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林
〔摘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執政黨建設思想已經初步定型。就其形成基礎而言,理論基礎、情勢基礎、文化基礎在共同發揮作用。就其主體內容而言,在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干部隊伍建設、作風建設、廉政建設及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方面,均有新建樹。就其主要特點而言,問題意識、人民立場、率先垂范、底線思維、實干興黨、大眾風格等日益突出。
〔關鍵詞〕 執政黨建設,形成基礎,主體架構,主要特點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5)02-0022-05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過程中“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執政黨,怎樣建設這樣一個執政黨”這一基本性問題,著眼治國理政、執政興國、治黨管黨的使命與要求,以黨的十八大確立的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為目標追求,初步建構形成了體系化的執政黨建設思想。對習近平執政黨建設思想進行深入研究,重點明晰其形成基礎、主體架構、主要特點,有助于科學把握其執政黨建設思想的現實狀態及未來走向。
一、習近平執政黨建設思想的形成基礎
每一種思想理論的產生都有其基礎性支撐,習近平執政黨建設思想也是在特定基礎條件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一)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及黨的主要領導人關于執政黨建設的思想觀點,構成習近平執政黨建設思想的理論基礎。其要點包括:第一,黨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毛澤東在1939年10月《〈共產黨人〉發刊詞》中,第一次明確提出黨的建設是一項偉大工程。后來,鄧小平發展了這一偉大工程。江澤民從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一直到十五大,明確提出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我們現在正在著力推進和深化的就是黨的建設全新的偉大工程。毫無疑問,黨的建設全新的偉大工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創新發展執政黨建設思想的立論邏輯,是其執政黨建設思想的根本性理論支撐。第二,黨的建設科學化是應然狀態。黨的建設要取得實效,關鍵是其運行狀態要科學,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黨的十八大后按照科學理論指導、科學制度保障、科學方法推進的總體要求,遵循黨的自身建設規律、黨的領導規律、黨的執政規律全面提升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已經成為習近平創新發展執政黨建設思想的價值遵循與邏輯必然。第三,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不斷完善。黨的建設體系是一個由眾多要素按照一定的邏輯和規則組合形成的布局架構。其主體系統是黨的組織建設、思想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反腐倡廉建設,輔助系統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建設、純潔性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執政黨建設思想的形成發展,既是在這一總體布局之下展開的“量變”過程,也同時意味著在可能的條件下也必須有對之進行完善創新的“質變”突破。
(二)情勢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世情、國情、黨情、輿情、社情、民情之變化,是習近平執政黨建設思想形成的情勢基礎。第一,就世情而言。我們有中國夢,世界各國也都有自己的夢想。美國有向全世界灌輸民主、稱霸世界之夢,日本有走向軍事大國、政治大國之夢,俄羅斯有重塑前蘇聯歷史輝煌之夢。黨的十八大以后的世界真的是“同一個世界、不同的夢想”。第二,就國情而言。黨的十八大后中國的真實情況是:處于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的經濟社會發展黃金期和矛盾凸顯期,經濟社會發展雖然取得巨大成就,但面臨的矛盾與問題也層出不窮。第三,就黨情而言。黨的建設總體上是好的,但各個方面、層面、領域內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具體說來,思想理論創新力度加大,但理論武裝有效性不足;組織建設深入推進,但選人用人公信度不足;作風建設不斷加強,但不正之風蔓延勢頭還沒有被剎住;制度建設力度不斷加大,但制度執行力不夠、形同虛設的問題仍不容忽視;懲治腐敗的力度空前加大,但腐敗高發頻發群發烈發的勢頭并沒有根本遏制。第四,就輿情而言。網絡輿情與現實輿情并存的態勢,已經不可逆轉。切實補足網上與網下輿論的差距,改變網上輿論與現實輿論的不銜接狀態,盡快實現網上與網下輿論的并軌已經成為無法回避的問題。
(三)文化基礎。習近平同志的成長背景、文化認知,以及所受到的黨內、國家、社會文化熏陶,總體上構成其執政黨建設思想形成發展的文化基礎。第一,黨文化與民文化相互交織。習近平是從基層一步步走上中央領導崗位的領導人,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領導人,他對人民群眾有深厚的感情,熟悉民間文化;習近平在黨內經歷了不同層級崗位的鍛煉成長,對黨文化有理性把握,尤其是對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有深刻認知。這就使黨文化與民文化在習近平執政黨建思想形成發展過程中的相互交織成為可能。第二,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互輝映。習近平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在其講話中經常出現古語、古詩詞、古代典故。同時,他又對我國當代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獨到的認知。在他身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相輝映、融為一體。第三,革命傳統文化與改革文化相互融合。習近平的成長背景使其深受革命傳統文化的熏陶,具有火熱的革命情懷和沖天的革命熱情,革命理想高于天、大于天就是其對革命傳統文化認知的產物。同時,習近平又具有強烈的改革精神、改革意識,并在堅信“改革也是一場革命”的基礎上將革命傳統文化與改革文化有機統一起來。所以,在他的身上革命傳統文化與改革文化是融為一體的,而不是相互對立的。
