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潤 朱毅
〔摘要〕 通過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總結和長期社會主義的實踐,鄧小平創立了較為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要義主要包括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階段論和社會主義道路論。它們分別回答了社會主義本質是什么、社會主義發展水平怎么樣以及應該怎樣發展社會主義等根本性問題,是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探討這些理論成果,有助于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有助于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實踐。
〔關鍵詞〕 鄧小平;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15)02-0045-06
〔收稿日期〕2015-08-10
〔作者簡介〕陳世潤(1952-),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朱 毅(1985-),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習近平同志在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成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歷史性貢獻。”〔1〕鄧小平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奠基者和開創者。特別是后者,讓鄧小平與中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與社會主義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并最終成就他的偉人地位。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鄧小平從理論上科學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歷史課題,形成了一系列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的新論斷。筆者認為,這些論斷可以概括為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階段論、社會主義道路論,它們分別回答了社會主義是什么,社會主義發展水平怎么樣,社會主義應該怎么辦這三個根本性問題,共同構成了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的思想。探討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思想,有助于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從而自覺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
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明確
社會主義本質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論域,它要回答的是社會主義是什么的問題。因此,對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追問,既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不可回避的歷史課題,也是我們認識社會主義和開展社會主義實踐的重要依據。然而,這一過程卻充滿曲折與艱辛。蘇聯共產黨七十多年的實踐和中國共產黨建國后的近三十年的探索都未能很好解決這一重大理論課題。正如鄧小平所講:“社會主義是什么,馬克思主義是什么,過去我們并沒有完全搞清楚。”〔2〕在鄧小平之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對社會主義本質作過一些論述。馬克思從剖析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入手來思考社會主義本質,認為社會主義本質應該生產力高度發達、私有制和剝削都被徹底消滅,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這里,我們不難看出馬克思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思考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視角來展開的,這為后來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本質觀不是立足于社會主義實踐而展開的,也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因而這一思考只能是一種設想,但這絲毫不影響它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源頭的歷史地位和理論意義。列寧則是從社會主義實踐出發來探索社會主義本質,他曾深刻指出:“今天只能根據經驗來談論社會主義。”〔3〕雖然列寧從社會主義實踐來探索社會主義本質,也提出了個別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但遺憾的是未能形成系統的理論,他后來的繼任者也沒有能夠很好理解、繼承和發展他的思想。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事業后來均以失敗而告終,其中的原因錯綜復雜,但從理論來說就是與沒有弄清社會主義本質有著直接的關系。面對社會主義本質這一重大理論課題,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掌舵人的鄧小平表現出了極大的冷靜與嚴謹。剛開始,他并沒有急于從正面直接回答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么,而是從反思歷史和考量現實入手,采用了否定性思維方式來排除非社會主義本質的選項。這一點可以從鄧小平的很多講話中得到證明。他多次強調:“首先要了解什么叫社會主義,貧窮絕不是社會主義。”〔4〕“沒有貧窮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5〕“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6〕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鄧小平通過否定性的方式告訴人們社會主義本質不是貧窮。如果說這種方式只是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這一課題的破題,那么鄧小平所立的社會主義本質又是什么呢?概括來說,鄧小平的答案是發達的生產力和完善的生產關系。這一答案既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也得益于世界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堅實的理論和豐富的實踐基礎。具體來說:
首先,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在他看來,“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最根本的是要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個問題長期以來我們并沒有解決好。社會主義優越性最終要體現在生產力能夠更好地發展上。”〔7〕這一論述充分體現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要求,凸顯了生產力的基礎地位和決定作用。其次,社會主義本質的生產關系要求。無疑,先進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內容,但它并非是全部,完整的社會主義本質還必須要有完善的生產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社會主義本質的一體兩面,不可分割。正如鄧小平所講,“我們為社會主義奮斗,不但是因為社會主義有條件比資本主義更快地發展生產力,而且因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象。”〔8〕足見,社會主義的本質不僅僅是生產力,必須包含生產關系。因此,生產關系的論述就成為了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另一個方面。他反復強調作為生產關系范疇的公有制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規定,“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9〕。“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10〕“在改革中,我們始終堅持兩條根本原則,一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一是共同富裕。”〔11〕正是基于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方面的深刻認識,鄧小平才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完整地概括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即“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2〕。其中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體現的是生產力要求;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則是生產關系的范疇。