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
美容行業O2O,似乎可行
從2012年至今,移動美容行業的發展已經變得大大不同,突破最大的地方是因移動設備普及而改變的概念—在以前,移動美容就真的只是指“移動的美容院”,為顧客提供預約上門服務。
在早些時候,資本方還不看好這片市場,該領域的創業者普遍存在“資金不足”的情況。那么如今經過熱錢烘培的移動美容行業,市場狀況如何?
目前,移動美容這一行業大致包括“美發(包括寵物)”、“美甲”與“美妝”,甚至是“醫療整容”等細分項目。除“醫療整容”之外,前三者都是目前創業者最熱選的幾大項目。
在市場現狀上,受資本熱錢的影響,該領域的創業項目獲得投資的情況較為多見,其中不乏達到3 000萬元人民幣的高額投資。據8月底發布的《2015年美容行業O2O移動應用行業報告》的顯示,移動美容行業O2O用戶規模為0.2億,占比移動O2O為2.7%。在相關移動應用中,美妝類應用最多,其次是美發和整形等美容細分項目。
O2O美容為什么被嫌棄?

業內關于美容行業O2O的討論一直都有,他們對于美甲一類輕項目大多表示支持,但對于美容行業O2O,業內存在兩種聲音。一種是關于美容行業O2O上門服務是風口,但進入這個風口的關鍵鑰匙在于專業人員的收攏;而另一種是直接否定了美容項目的上門論。
上門服務。這一概念一直被各個美容平臺作為主打招牌,大肆宣傳。的確在懶人經濟下,上門確實是很好的切入點,但也要分行業,外賣生鮮可以,美甲化妝可以,但美容在現在看來確實有待考慮。首先,技師和顧客的安全問題就一直沒解決。其次是很大一部分美容項目都需要的專業儀器,不太符合上門的條件。最后是顧客的需求問題,據調查,真正有上門需求的也是美容院的忠實客戶,受眾太小,且需求的頻次也低,只能做為美容院由下到上的增值,而非招牌。不同于滴滴和Uber的訂單量大、使用頻次高的現實,國內的美容行業O2O只得采取技師兼職加盟方式(多絕大多數已經是傳統美容院的在職人員)。
另外,上門美容本就是該行業垂直化后再次細分的一個極小的領域,需求量極小,既然需求量小,就必須把為數不多的服務做到極致,而達到這種極致的保證一定是高質量的專職技師。
在部分傳統美容行業平臺看來,美容行業的O2O創業是“必死無疑”的。如百彩嘉(美容技師平臺、顧客預約購買平臺)的創始人就曾公開表示美容O2O的上門業務是妄想。
這里依舊是安全問題,上門美容的技師和顧客的相互信任問題很大。顧客享受傳統線下美容服務時,會因為時間較長,客人做護理經常會睡著,但如果上門美容的話,大多數客人是緊張的。這就是從業人員的素質未知所帶來的信任問題。
最重要的一點在于,美容屬于輕奢品類,不屬于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輕奢品需要完整的用戶體驗,不能缺少必要的環節。美容行業是公認的高利潤行業,用補貼的方式做美容,可持續性很差,上門美容的用戶量比較少。
別人家的美容行業O2O
和其他O2O創業一樣,O2O的目的是為了讓用戶習慣輕奢服務,變輕奢為常態。但對于美容行業中的美容來說,這樣的項目涉及到了太多設備化的服務,上門暫時成了不大可能。但實際上,輕奢服務的確是有可能成為日常服務的。
在國外,一家名為Drybar的公司成功地轉變了人們對于發型設計的觀念,將其由專為婚禮場合準備的一種奢華享受轉變成一種不會給人們造成過大經濟負擔的日常習慣。在這家公司的應用上進行預約之后,消費者便可以安坐家中等待發型師上門提供服務,其中一項最受歡迎的服務收費為75美元(折合人民幣近500元),而Drybar的今年預計年收入可達7 000萬美元。
近期,國內各創業公司正在試圖通過大量的“美容師高收入”等關鍵詞的新聞,吸引相關領域的自由職業者加盟。但在國外,美容行業的從業者當中有65%本身就是自由職業者,大量的專業人員讓人才缺乏的難題并未出現。
總的來說,與國外的同行相比,在除去資金問題之后,國內的美容行業O2O目前有兩大問題仍待解決: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數量,以及與傳統行業相比較的價格優勢。

小編觀點
在一些自媒體口中,O2O項目動輒“重新定義”傳統行業,實際上大多數創業項目只是看到了前景,利用傳統模式來進行線上移植。這樣的O2O項目普遍存在幾大問題:和傳統行業相比,他們在線下幾乎沒有優勢;使用習慣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來養成;照搬國外項目,但卻不曾想過國外的環境與國內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