二、習近平執政黨建設思想的主體架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關于推進黨的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講話、談話、指示、決策部署、具體行動為基礎,經過系統經驗總結和理性價值提煉,其執政黨建設思想主體性的內容框架已經初步顯現出來。
(一)在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方面,習近平提出了要堅持老祖宗不能丟、積極推進理論創新、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等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堅持“四個老祖宗”不能丟。一是思想的老祖宗——馬克思不能丟。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解決問題。” 〔1 〕 二是文化的老祖宗——孔子不能丟。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來到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參觀考察,高度評價了孔子及儒學。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深刻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立黨的老祖宗——毛澤東不能丟。2013年12月26日習近平在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高度評價了毛澤東作為立黨老祖宗的偉大卓越歷史功績。四是改革開放的老祖宗——鄧小平不能丟。2014年8月20日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講話,高度評價鄧小平。
2.創立中國夢戰略理論。中國夢是習近平在科學理論指導、科學制度保障、科學方法運用之下,所探索形成的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黨的執政規律的戰略理論。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發表講話,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民族復興中國夢。2013年3月17日他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進一步闡明了中國夢的內涵及實現路徑。他深刻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他特別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3.革命理想高于天。習近平高度重視黨員對理想信念的堅守,大力提倡共產黨人要講革命理想,自覺堅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遠大胸懷,防止精神上缺鈣。他在黨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特別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他告訴黨員干部,只要樹立起遠大理想信念,那就什么困難、什么艱難險阻也能克服,也阻擋不了前進的道路。
(二)在黨的干部隊伍建設方面,加大了理論與實踐創新,系統提出了一系列獨創性的新觀點。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1.好干部的標準之一是“敢于擔當”。習近平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其中之一就是“敢于擔當”。習近平常用“為官避事平生恥”教育干部,認為擔當的大小體現干部的胸懷、干部有多大的擔當才能相應地干出多大的事業。干部要敢于擔當,就不能搞“愛惜羽毛”那一套,過分愛惜自己的羽毛,是不會有大作為的。
2.好干部有其成長機制。習近平指出,好干部不會自然而然產生。成長為一個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組織培養。從自身努力來講,需要著力做好強化黨性修養、善于學習提高、加強實踐鍛煉這三篇文章,其中最具決定性的是黨性修養。習近平認為,黨性是黨員干部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衡量干部黨性的尺子是公與私,必須把握公與私的維度與邊界。
3.形成正確的用人導向。習近平認為,用人導向具有決定性,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為此,他著力提出以下原則要求:第一,要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努力做到選賢任能、用當其時,知人善任、人盡其才。第二,要堅持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干部,注重一貫表現和全部工作。第三,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不單純以GDP增長來論英雄。第四,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
4.建構科學選人用人機制。習近平特別強調要建構科學的選人用人機制,以保證優秀人才、優秀干部脫穎而出。其核心思想包括:第一,建構系統完備、科學規范、有效管用、簡便易行的選人用人制度機制。第二,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充分發揚民主結合起來,發揮黨組織在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的領導和把關作用。第三,要完善競爭性選拔機制,防止“招來女婿氣走兒”,堅決制止簡單地以票取人方法。
(三)在黨的作風建設方面,突出強調黨群關系。黨風問題的核心是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因此,黨風建設與黨群關系是一體化的。從習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講話中,都可以看出其深厚的人民情結、為民情懷。
1.主持制定中央八項規定。在2012年12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習近平主持通過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習近平反復強調:改進工作作風的任務非常繁重,八項規定是一個切入口和動員令,落實八項規定、切實改進工作作風我們永遠在路上;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
2.領導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從2013年6月開始,習近平領導在全黨自上而下分兩批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2014年10月8日召開總結大會。在習近平的大力推動之下,活動初步達到了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之目的;使黨內政治生活回歸正常,有原則的批評與自我批評蔚然成風。