至此,鄧小平社會主義主義本質論的科學論斷得以形成。這一認識成果在科學社會主義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生產力要求從人類歷史發展的高度,闡述社會主義制度要創造出比以往任何社會制度都要多的物質財富,從而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自身的優越性;另一方面,生產關系要求從主體角度,揭示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從而實現主體自由解放。這兩個方面不僅缺一不可,而且相互之間必須保持適度張力,絕不可偏廢,此前的社會主義建設就是沒有處理好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二者之間的關系,導致了實踐上的失敗。尤其是,中國在社會主義改造階段忽視生產力,過分強調所有制改造,逐步形成“一大二公三純四平均”的思想。這種單從思想上設計出來的社會主義本質是經不住實踐檢驗的,以犧牲生產力為代價來換取生產關系改善的做法,違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注定是要失敗的。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角度來揭示社會主義本質,在理論上繼承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實踐中為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行動指南。
二、社會主義階段的定位
在科學回答了社會主義本質之后,那么,按照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來觀照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尤其是中國的社會主義,鄧小平得出的結論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他曾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1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僅是中國社會主義的最大特征,也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真實水平,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準確定位。鄧小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一方面是社會主義本質觀照的結果;另一方面又是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根據,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因此,它是鄧小平社會主義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有著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認識必須以社會主義實踐為前提。沒有具體的社會主義實踐,就不可能有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定位。缺乏親身參與社會主義實踐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關于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的認識上鮮有涉及,主要是一些基本原則的預設。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列寧是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進行探索的先驅。他首次提出了“初級形式的社會主義”概念,用以來表征蘇聯社會主義發展水平。具體而言,列寧將社會主義劃分為三個具體階段:第一階段是糧食稅階段;第二階段是正常的社會主義產品交換階段;第三階段是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即共產主義階段)。縱觀科學社會主義歷史,列寧關于社會主義分階段劃分理論的提出,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首創意義,深化了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經歷社會主義實踐時間不長,列寧的論述比較零散和感性,尚未形成一個比較規范的表達和完整的理論形態。在中國,我們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毛澤東也對此問題進行過論述:“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14〕與列寧三階段論不同,毛澤東采用了兩階段論,但是二者并沒有本質上的差異,都看到了社會主義發展的階段差異。毛澤東的這一論斷,對糾正當時“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起到了積極作用。遺憾的是,這一思想在后來的社會主義實踐沒有得到貫徹落實。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全黨迫切需要認清我們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階段,為即將開展的社會主義建設凝聚思想共識。鄧小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提出經歷了一個過程,1981年鄧小平在《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首次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處于初級的階段”。之后,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和1986年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分別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行了一定的闡發。直到黨的十三大報告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表述才得以成型,成為全黨共識,并具備了完整的理論形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概念實質上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一個統一體,有著雙重含義:第一層是社會主義;第二層是初級階段。前者闡明的是社會性質,后者表征的是發展水平,二者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如果離開社會主義這一質的規定,就不可能正確把握社會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務和發展方向;反之,如果沒有初級階段這一量的標識,我們就不能清楚認識所處的歷史方位,要么超越階段,要么落后形勢。就社會主義長期實踐來看,我們的主要問題是過分強調質的規定,忽視了量的把握,從而導致超越階段的錯誤。因此,我們必須自覺將社會主義與初級階段統一起來。按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來定位中國社會主義,生產力水平低,商品經濟不發達,政治體制不完善,農業人口比重大,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不富裕等就是中國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由于我們是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情上來建設社會主義,這就決定了我們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將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在發展進程中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征。跳出中國,放眼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也是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論斷不僅適合中國社會主義事業,也適合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當代科學社會主義事業最有解釋力的論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確立,從理論上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寶庫;實踐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對中國國情最好的概括,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最準確的歷史定位,是我們黨制定各項路線、方針、政策最基本的依據。在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經受住了各種考驗,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是我們最大的實際。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可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再次成為全黨關于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共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被提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高度,凸顯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時代內涵和價值。
