治理技能等等。
而一些地方所謂的官場“潛標準”指的是,由于干部選拔是自上而下的,權力掌握在上級領導和組織部門手中,而上級領導人在決定下級干部時,有時不是根據組織人事政策、群眾呼聲和現實需要,而是根據自己的主觀印象和好惡,更容易選擇那些“聽話”的干部,卻使干部脫離了人民群眾的監督。有的甚至有意培植親信,拉幫結派,提拔自己“線”上的人,很容易培育上下級干部之間的人身依附關系。這些拿不上臺面的“標準”,是造成黨內拉幫結派、集團腐敗、官僚主義、庸官上位的重要動因。
從反腐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地方用人問題來看,官場“潛標準”導致的最大弊端就是一個地方選人用人的封閉性。這種封閉性導致普通官員對執政黨的忠誠,在很大程度上又被扭曲為對上級領導的順從。官場的人身依附關系,使干部對上級領導言聽計從,不敢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習慣。這不能不造成領導能力的退化。
在全面深化改革時期,必須打破選人用人的封閉性,必須警惕“革命意志”被庸俗化、形式化,警惕自上而下的選拔機制使得國家治理標準被所謂官場“潛標準”所排擠。
好的“人品”與“官德”
新常態下的干部選任首重政治理念。即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的干部才能抵御誘惑、服務國家。習近平不止一次對此強調過,干部不能成為利益集團的工具和上級領導的“家臣”。而某些干部之所以那么容易被官場潛標準俘獲,將權力私有化,甚至成為集團腐敗的一分子,正是由于內在信仰的喪失,讓干部太容易被腐蝕。
需要指出的是,政治理想不是空喊口號。十八大后揪出來的上百名“老虎”,在貪污腐敗的同時都在大講特講共產主義信念,甚至在被“雙規”的前一天還在開會布置學習文件,高調得很??纯催@些年落馬的官員,越是在會議上喜歡喊大口號、在現實中喜歡給人扣大帽子的官員,其人品越是可能有問題。
即使在當下,那些喜歡空喊口號、給別人扣大帽子的少數官員,實際上并沒有對黨真正有多忠誠,不過是拿別人的頭顱供奉自己的政治前途罷了。過多任用這樣的干部,對黨的事業沒有好處——將本來嚴肅甚至神圣的政治理念庸俗化,是對真正的政治理想的謀殺。
資格與能力
資格能力邏輯指的是,干部隊伍的資格要求必須科學化和制度化,而不是想當然或應付一時的政治需求。例如,改革開放初期提出干部年輕化的要求,是因應當時要破除保守的意識形態阻力的需要,但隨著時代發展,這一標準在許多地方逐漸扭曲變形,越到基層越是加碼,在官場“潛標準”中,處級40歲,廳局50歲,都很難再向上升遷。年齡并不代表能力,卻毫無道理地成了干部升遷的硬指標。如果往深層挖掘,這種年齡要求的極端化實際上是默認將晉升作為當官的唯一追求。
據統計,全國公務員隊伍約有60%在縣級以下,基層公務員由于行政層級限制,職務很難上去,影響了工作積極性。人民網針對105位基層黨政干部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晉升渠道很窄,提拔無望”的占40%。這種令人沮喪的前景如何能夠激發大多數干部官員的工作熱情?
對于這個問題,合適的解決方案是:除通過政治理念的更新強調職業榮譽感、提升基層官員的成就感外,在制度上應破除職位晉升指揮棒,將職位與職級分開,職級與工資掛鉤。讓不能晉升者有經濟上的回報,以解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問題。中組部發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縣(市、區、旗)黨政正職隊伍建設的意見》也明確表示,縣黨政正職隊伍以45歲左右的干部為主體,要注意使用其他年齡段和實踐經驗豐富的干部,防止在年齡上搞“一刀切”,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的干部隊伍。這也是打破唯年齡論的信號。
除靜態的資格外,官員還需表現出與職位適應的能力。不久前中央政治局提出了各級領導干部領導經濟工作的5個新本領,即掌握認識發展趨勢和準確分析經濟形勢、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發現和使用經濟人才、保護產權和知識產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等。
此外,能力還產生于實際工作的鍛煉。習近平在2013年6月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等多種場合,用“宰相必起于州牧,猛將必發于卒伍”談基層工作的重要,是因為通過基層工作摔打的官員具有較為強大的內心世界,敢于較真碰硬,直面問題、解決問題。這些信號都說明,衡量好官的具體的時代標準變化了。在改革進展困難的年代,誰能頂住壓力、推進改革,誰才能不負所托,成為一個合格的干部和官員。
(《南風窗》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