3.明晰干部作風的要害是公與私。2014年1月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深刻指出,為樹立良好的執政作風,黨的干部必須做到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克己奉公、嚴格自律,事事出于公心,謹慎用好手中的權力。在習近平看來,干部作風問題歸根到底都與公私問題有聯系,都與公款、公權有關系。黨員干部要保持良好的作風,就必須謹記: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
(四)在黨的廉政建設方面,堅決懲處腐敗分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舉反腐利劍,向一切腐敗現象、腐敗行為、腐敗分子、腐敗思維動真格、出重拳,其反腐決心和力度之大、聲勢和影響力之強前所未有。2015年1月13日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發表講話指出,必須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深沉的使命憂患感、頑強的意志品質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嚴肅查處腐敗分子,著力營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圍。在推進從嚴治黨和反腐倡廉建設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要在以下方面提出新的思想論點。
1.明晰從嚴治黨基本要求。2014年10月8日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從八個方面明晰了從嚴治黨的基本要求,即落實從嚴治黨責任、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堅持從嚴管理干部、持續深入改進作風、嚴明黨的紀律、發揮人民監督作用、深入把握從嚴治黨規律。2014年12月,習近平在江蘇調研時正式提出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政治命題。
2.確立反腐新策略。習近平確立形成的反腐敗策略主要有:其一,“常”“長”反腐。在黨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發表講話指出,反腐倡廉必須常抓不懈,拒腐防變必須警鐘長鳴,關鍵就在“常”、“長”二字,一個是要經常抓,一個是要長期抓。這就明確了反腐倡廉建設必須經常抓、長期抓的斗爭策略。其二,高壓反腐。在黨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習近平著力強調指出:必須保持高壓態勢不放松,查處腐敗問題,必須堅持零容忍的態度不變、猛藥去疴的決心不減、刮骨療毒的勇氣不泄、嚴厲懲處的尺度不松,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發現多少查處多少,把反腐利劍舉起來,形成強大震懾。這就深刻闡明了我們黨堅持高壓反腐、有腐必反、露頭就打的反腐斗爭策略。
3.框定反腐對象范疇。習近平多次指出,黨要管黨,首先是管好干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我們國家要出問題主要出在共產黨內,我們黨要出問題主要出在干部身上。因此,反腐敗的重點是領導機關、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習近平同時又強調,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這就意味著,反腐敗不能留有死角,出現空白點,不能搞“抓大放小”。
4.扣死反腐制度鏈條。習近平提出,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切實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真正扣死反腐敗的制度鏈條。一是編織好制度籠子,構建形成嚴密的制度體系,規避“牛欄關貓”;二是管好籠子鑰匙,規避權力行使者與監督者同體。
(五)在黨的建設制度方面,積極推進改革工作。重視黨的制度建設、黨的建設制度、黨的建設制度改革,著力推進制度建黨、依規治黨,是習近平執政黨建設思想的重要內容、堅實保障。對此,習近平形成了一系列新思路。
1.確定了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目標。習近平把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組成部分,并在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導引下形成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目標。即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
2.確立了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內容。圍繞著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目標,2014年8月29日習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確立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4個方面任務、26項改革舉措,集中聚焦黨的組織建設方面的制度改革。主要包括:黨的組織制度改革,重點是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黨內民主制度體系;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在完善科學有效的選人用人機制;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制度改革,著力點是使基層黨組織成為堅強戰斗堡壘;完善人才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格局,把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
3.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突出的有兩點:一是加快推進“黨內立法”。習近平高度重視“黨內立法”工作,在強化依規治黨方面邁出堅定的步伐。2013年5月27日《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備案規定》發布,這可以看作是黨內的“立法法”。2013年11月27日《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綱要(2013~2017年)》發布,確定黨內法規的重點制定項目,完成黨內階段性“立法規劃”。二是強化黨內制度執行力。設計再科學嚴密的制度,如果執行不到位也是一紙空文,毫無用處甚至適得其反。對此,習近平2014年10月8日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發表講話,深刻指出:要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執行制度沒有例外,不留“暗門”、不開“天窗”,堅決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堅決糾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為,使制度成為硬約束而不是橡皮筋。
