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時風時風路路暢通”的廣告語讓那一代人在數十年后仍能記起當初以生產農用車著稱的時風集團,但如今的時風已非當年吳下阿蒙,時風集團總裁劉成強如今在談的,是一個更大的夢想:“低速電動車可以肩負起13億中國老百姓共圓舒適出行夢的神圣使命”。對于時風這樣的企業而言,轉型發展低速電動車的現實意義不止于此。
《汽車縱橫》:從作為農用車領域位居前列的生產企業轉型為低速電動車的生產大戶,時風對低速電動車是如何定位的?目前在這一業務的布局是怎樣的?
劉成強:時風是一個服務于中國農村農民的企業,我們過去干過近2千萬輛的三輪汽車、拖拉機和輕卡車,我們曾經創造過三輪汽車第一、小拖拉機第一、單缸發動機第一的成績,很多人對時風的電動車也很關注,有人說時風是鯰魚,有人說時風是黑馬,資本市場說時風是潛力股,這都源于低速電動車。為了回答低速電動車上哪里去?我們很認真,所以我弄出來一個答案叫“低速電動車科學發展與13億中國老百姓共圓舒適出行夢”。低速電動車經過科學發展,可能推出中高端產品,這樣就涵蓋了電動汽車,所以我建議把電動汽車的旗幟去了,低速電動車可以肩負起13億中國老百姓共圓舒適出行夢的神圣使命。
目前時風集團在山東、河南、河北、江蘇、浙江等地設立了700多個電動車經銷點,建立了完善的服務體系和電池回收體系,針對公務員、醫藥人員、城市居民、 農村居民等,我們推出了高速、中速、低速等全系列的電動車,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收入較高的可以買4萬到5萬元的中高速車,中低收入者能購買3萬到4萬元的中等電動車,低收入者能購買3萬元左右的中低速電動車。我們時風所在的高唐縣人口48萬,人們越來越認可電動車,現在在我們縣,時風自己的一個營銷網點一天銷20輛到30輛電動車,既有高檔的、中檔的,也有中低檔的。目前銷售勢頭呈現了和當年三輪車一樣井噴式的發展狀況。時風電動車產品供不應求,銷量持續增長,2015年我們計劃保證10萬輛,爭取12萬輛。
《汽車縱橫》:如何理解低速電動車對于時風這樣的企業的轉型意義?
劉成強:安全、環保、經濟、舒適出行是每個人追求,目前對于城鄉居民來說,他們出行主要靠三輪汽車、摩托車、電動自行車和電動三輪車,大家知道,摩托車的安全性相對差一些,因為它速度太快,電動自行車不能遮風擋雨,相對安全性差一點,舒適性不夠,低速電動車是零排放,我們時風3萬輛摩托車已經被革命,全國電動車革了摩托車的命,現在電動自行車、電動三輪車、低速電動車正在取代我們的三輪汽車的主要功能。現在三輪車的產量和市場銷量已經非常低了,國家部委領導擔心我們轉型轉不動,市場逼著我們轉型,我們不可能不轉型,所以我們現在害怕轉型太快。陳清泰主任曾說過,到今天為止還找不到像小型電動車這樣既節能減排又能拉動消費的好產品,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思想,這是一個大產品、大產業。時風集團為了迎合國家發展戰略,堅持把“雙80”車搞好,我們一方面通過國家檢測部門的檢測,國家發改委提出來“雙120”,我們在認真準備,我們也力求成為能通過高標準的企業,同時我們深知城鄉之間廣大的地級市以下的市場需要低速電動車,我們開發了三系列、全系列的車型,現在都已大批量投放市場。同時我們也看到,習總書記5月24日在上海考察時強調,加大研發力度,認真研究市場,使之成為強勁增長點,我們認為“APEC藍”,“中國藍”都是國人的夢想,舒適出行是13億人的夢想,不管每個人的地位多高,錢有多少,在節能環保方面,我認為做貢獻的責任是一樣的。
我們認為,低速電動車是我們三輪汽車、低速載貨汽車、電動自行車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出口。我們想如果沒有低速電動車,像我們這樣的企業向哪里轉,我們沒有方向,我們也是一個具有幾十萬人甚于上百萬人的龐大產業隊伍,我們需要出口。我們也知道節能減排是國家戰略,因此我們請求也懇請在這一點上,給我們留出出口。
低速電動車能為電網分散調峰,能保證國家電網的安全,同時因為白天開車晚上充電,又能最大限度挖掘電網的潛力,為電網創造更好的效益。特別是我聽到歐陽明高教授講,如果全國的小汽車都改成電動車,用電總量也只是國家總電量的十分之一,我感同身受,我們不投入或少投入就能夠獲得很大的能量。我們也能理解到,發展電動車產業也是國家戰略的需要,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太高,如果用上電動車,國家能源的緊張情況將會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我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來講,應該提出這個理念,認同這個理念。
《汽車縱橫》:作為低速電動車領域的生產企業,您對目前低速電動車產業的發展現狀還有哪些主要顧慮?在國家的相關政策方面,您有哪些建議?
劉成強:規范低速電動車的發展,企業和生產部門確實要承擔重大責任。低速電動車產業確實是在發展,作為生產企業,我們既有研究節能減排、研究戰略發展的責任,同時我們又有擔憂,確確實實在產品層次上,好企業和差企業不一樣,我們最擔心的不是快和慢的問題,有個別企業一旦出了質量事故,會把那些好的企業也給抹黑了,這將對國家的產業戰略而言是一個失敗。我們最后一點建議是,第一,對低速電動車進行分類管理,以準入放寬,產品從嚴為原則,我們作為主體企業,堅決支持。第二,達到準入標準的低速電動車能納入新能源汽車的補貼范圍,很多領導認為低速電動車不需要補貼,鋰電池裝到低速電動車上也是需要補貼的,專家講數據,我們作為企業講事實,我們懇請關注我們的各方人士到我們時風去看,那里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典型的一個具有示范意義的電動汽車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