三、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鄧小平的社會主義觀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從社會主義本質是什么的追問,到社會主義發展水平怎么樣的階段定位,再到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體現了一種邏輯的必然。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是通達社會主義本質,超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踐要求。因此,這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是不可能有現成答案的。馬克思、恩格斯有諸多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方法與道路的論述,在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上則主要是一些基本原則的預設。短暫參與社會主義實踐的列寧也未能探索出一條有效的社會主義道路,此后的斯大林、毛澤東等革命導師也未能成功解決社會主義道路問題。鄧小平給出的答案是:改革開放。歷史已經證明,改革開放的道路是發展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和成功之路。他強調:“我是主張改革的,不改革就沒有出路,舊的那一套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證明是不成功的。”〔15〕改革開放實質上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對內改革;二是對外開放。所謂對內改革,就是要不斷變革過去一切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思想方式、活動方式和管理方式,變革不合理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和社會體制等。鄧小平對這場改革給予了極高的期待和評價,稱之為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既然是革命,那么改革必將注定是全面、深刻的。正如鄧小平所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相應的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16〕對外開放,就是要將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置于世界變革的大潮中,充分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不斷發展壯大自己。按照鄧小平的理解,這種對外開放是全方位的。他指出,“開放是對世界所有國家的開放,對各種類型的國家開放。”〔17〕具體說來,主要包括三類國家: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足見,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事業的寬闊視野和膽識魄力。表面看來,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是兩個不同概念,兩種不同的策略。事實上,這兩層含義實質上是改革開放道路的一體兩面,密不可分。沒有內部改革,就不可能有對外開放;反之,離開了對外開放,對內改革也是要失敗的。鄧小平一方面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開放政策都叫改革,另一方面又把改革政策也稱為開放政策。正如鄧小平所講:“一個對外經濟開放,一個對內經濟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對內搞活也就是對內開放,實際上都叫開放政策。”〔18〕通過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內涵的融合、抽象,逐漸地形成了改革開放這一特定的話語,并在此基礎上發展為完整的理論形態。
改革開放理論的形成,一方面歸功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鄧小平的理論創新。早在一百多年前,基于資本主義逐利性和擴張性的特點,馬克思、恩格斯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人類歷史逐漸由“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這就意味著人類將要結束那種彼此封閉、孤立的生存狀態,取而代之的是人類普遍的交往和對話。無產階級的事業也不例外,“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而各個人的世界歷史性的存在,也就是與世界歷史直接相聯系的各個人的存在。”〔19〕這一思想在列寧那里得到了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他指出:“社會主義共和國不同世界發生聯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況下應當把自己的生存同資本主義的關系聯系起來。”〔20〕應該說,列寧的思想更接近實際,更加具體,直接指向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不同制度之間的關系。非常遺憾的是,列寧的這一思想未能得到繼承和落實,不僅如此,后來的社會主義事業反而進入了冷戰時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演變為全面對抗,彼此孤立。雖然中國的毛澤東在20世紀70年代與美國有過短暫的交往,但那只是一種聯美抗蘇的外交策略,是權宜之計。總之,社會主義建設基本上處在一種孤立、封閉的狀態中進行。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鄧小平深刻洞察世界形勢發生的重大變化,提出了“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的論斷,并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抉擇。這是鄧小平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來審視社會主義建設的結果。在這里,鄧小平實際上巧妙地回答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的問題,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對立思維模式,看到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合作關系,而非一味強調二者之間的差別和對立,體現了高超的智慧和巨大的勇氣。時至今日,我們已經沿著這條道路走了三十多年,在這條道路的指引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這條道路使命的終結,相反,我們必須立足當代中國的歷史方位,根據事物發展客觀規律,不斷豐富這條道路的內涵,拓展它的長度和寬度。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全黨再次肯定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功績,闡述了它對當代中國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義以及這條道路的時代使命:“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21〕可見,鄧小平開辟的這條道路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昨天功不可沒,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仍然至關重要,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堅決不走僵化封閉的老路,也堅決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在理論上,鄧小平改革開放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極大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與方法的理論;實踐中,改革開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已經證明,改革開放是符合黨心民意,順應歷史潮流的正確選擇。只有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中國才有希望、社會主義才有希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
〔2〕〔4〕〔5〕〔6〕〔7〕〔8〕〔9〕〔10〕〔11〕〔12〕〔13〕〔15〕〔16〕〔17〕〔18〕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261,265,64,149,143,111,138,142,373,252,237,237,237,98.
〔3〕列寧.列寧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6.
〔14〕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1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
〔20〕列寧.列寧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7.
〔2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
(責任編輯 廖子夏 郭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