三、習近平執政黨建設思想的主要特點
通過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執政黨建設思想的初步探究與梳理,從中可以大體理出其執政黨建設思想的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一)問題意識。習近平在推進黨的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問題意識、問題導向,從黨的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入手和出發,不斷提出解決問題的新論斷。例如。針對干部選拔中過分重選票導致的拉關系、老好人、投機拉票等日益嚴峻的問題,他明確提出不以票取人、不唯票取人的思想觀點。再如,根據各個層次黨員干部中均存在的腐敗問題,他提出了反腐敗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習近平主導下的執政黨建設,自覺做到了“黨的建設中有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是什么性質的問題,就解決什么性質的問題;什么問題突出,就著力解決什么問題;什么時間段內的問題突出,就著力解決這一時間段內的問題;什么范圍內的問題突出,就著力解決這一范圍內的問題”。
(二)人民立場。習近平是從基層、從群眾中成長起來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他對人民群眾的重要性有獨到的認知,自覺堅持了唯物史觀、推進黨的建設的人民立場,高度重視黨群血肉聯系的重構,并將人民立場體現到其關于執政黨建設思想理論創新的全方位。習近平黨建思想中始終貫穿一條主線——“人民在黨心中有多重,黨在人民心中就有多重”。2012年11月15日他在新一屆中常委記者見面會上,特別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2014年1月20日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他向全黨公開宣示: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
(三)率先垂范。“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來。”習近平認為,黨的建設要搞好,必須發揮自上而下的示范帶動作用,抓問題從上邊抓、解決問題先從上頭入手,只有這樣才能率先垂范、上行下效、蔚然成風。他多次引用古人言論指出:“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2012年12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制定了密切聯系群眾八項規定,習近平在主持會議時強調指出:“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作風如何,對黨風政風乃至整個社會風氣具有重要影響。抓作風建設,首先要從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以良好黨風帶動政風民風,真正贏得群眾信任和擁護。” 〔2 〕
(四)底線思維。習近平多次指出,領導干部“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禮記·中庸》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個“預”就是有備無患、遇事不慌,也就是底線思維。習近平執政黨建設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斷強化底線思維,對于黨的建設中任何問題的處理都堅持從“最壞處著手、向最好處努力”。比如。在對黨內腐敗的認知上,他就深刻洞察到“腐敗不除、亡黨亡國”的最壞結果,同時又是向最好處努力去大張旗鼓地推進反腐敗斗爭、大力懲治腐敗變質分子。再如,在對黨群關系的認知上,他既深刻闡明脫離群眾是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危險,同時又表明,只要下大力氣去改善黨群干群關系,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最大政治優勢還是可以保持的。
(五)實干興黨。習近平既推崇實干興邦,更推崇實干興黨。他強調,抓黨的建設、解決黨的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都要靠實干,來不得半點虛假。例如,他提出干部考核要考實績、看實干的業績,不以GDP論英雄,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投機鉆營者得利。再如,他多次指出,抓黨的建設要從“四風”抓起,抓“四風”要首先把中央八項規定抓好,辦好一件事后再辦第二件事,讓大家感到我們是能辦成事的,而且是認真辦事的。這種以小見大、層層遞進的工作思路,顯然也是實干興黨之典型體現。習近平堅信:只有堅持實干興邦、實干興黨,才能靠實干取信于民、取信于全黨,才能靠實干推進黨的建設全新偉大工程、不斷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
(六)大眾風格。在黨建思想的語言表述和形式表達上,習近平具有鮮明的大眾風格,既體現了“大眾化”,更凸顯了“大眾話”。習近平在表述黨建思想尤其是基層黨建思想時,很善于運用中國老祖宗的語言、老百姓的語言、老大哥的語言,來發表講話、闡明觀點、提煉理論。其一,老祖宗的語言。他習慣于引用古人經典的論點、古詩詞、古代典故來闡明問題。這在其黨建思想中不勝枚舉。其二,老百姓的語言。他習慣于運用民間語言、老百姓的話語系統來講話,講老百姓能夠聽得懂的話、能夠理解透的話。例如,他用都能明白的“中國夢”來闡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他用“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來闡釋小康社會的衡量標準。其三,老大哥的語言。他習慣于平易近人、走到老百姓中去,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地溝通交流,讓群眾感覺很親切,就像一位老大哥在與自己拉家常。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 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
〔2〕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審議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有關規定〔N〕.人民日報,2012-12-05.
責任編輯 陳 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