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布的崩盤自然也會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但民眾更大的擔憂不在于此,而在于盧布貶值是否只是推倒新興市場貨幣大貶值浪潮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今后包括人民幣在內的許多新興國家的貨幣是否都將面臨大貶值的命運?
去年12月中旬開始,盧布接連暴跌,已成為全球匯市中最為危險的貨幣。而去年10月末開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下跌,這是自去年第一季度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罕見下跌之后,年度第二次開啟“貶值”之路。
“盧布已經崩盤,我們手里的人民幣還安全嗎?”近來盧布的雪崩式貶值和人民幣匯率快速下滑的不期而遇,讓許多人發出了這樣的擔憂。
盧布何以大幅下挫
不少人納悶,作為世界性大國,俄羅斯的貨幣怎么會出現如此匪夷所思的斷崖式下跌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國際油價在過去4個月里從110多美元降至50多美元,這是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值。華東師大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黃澤民接受采訪時表示,俄羅斯是全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其石油及天然氣出口占全部出口的75%,也占政府收入的一半。油價暴跌使得深度依賴能源出口的俄羅斯經濟雪上加霜。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如今的俄羅斯經濟還是受到烏克蘭危機的嚴重影響。實際上,自去年3月吞并克里米亞后,歐美等國家逐步聯合對俄實施制裁,目前制裁范圍已經擴大到能源、金融等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去年俄羅斯債券、股票的表現都比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差,最終導致盧布陷入多米諾骨牌效應。
因此彭博社預計俄羅斯2014年增長率可能僅為0.3%,這將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俄羅斯經濟表現最差的一年。糟糕的經濟表現,加上資本的自由流動,使得盧布貶值預期得以順利兌現。去年以來,俄央行已動用了300多億美元外匯對匯市進行緊急干預,但如果仍然不能阻止資本外流,俄羅斯外匯儲備將進一步減少,盧布將進一步貶值。
黃澤民認為,眼下俄羅斯已經處于相當被動的狀態,俄羅斯經濟未來走向的主導權近乎完全交到了西方國家手里。只要西方國家不停止制裁,油價依舊保持在低位,俄羅斯經濟就難以恢復,即便明年繼續保持目前的制裁程度,俄羅斯經濟要想從此輪打擊中恢復,也至少要等到2016-2017年。
會否殃及人民幣
在于盧布瘋狂貶值的同時,人民幣匯率也一改此前6個月穩步升值的趨勢,在最近一個多月時間里出現了明顯貶值。數據顯示,整個11 月份,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累計貶值0.51%;進入12月份,人民幣貶值勢頭還在進一步加速,12月8日,美元/人民幣收盤跌225點至6.1727,次日盤中更是失守6.20關口。然而吊詭的是,就在市場即期匯率節節敗退之時,央行發布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卻再創9 個月新高。即期匯率和中間價的反向走勢被不少人解讀為:央行希望人民幣升值,而市場卻不買賬,央行在與市場力量的對抗中處于下風。其潛臺詞是:中國央行正在失去對人民幣匯率的管控能力,人民幣有可能會迎來像盧布一樣的暴跌!
對于這種觀點,黃澤民教授并不以為然。他認為,近期人民幣即期匯率兌美元的貶值主要由以下幾個原因所造成。
首先,一國匯率變化與該國出口狀況的好壞有著最直接的聯系,而近來出口不振是造成人民幣貶值壓力的直接原因。
與此同時,美國經濟的強勁增長,使市場對明年美國加息充滿預期,導致美元走勢日益堅挺。自年初以來,美元指數已上漲逾10%,國際資本從新興市場回流美國的趨勢逐漸增強。而在進入新常態后,我國去年經濟增長率卻在下行,導致央行在去年11月21日宣布降息。中美兩國此消彼長之間,自然會導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貶值。
事實上,11月21日的降息正是此輪人民幣匯率下跌的一個重要導火索。一般來說,降息或者境內外利差的收窄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匯率走弱的預期,而降息之后人民幣匯率變弱的趨勢逐漸明顯起來。
此外,美國最近放寬對華簽證,也在中國引發了一輪赴美游熱潮,國內消費者兌換美元的需求明顯增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美元走強。
當然,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近來盧布的大幅貶值和其他新興市場經濟波動、資本外逃等情況多少都會對我國產生傳染效應。
人民幣為什么比盧布“牛”?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中俄兩國目前所處的國情大不一樣,因此人民幣將來也不可能出現盧布式的崩潰局面。
首先,俄羅斯的外匯儲備6000億美元,但排除掉負債等因素,能短期動用的外匯儲備只有2000多億美元;而中國目前有將近4萬億美元的巨額外匯儲備,中國外匯儲備的護城河遠高于俄羅斯,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要強得多。
其次,中國的經濟結構也不同于俄羅斯。之所以此次盧布會大受油價下跌的拖累,就是因為俄羅斯經濟過度依賴石油出口,而俄羅斯卻還需要大量進口食品等生活必需品,這些進口需求都將大幅消耗其外匯儲備,俄羅斯經濟顯然無法承受。相比之下,中國已經是一個能源凈進口國,油價下跌導致進口石油的金額下降,反而使貿易順差大幅增長,有利于中國外匯儲備和GDP的增長,對老百姓來說也是一大福音。因此對中國來說,油價下跌反而是件好事。
第三,人民幣和盧布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也不一樣。如果人民幣匯率暴跌,意味著中國商品將更加便宜,會進一步引發貿易不平衡,這顯然是全球主要國家無法接受的。相比而言,俄羅斯對世界貿易的貢獻要單一得多,就算世界沒有俄羅斯出口的石油,也可以從其他國家進口石油,所以盧布暴跌對俄羅斯以外國家和地區的影響要小得多。
最關鍵的一點是,如今俄羅斯外資出逃是由于擔憂西方國家對俄的制裁,屬于不可測的政治風險,而中國外資的出逃則是由于美國經濟向好導致的資本正常回流,屬于常規的經濟因素,兩者性質有本質上的不同。加上俄羅斯屬于資本自由流動的國家,而我國還存在資本外匯管制,就算全球資本都鐵了心出逃中國,也沒那么容易做到。可見“盧布故事”,絕不可能在人民幣身上重演。
(《理財周報》2014.12.22 ?邢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