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中國汽車產業已平穩收官。在這一年里,最鼓舞人心的事莫過于在國務院的直接推動下,電動汽車發展勢頭良好。不但產銷量數倍于去年,月產銷近萬,位列世界第二,而且八十多個城市申請試點,多部委出臺鼓勵政策;不但企業產品開發加快,出現了比亞迪“秦”這樣年產銷過萬輛的明星車型,而且充電設施建設形成多部門協同、國有民營互動的喜人局面;不但成立了集全國頂級人才自愿組合的“電動汽車百人會”,政策研究做得風生水起,而且還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倡導下,成立了跨行業、聯合科研生產企業的、注冊資本達5.4億元的“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
但是,在這大好形勢中,也有一些不太和諧的現象。如在試點城市中,有些城市以設新能源汽車開發區為名,瘋狂招商;有些城市把優惠政策與在當地設廠或采購當地電動汽車關鍵零部件掛鉤;有些城市厚此薄彼,設置地方保護條件;有些城市以減排效果不佳為由,不支持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在企業層面,普遍存在重產品開發、輕基礎研究現象;企業間聯合開發、共用關鍵技術和產品平臺仍無實質性進展;企業產品開發緊盯政府補助,不注重產業發展規律。
出現這些不和諧現象的根本原因,應該不是故意不全面執行國務院要求,也不僅僅出于部門、地方、企業的利益博弈。而是對于發展電動汽車事業、開展試點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意義認識不清。因此需要撥開迷霧、丟掉幻想、拋棄不現實的利益之爭,辨明涉及現在與長遠、基礎與發展、合作與競爭、需要解決的難點和可能獲得的利益等等似是而非的問題,凝聚全社會的共識,才能做好這項關系到人類社會未來的偉大事業。
電動汽車雖然被稱為新能源汽車,其實并不準確。電動汽車發明于1873年,比內燃機動力汽車還早十年,1900年的世界電動汽車產量仍十倍于內燃機汽車。后來由于內燃機的進步,成為汽車的主要動力源,電動汽車則退而在機場、車站、碼頭、倉庫、車間等場合作為特種車輛使用。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由于石油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凸顯,美國和日本開始重視電動汽車研究,又由于近二十年來,電池的性能與其他電動汽車相關技術取得重大進步,在世界范圍內,電動汽車被確定為戰略方向。
但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電動汽車的動力系統在性能和成本上可能還無法與傳統燃油汽車抗衡,石油的供需情況也不會發生根本變化,所以很難出現電動汽車全面代替傳統燃油汽車的局面。比較現實的情況是電動技術作為燃油汽車的輔助動力和節能技術(混合動力汽車)廣泛推廣,而純電動汽車則作為小范圍使用的車輛(家庭第二輛車、短途交通運輸工具)存在,或在政府補貼下(公務用車、公交車輛、市政用車)更大范圍使用。
世界把電動汽車作為戰略沒有錯,國家把電動汽車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非常正確和必要,而各地方政府一哄而起地都將電動汽車看成是振興地方經濟的巨大商機卻是十分錯誤。電動汽車及電池、電機生產企業不可能遍地開花,數量應明顯少于傳統汽車整車及發動機生產企業,而且這些企業多處于享受補貼和優惠而非正常盈利狀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點是技術待發展、市場待形成、產業需扶助,可不是什么“大金娃娃”。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成功是有條件的,必須是成熟的市場化的產品,必須有迅速擴大的市場。而地方政府將電動汽車視為近期內的巨大商機是不現實的。盡管現在也有個別城市以強制汽車生產企業使用本地電池為條件使本地電池企業得到一定的發展,但電池技術發展太快,如果沒有世界一流的研發能力和長期巨額投入,這個電池企業不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