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慎明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應嵌入學生的認知圖式和生活經驗中,鄉土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草根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借助鄉土文化中的積極教育因素,開發形式活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課程,能夠相得益彰,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社會主義 核心價值觀 鄉土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300081
在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筆者看到不少學校走入形式化的誤區,往往是通過宣傳欄張貼、開展幾節主題班會課的形式,為完成任務而開展活動,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系統、高度的理論概括,如果沒有必要的認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學生理解起來是很困難的。因此,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起到實效,必須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習慣入手,幫助學生理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工作實踐中,筆者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鄉土文化教育相結合,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鄉土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作用
1.鄉土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5月4日的北大講話中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鄉土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草根成分,扎根鄉土,綿延不絕,有著旺盛的生命力。鄉土文化所倡導的愛國、愛鄉、孝悌、和睦、勤勞、守信等價值觀,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堅韌紐帶。如果我們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角度去重新審視和建構鄉土文化,就會發現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教育資源。以筆者所在地區(廣東省中山市民眾鎮)為例,祖祖輩輩傳唱下來的咸水歌里,就承載著鄉親們對祖國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家庭和睦及鄰里和諧的期盼。一首《竹樹開根根連根》唱出了父老鄉親對共產黨和祖國的熱愛,從中山一直唱到了人民大會堂。這些教育資源只要恰當運用,就能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2.鄉土文化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教育場景
受生活經驗和認識基礎所限,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很難深入、到位,學校所提供的教育素材與場景往往著眼于宏觀,居高臨下,與學生的距離較遠,難以發生真正有效的教育。因此,吳翠麗(2014)等人建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嵌入日常生活的認知圖式和日常生活的情感認同中。學生日常受到鄉土文化的浸潤,從小就接受鄉土文化的基因,如果以此為載體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生對這些場景的熟悉感、認同感就能夠產生重要的作用,就能夠將這種熟悉感和認同感遷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內容中。如粵曲中就有許多關于誠信得好報、友善眾人幫的故事,將這些素材作為載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能夠接通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的共鳴,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鄉土文化為學生提供豐富活潑的教育形式
德育如果能夠通過學生的體驗活動來達成,效果是最好的。但是如何設計為學生所喜聞樂見、齊齊參與的活動,卻是一個難題。尤其是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種高度抽象、概括的教育內容,更是如此。歐陽軍喜、崔春雪(2013)據此建議通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來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土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綿延傳承,形式活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民眾鎮的文化標志之一的咸水歌,優美動聽、詼諧有趣,演唱的時候一般都采取對唱的形式,你唱我和,互動性強,而且強調口語化和即興演唱,這是此草根文化的頑強生命力之所在。又譬如每年的端午節,民眾鎮各個村都會舉辦一些慶祝活動,如包粽子、賽龍舟等,以此為教育載體,開展愛國、敬業、和諧、友善等教育活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非常高,效果也比較好。
二、如何借助鄉土文化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要做好課程的二次開發。鄉土文化本身并不能直接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課程,需要經過二次開發。要充分利用鄉土文化的形式和內容,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嵌入鄉土文化之中。課程要體現教育性、趣味性、參與性,要能夠讓學生通過參與鄉土文化活動,體驗和感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咸水歌和粵曲為例,可以通過傳唱傳統曲目、討論傳統曲目中的教育場景來感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可以通過填詞、譜曲、演唱比賽等形式,借鄉土文化的方式來演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比如節日文化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模擬龍舟賽、賞月會、辯論賽、文化大使、民俗調查活動等形式,鼓勵他們通過參與式教育、沉浸式體驗來達成教育目的。經典誦讀也是重要的形式之一,鄉約家規都是良好的教育素材,關鍵是要開發成學生樂意參與、全員參與的活動形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借助鄉土文化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1.鄉土文化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鄉土文化中固然有許多積極的教育因素,但不可避免地也會有許多與現代社會脫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違背的內容。劉書林(2014)認為,“對于今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說,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參照點而不是出發點;是特點而不是根本點;是文化背景而不是核心價值觀的主體;是第二位的東西而不是第一位的東西。忽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是不對的;但是過分地夸大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也是有害無益的,而且是行不通的。”例如咸水歌中就有不少狹隘的家族觀念的宣揚,節日民俗中一些封建迷信活動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也是有害無益的。因此,在進行課程二次開發的過程中,要做好取舍,選取有價值、有效果的教育內容,不能全盤拿來。
2.要注意用學生的視角去審視鄉土文化,做好形式的創新
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鄉土文化逐漸沒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其中最為重要的問題,是在形式和內容上的創新不足所致。因此,在借助鄉土文化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形式上創新,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去承載教育內容。例如咸水歌,許多傳統曲目的歌詞過于粗俗,對唱過程單調,而且一般沒有伴奏,如果不加改造,學生往往不樂于參與。我們可以采用古曲新詞、對唱辯論、吉他伴奏(或其他樂器)等形式,讓學生在趣味盎然的活動中,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
3.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鄉土文化傳承與學校的課程教學、德育活動相結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當與學校的育人目標相結合,借助鄉土文化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也不能跟學校的教育活動相脫離。這些課程應當作為學校課程的一部分,無縫地融合在學校的課程體系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學校秉承“志存高遠,行立當下”的校訓,致力于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世界視野的現代君子淑女。在制定君子淑女的標準時,我們就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重要的坐標,將鄉土文化作為重要的載體,最終形成了現代君子淑女養成課程體系。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鄉土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須,如果能夠恰當利用其中的積極教育因素,將能夠助力學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 參 考 文 獻 ]
[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5).
[2]歐陽軍喜,崔春雪.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J].山東社會科學,2013(3).
[3]馮留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路徑探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責任編輯 斯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