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玉



摘要利用常規(guī)氣象觀測資料、NCEP再分析資料、多普勒雷達資料和衛(wèi)星云圖資料,對2013年8月9日凌晨發(fā)生在宿州市碭山、蕭縣的雷雨大風強對流天氣進行了過程特征分析。
結果表明,此次強對流天氣形勢屬于副熱帶高壓西側的低槽東移型;自由對流高度高,0~3、0~6 km垂直風切變很小,是雷雨大風強對流天氣發(fā)生的有利物理條件,且強對流臨近時低層垂直風切變有變大的趨勢;雷暴主體和弧狀云線以及外流邊界附近的新生對流云線,將帶來地面強的短時大風天氣,且新生對流云線預示其移動方向;弓形回波后部的弱回波通道,是災害性短時大風發(fā)生的區(qū)域;在對流風暴距離雷達65 km以內時,可以根據(jù)其最低仰角徑向速度的大值區(qū)判斷地面有大風,且可根據(jù)該大值區(qū)的移動判斷地面雷暴大風區(qū)的移動。
關鍵詞雷雨大風;預報特征;環(huán)流背景;物理量場;衛(wèi)星云圖
中圖分類號S1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9-211-04
雷雨大風是宿州市汛期的主要災害性天氣之一,2013年8月宿州市出現(xiàn)了3次雷雨大風天氣過程。雷雨大風指在出現(xiàn)雷雨天氣現(xiàn)象時,陣風風力達到或超過8級(風速≥17.2 m/s)的天氣現(xiàn)象。而大風一般在瞬時8級以上即可折斷樹木和高稈農作物、損壞房屋,10級以上(≥24.5 m/s)常具有巨大的破壞力,帶來重大經(jīng)濟損失,甚至造成人員傷亡。雷雨大風作為強對流天氣的一種,有局地性、突發(fā)性和多變性等特點,使得它的定時、定點的精細化短期預報較為困難。但衛(wèi)星云圖、多普勒天氣雷達、區(qū)域自動站等資料的應用,可以通過短時臨近預報彌補短期預報的不足,提前服務以減輕其造成的災害損失。筆者在此利用常規(guī)氣象觀測資料、NCEP再分析資料、多普勒雷達資料和衛(wèi)星云圖資料,對2013年8月9日凌晨發(fā)生在宿州市碭山、蕭縣的雷雨大風強對流天氣進行了過程特征分析。
1災害性天氣實況和災情
1.1災害性天氣實況
2013年8月9日03:00~04:00宿州市碭山、蕭縣出現(xiàn)雷雨大風天氣,其中有3個測站(含鄉(xiāng)鎮(zhèn)自動站、高速公路自動站)極大風速>17 m/s,03:00~03:55碭山本站風速為17.5 m/s,風向為NW;03:10~03:20碭山朱樓風速為26.8 m/s,風向為NWW。03:00~04:00蕭縣莊里(高速公路自動站)風速為17.5 m/s,風向為NW。最大風速出現(xiàn)在碭山朱樓(圖1),瞬時風力達10級。
1.2災情
據(jù)宿州市民政局統(tǒng)計,此次風暴災害襲擊造成兩縣55.5萬人受災,死亡6人,11人不同程度受傷,緊急轉移人口2 356人,農作物受災面積 28 520 hm2,倒塌房屋732間,損毀房屋6 402間,折斷樹木10萬余棵,直接經(jīng)濟損失68 500萬元。
2天氣形勢分析
2.1大尺度環(huán)流背景
8月8日20:00 500 hPa(圖2)東北冷渦加強,其后部橫槽引導冷空氣南下至黃淮地區(qū),配合河套地區(qū)的高空槽東移,碭山處于588 dagpm線邊緣,即為副熱帶高壓邊緣。副熱帶高壓邊緣有利于西南暖濕水汽的輸送,冷空氣侵入時,冷暖交匯易于強對流天氣的發(fā)生。同時700和850 hPa在河南、山東、天津交界處有較大的風速切變輻合
存在,兩層切變輻合線的位置基本重合,有較好的動力條件。地面處于低壓槽前的西南氣流里,后部為一高壓脊,配合溫度場之冷區(qū)。8日20:00~9日08:00伴隨冷空氣南下,高空槽東移,588 dagpm線逐步南退至宿州市中東部。
由NCEP 1°×1° 6 h再分析資料可知,在9日02:00的風場和相對濕度場上(圖3),垂直高度上850 hPa以上有急流存在,1 000 hPa和地面10 m的風場均在河南中東部(淮北西部)有一切變輻合線存在(圖3c、d的紅線處),1 000和925 hPa垂直風切變達6 m/s。雷雨大風的對流性天氣就發(fā)生在切變輻合線的南側,且越到臨近,低層垂直風切變有變大的趨勢。干冷空氣和西南暖濕氣流相遇,“上干冷下暖濕”,切變線觸發(fā)對流,符合宿州出現(xiàn)強對流天氣預報模型特征。
2.2單站探空和物理量場
