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旭在2014年12月16日的《長江商報》上發表文章說,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了,讓很多人頗感意外的是,整篇會議通報中,居然只字未提房地產,甚至連保障房、棚改房也未涉及。這在近十年的歷史上,可謂絕無僅有。這意味著什么?其一,行政干預已經過時。過去多年,全國房地產市場持續偏熱,于是各種調控手段層出不窮,在穩定房價的同時,也損害了市場機制。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房地產調控方面也在發生轉變,提出長效機制,而非短期行政性調控。所以,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已經不再提及房地產調控,2014年更是只字未提房地產。更多地讓市場配置資源,調節供需,這有利于商品房市場的長期發展。其二,2()15年不需要調控,經歷了2013年的樓市繁榮之后,2014年全國市場降溫,下半年多數城市的房價出現下跌。除了一線城市外,多數城市的房價2015年也不會顯著回暖。既然如此,根本就不需要在會議通報中闡述房地產調控政策,最后,房地產在經濟新常態下發揮不了先導作用,住宅產業(房地產業的主干)屬于傳統行業、基本行業,若非過去十多年成為地方政府與長官最重要的財政來源和政績依賴,其實跟汽車產業等并無本質區別,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中,中國的房地產業必須放慢腳步,行業發展方式須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房地產業的參與者也應學會安心踏實地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