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教育不公平,關鍵還不僅僅是寒門難出貴子的問題。問題的根本還在于,雖然擁有了表面的權利平等,但實質上,農村與城市、不同地區之間受教育的機會根本不均等。同時,伴隨著大學擴招,看起來上大學的人數增加了,但教育產業化,使得教育質量大大縮水,上大學就等于失業。
寒門為何難出貴子
幾年前一篇敘述“寒門子弟”改變自己命運過程中的細節帖子《十八年后我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在各大網站瘋狂轉載,這篇文字通過講述種種工農子弟奮斗、上升的過程細節揭示了“寒門為何難成貴子”以及“寒門變貴子”其中的艱辛。
從成長以及教育成本上,寒門子弟百分之八十的努力付諸于求生與求存,“考學,東拼西湊加上助學貸款終于交齊了第一年學費,獎學金,假期打工掙生活費……”。
對于“貴子”所與生俱來的生活方式、技能方式,“寒門”一無所知,通過嚴酷的高考制度進入城市,獲得“貴子”與生俱來的城市生存資格,進入大學,音樂、繪畫、美術等等及社交方式,“寒門”一無所知。應對生存之外,掌握“貴子式技能”幾乎掏空了“寒門”的體力……直至大學畢業。
帖子最后感慨,寒門子弟在奮斗了18年之后,終于融入到北京這個國際化大都市中,與周圍的白領沒有什么差別。“我的白領朋友們,奮斗18年,你會發現,我所有的努力只是你唾手可得的東西,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
你可能會問我:“為什么非要到城市來?農村不很好嗎?空氣新鮮,又不像城市這么擁擠。”
“寒門子弟”的回答是,如果長大以后一直保持農村戶口,那么“寒門”就無法在城市中找到一份正式工作,無法享受養老保險、醫療保險。
農村沒有好的醫療條件,物質供應也不豐富,春節聯歡晚會的小品中買得起等離子彩電的農民是個別現象,頂尖醫生資源都集中的城市,大病得不到良好治療,優良的師資為北上廣所準備,如果留在農村,“寒門”的后代永遠會像自己一樣趴在“命運的泥坑”中。
教育背后是國家資源分配的“政治問題”,如今,階層固化與教育資源不均衡成為國家發展中焦距的命題,第三波“讀書無用論”的出現,跟平民自己再難通過就讀大學改變命運的現狀有關,也跟其中的艱難有關。
知識究竟還能不能改變命運
“知識改變命運”,教育一直被認為是改變人生命運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寒門子弟。但近幾年有社會調查表明,農村學生離一線高校越來越遠。“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研究”表明,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斷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清華2010級農村生源僅占17%。
《蟻族》一書的作者、學者廉思與團隊走訪的蟻族,家庭狀況與所考入的學校成正比,“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連專科都考不上或不愿讀的少年大有人在:廉思曾選取了河北一座普通村莊作為研究樣本,那兒濃縮了中國基層凋敗的模樣——馬路上平常看不到什么人,一旦鬧出點什么動靜,一大幫無所事事的年輕人立即呼啦啦地從網吧、桌球室里涌了出來。
向上流動倍感艱難的不僅僅是農村少年。廈門大學教育學院課題組幾年前對全國34所高校的生源狀況進行調查后發現,普通工人階級子女考入重點高校與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別減少了7.9%與5.6%。
三十多年來,國家的轉型在繼續,但在這片彌漫著塵土與工廠粉塵的土地上,底層個體命運的轉型,卻似乎在逐漸陷入停頓。
如今,中國階層流動未必比過去更少,流動的方式卻一直在發生變化,第三撥“讀書無用論”跟當下階層固化,平民子弟再難通過上大學改變命運的現狀有關,也與教育資源不均衡、教育產業化有關……而如果這樣的認識蔓延開來,成為平民的刻板印象,那將是一場災難。
“寒門難出貴子”背后,不僅僅是教育
在美國,雖然貧富差距導致窮人與富人之間受教育的機會還無法均等,但無論是通過一系列的平權運動,還是民間努力,政策支持,機會均等都是一個可以被實現的“美國夢”。
在中國,教育不公平,關鍵還不僅僅是寒門難出貴子的問題。問題的根本還在于,雖然擁有了表面的權利平等,但實質上,農村與城市、不同地區之間受教育的機會根本不均等。同時,伴隨著大學擴招,看起來上大學的人數增加了,但教育產業化,使得教育質量大大縮水,上大學就等于失業。
從歷史的不同階段來看,精英、平民、教育公平都有著不一樣的含義,這些含義有的受到意識形態的特定影響,有的受國家發展目標及發展模式的影響,有的則受到社會轉型后市場化的影響。
概括來說,當強調階級斗爭學說時,教育的機會更多的給予了出身好的農民與工人,而那些出身不好的人,教育公平的天秤無疑很難傾向于他們。而當強調工業發展,需要高科技人才時,此時的教育則慢慢從之前的階級內部的平民化轉向精英化,甚至要求建立一種類似“小寶塔”式的精英教育,這樣的精英教育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在中小學里設定一定數量的重點中小學,數量多少則取決于對應的重點大學的多少,兩者之間要能形成自下而上的對應關系。
當社會需要轉型,開放市場,形成市場化辦學時,所謂的精英就不再是出身好的工人與農民,也不是側重高科技的技術人才,而是慢慢與金錢掛鉤,與權力結合。
教育公平受兩方面條件影響,一種是硬性條件,受制度影響,一種是軟性條件,受環境影響,諸如家庭環境。在中國,教育的不公平主要體現制度設計方面,比如:城鄉之間受教育的不平等、發達與落后地區之間受教育的不平等、不同地區受教育的不平等。
前一種不公,堪稱中國特色,原因很多,有戶籍制度的影響,有不同地區之間經濟差異導致對教育投入的差異而導致最終產出的差異。后一種不公,也可以說是精英教育與平民教育之間的博弈,就是教育到底應該傾向于平民,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讓全民受教育呢,還是傾向于精英,推行更為精英的教育。或者說,有沒有可能,提供多種機會,讓精英人群接受更好的教育,讓大多數人不至于輟學,也能接受到教育?
(《齊魯周刊》總第8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