自8月5日副熱帶高壓加強北抬,588 dagpm線控制了整個安徽省,宿州市進入持續(xù)的高溫天氣,能量逐步積累。從物理量場上看,8日20:00淮北地區(qū)的對流有效位能(CAPE)由400 J/kg增大至1 600 J/kg以上,且梯度很大,徐州站點CAPE值高達2 104.9 J/kg,K指數(shù)也增至28~32 ℃。不穩(wěn)定能量的明顯增長、大氣層結不穩(wěn)定,有利于強對流天氣的發(fā)生。
進一步分析8月8日20:00徐州站點的TlogP圖(圖4),自由對流高度(LFC)很高,為645.7 hPa,且0~3、0~6 km的垂直風切變均很小,是有利于干微下?lián)舯┝餍纬傻拇髿鉄崃咏Y。同時對流層中低層環(huán)境溫度直減率接近于干絕熱遞減率,表現(xiàn)為明顯的干暖蓋形勢,有利于雷雨大風“干”性對流的發(fā)展。
3衛(wèi)星云圖分析
在8月9日01:30的紅外云圖上可清晰地分辨在河南中東部的雷暴主體云團,以及前部的一條云線(圖5a圓圈處),云線上有小而明亮的對流云團,云線對應地面處有一新生輻合線;在02:00(圖5b)主體云團和云線結合,并沿著云線方向移動;在03:00的紅外云圖(圖5c)可看出合并云團在宿州市碭山處發(fā)展得十分旺盛,導致深對流的形成,碭山蕭縣大范圍的雷雨大風天氣就出現(xiàn)在云頂亮溫梯度大的區(qū)域下方。而03:00的水汽云圖上,對流合并云團較為白亮,且云團東南部有一弱的暗帶(圖5d箭頭處)存在,對應下沉運動區(qū)。
在對流發(fā)展的旺盛階段,雷暴中的下沉運動必然形成近地面層的強烈水平輻散運動,造成短時的災害性大風。同時,雷暴高壓的出流與環(huán)境大氣之間形成了新生輻合線,新生輻合線的抬升作用可能誘發(fā)新生對流,這是雷暴的一種重要傳播機制。應注意雷暴成熟階段產生的弧狀云線,它的出現(xiàn)將伴隨以下幾種效應:①帶來地面強的短時大風天氣,產生強風切變,地面降溫、氣壓陡升和強陣性降水。②擴大雷暴作用范圍,移向較遠處,并帶來短時強風天氣。③代表中高壓的前邊界,弧狀云線的后部是雷暴產生的冷空氣堆。
43卷29期柏 玉宿州一次雷雨大風的預報特征分析
4雷達回波分析
在8月9日03:09~03:20的雷達基本反射率圖上,有明顯的弓形回波生成,弓形回波中最大回波強度達52 dBz,且后部有弱回波通道((圖6a1、a2箭頭處),表明存在強的下沉后側入流急流,它可向下沉氣流提供干燥的和高動量的空氣,通過垂直的動量下傳和增加的雨水蒸發(fā),達到增加地面附近出流的強度。弓形回波指示了災害性短時大風的區(qū)域和風暴進一步運動趨勢。
研究表明,在對流風暴距離雷達65 km以內時,可以根據(jù)其最低仰角徑向速度的大值區(qū)判斷地面有大風,且可根據(jù)該大值區(qū)的移動判斷地面雷暴大風區(qū)的移動。在8月9日0.5°仰角徑向速度圖上碭山中東部有20 m/s以上的速度大值區(qū)(圖6b1、b2圓圈處),且與雷達的距離<65 km,并沿東北方向移往蕭縣、徐州,徐州站點隨后在9日03:52出現(xiàn)了19 m/s的大風。
在8日20:00徐州站點的TlogP圖中無明顯的垂直風切變(圖4),而當雷雨大風出現(xiàn)時,從徐州站的垂直風廓線圖(圖7)可看出,低層風向由西南風轉為西北風,且風隨高度逆轉,有明顯的冷平流。在垂直風切變增大的同時,各層風速也相應增大,動能下傳,形成大風。
通過雷達圖的各種特征判斷,此次強對流天氣以雷雨大風為主。
5結論
(1)此次強對流天氣形勢屬于副熱帶高壓西側的低槽東移型,且濕層較薄,中上層偏干冷。
(2)自由對流高度(LFC)很高,0~3、0~6 km垂直風切變很小,中低層有干暖蓋是雷雨大風強對流天氣發(fā)生的有利物理條件。同時雷雨大風的對流性天氣易發(fā)生在切變輻合線的南側,且越到臨近,1 km以下低層的垂直風切變有變大的趨勢。
(3)雷暴主體和其弧狀云線,以及外流邊界附近的新生對流云線,將帶來地面強的短時大風天氣,產生強風切變,新生對流云線與雷暴主體相互影響,預示其移動方向。
(4)弓形回波后部的弱回波通道是災害性短時大風發(fā)生的區(qū)域,同時向反射率梯度大的區(qū)域移動。
(5)對流風暴距離雷達65 km以內時,可以根據(jù)其最低仰角徑向速度的大值區(qū)判斷地面有大風,且可根據(jù)該大值區(qū)的移動判斷地面雷暴大風區(qū)的移動。
參考文獻
[1]
孫繼松,陶祖鈺.強對流天氣分析與預報中的若干基本問題[J].氣象,2012,38(2):164-173.
[2] 陳渭民.衛(wèi)星氣象學[M].2版.北京:氣象出版社,2005:357-359.
[3] 于波,鮑文中,王東勇.安徽天氣預報業(yè)務基礎與實務[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