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4年11月17日的新華社報道,關于中國經濟和改革,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時有高論和妙論,近日他表示,我們經常是經濟過熱的時候批評投資,經濟下行的時候又求助于投資,關于投資的問題不同意見非常多。其實,現在流行的“投資”得打個引號,那能叫“投資”嗎?這些年流行的“投資”是這三個東西:第一是發改委立項,第二是向農村征地,第三是把這塊地押到銀行套一筆錢,政府是沒有資本金的。為什么投資一定要資本金呢?投資有不確定性,今天錢放進去是不是明天越來越多?那不一定,這從制度上看就造成隱患,你要投錯了誰負這個責任?跟許多縣委書記說加大投資,他想的就是立項、拿地、套錢,這個投資比拿別人錢消費還要嚴重,他是拿別人錢投資,投錯了別人負責。咱們政府這么高的儲蓄,每年總數多少萬億,可在新技術方面投了什么?阿里巴巴前些年我們投了嗎?現在人家上市了,縣長們指望阿里巴巴給淘寶村投資。我們對新的有前景的東西,連自己的儲蓄都不投,不要反省嗎?我們說我們投資太多,但其實沒有投到對的地方去。我們把花錢就叫投資,挖地就叫投資,這個概念完全錯誤了。投資,是犧牲今天的消費增加明天的消費,一個企業不對國家和未來非常有信心,怎么能投資呢?所以地方債務的問題不是債務量有多大,而是那個債務形成的資產的回報怎么樣。從體制機制看就是誰對這個回報負責任。政府規劃很重要,但規劃錯了誰負責任?我現在強烈主張在每一份規劃上刻上名字,世世代代可以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