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于武:產業集聚 發展迅速
2014年6月,百人會啟動了第一個專題研究——微型短途電動車發展與規范管理,成立產學研各個部門共同參與低速電動車的研究小組。2014年8月課題組參與了工信部、公安部組織的針對低速電動車的調研工作。在山東選擇了有幾家代表性企業進行調研。2014年6?9月,課題組多次召開座談會,廣泛征求行業老領導、老專家、產學研各界人士對于發展低速電動車的意見,也是面對面走訪了一些消費者,獲得了一些意見。2014年10月份形成了關于發展低速純電動四輪機動車的政策建議,并通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將報告遞交到相關部委和相關領導。
從調研情況來看,目前,國內低速電動車已形成產業集聚,發展迅速。近年來,特別是在一些三、四線城市和城鄉交界處悄然興起了 與美國“鄰里車”非常相似的小型四輪低速電動車。
消費者包括上班族婦女、公務員、退休人員、商販、村民等,主要用于上下班、商務活動、接送小孩、購物、進城辦事和做出租車等。在用戶座談會上,民眾普遍反映這種車買的起、用得起,如一個月行駛900公里,電費約70元。有了這車生活質量和辦事效率大大提高。
目前該類車一方面向更多的省市擴展,一方面向村鎮擴展,呈現較快發展之勢。地方政府普遍抱支持態度,在權限范圍內對車輛購置、交通管理、電池回收等問題出臺了文件進行規范,積累了一定經驗。據山東省統計,2013年,該省低速電動車產量超過12.1萬輛,2014年上半年售出8.2萬輛,同比增長56.1%。在一些大中城市也開始出現低速電動老年代步車、殘障人車、出租車、物流車、環衛車、工程車以及警察巡邏車等。目前該類車近年每年都有上萬輛出口到美國和部分歐盟國家,僅山東累計出口已超4.2萬輛。以山東、江蘇等地為代表的低速電動汽車發展迅速。生產企業增加,產量不斷攀升,并呈現快速的發展之勢。企業數量據不完全統計,上規模企業已經超過100家,生產企業數量增加,產業集聚效應初顯,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山東、江蘇、浙江、廣東還有河南等地的二、三線城市。用戶群體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和城鄉結合部,該類型產品的外擴尺寸較小,一般是小于A0級車,通常是乘員4人以下,用12千瓦時左右的鉛酸電池,一次充電可行駛100公里,百公里耗電10?15度,每公里8分錢。去年2014年1?11月已經達到了15.5萬輛。目前,沒有全國性的統計口徑。據預算,目前全國的年產量約40萬輛。快速發展的原因就是市場有需求,這是一個典型的市場拉動型產業,“適用、快捷、低成本”的用戶體驗是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具體而言,第一,統計顯示中小城市居民平均日機動出行20公里左右(大中城市30-40公里),低速電動車能滿足大部分人日常出行需求;第二,購置、使用和維護成本低,較低收入人群可以承受;第三,充電遠比加油方便,而且安全;第四,道路條件可以承載。到2013年,我國公路總里程436萬公里,其中農村公路(含縣道、鄉道、村道)里程達378萬公里,絕大多數道路可以承載低速小型車行駛。
楊裕生:局面尷尬 如何收場
現在問題的實質是一方面不要政府補貼的低速電動車在民間大量生產、銷售、使用,另外一方面,政府相關部委步調不一致,不給出政策,這樣一個尷尬的局面如何收場?對于終究要收場的尷尬局面,應該召集的是相關部委官員們。可實際上皇帝不急,急死的是太監們,包括我在內。現在政府不給補貼,而廣大消費者對低速電動車有需求,2013年全國產銷20萬輛,猶自供不應求。2014年315特別節目打假之下,山東省低速電動車銷量有望達到20萬輛,全國低速電動車銷量可以達到30萬輛。順便說一句,打假我是贊成的,打掉偽劣產品這是應該的。要想靠打假打掉低速電動車是做不成的。
余卓平:汽車大國 缺“國民車”
實際上低速電動車的這個問題是什么呢?中國汽車進入家庭要進入到何種程度?10多年前國內曾激烈爭論汽車在中國要不要進入家庭。現在從表面上看,已經大規模進入家庭了。有數據表明,在世界上191個國家里面,中國現在的汽車千人保有量排名105,跟拉美等國排在一起。位居前列的是很多發達國家,千人保有量都是500輛以上。中國現在剛剛超過100輛。所以,實際上這個問題是一個更大程度上大家要思考的問題:中國的老百姓出行機動化達到什么程度了?能不能往發達國家走?能不能更進一步?比如達到千人300多輛甚至是400輛的數量級。對此,關于低速電動車的話題就是很好的一個印證。我支持發展基于中國普通老百姓需要的交通工具。
現在大家都是知道,中國汽車工業壯大了。但是,習主席去年5月份講話很清楚,我們是大而不強。我們應該由大變強,現在電動車是必由之路。反觀美國、德國、日本,他們的汽車工業是怎么建立發展起來的?他們的國家是怎么變強大的?世界上主要的汽車工業較發達的國家都是從國民車開始建立自己的汽車工業。在美國,福特帶動T型車成為美國國民車,使得美國的汽車工業迅速發展。德國提出了大眾汽車概念,當時提出來汽車進入每一個家庭,就派生出了大眾汽車廠,其工業體系也很強大。日本在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1955年正式提出了日本的國民車計劃。那時,提出了一個輕自動車的計劃,建立了日本的汽車工業,帶動其發展。我們的汽車工業是怎么開始上馬的?我們當時打開國門,改革開放先把經濟搞上去。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我們的汽車工業不是從下層開始的。從這幾國的發展歷史看,人家都是從基礎開始往上跑。基礎車可以越做越好,滿足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們現在開了國門以后,先讓富起來的一部分人有車。所以,我們是從塔尖上往下走的。我們的國民車沒有出來,這個底座在哪里?我現在提出一個問題,中國的國民車在哪里?日本輕自動車現在為止占到日本汽車保有量40%左右,上世紀50年代開始建這個工業,到現在還是這么大。中國現在的汽車工業是壯大了,但是,國民車還沒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