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強

在AVIATION SAFETY NETWORK(飛安)的網站上,每年都有一張前一年的世界民航安全情況統計圖,當然,今年也例行發布了2014年的統計圖。這張圖倒不復雜,但里面卻有很多信息。今天,我們看看這張圖,和大家聊聊飛行,聊聊世界的航空安全。
統計圖中的“多”與“少”
在這張圖上能看到,去年全球一共發生了21架飛機運輸航班的安全事故,遇難者人數是990人。從趨勢對比可以看出,2014年客機失事次數在這80年以來最低的,國際航空運輸協會調查后稱,以出事航班數量衡量,2014年是最安全的年份之一。不過,就死亡人數而言,2014年無疑是航空史上的“黑暗”一年,以全年990人喪生的死亡數據來看,2014年仍是航空史上令人悲傷的一年。
在單次飛行事故的死亡人數上,不走運的馬航遭遇了兩次離奇的飛行事故,遇難人數都達到了200人次以上,使一個航空公司的空難死亡人數就接近全年全球空難死亡人數的一半,尤其是馬航MH370失聯事件,讓人們對航空安全,對馬來西亞航空的關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遇難地點的統計上,非洲地區仍然是飛行安全事故的高發地區,這和非洲地區不穩定的局勢和相對集中的老舊飛機運行有很大關系。我們也能看到,飛安網站上已經發布了馬航370的遇難地點,在接近南極洲的印度洋??磥眈R航MH370“去哪兒了”在國際航空事故統計專家的眼里,基本上已經形成了共識。
非常有意思的是,以這21起飛行事故發生的飛行階段來看,我們一直說的飛行“黑色10分鐘”,也就是起飛3分鐘落地7分鐘內發生的飛行事故只有2起,其中起飛階段更是0起。而在巡航階段有13起,其實這和飛行時間客觀規律是吻合的。因為飛行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巡航階段,而在這個階段,飛機遭遇天氣,故障,或者不可預知的突發事件的概率也就大大增加,這就是概率學的集中體現。
更好的飛機,更先進的管理
不論如何,從2014年全世界32億人次旅客使用航空運輸來滿足其商務和旅游需求來看飛機依然是非常安全的交通工具。
飛機是人類高科技文明和智慧的結晶。自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飛機開始進入商業運營,成為普遍意義的交通工具,保證飛行安全就成了全人類科學家和飛行專業人士對民航發展最重要的追求,從這個統計表上能看出,從二戰以來,隨著民用航空飛行數量的大幅上升,每年全球的飛行事故基本上穩定在60次到80次之間。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飛行制造技術的提升,飛行安全管理文化的普及,飛行事故數量開始逐年降低。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和管理都被運用到了飛行安全的發展上,民航系統也在一種緊密的方式運行,并形成了完整的閉合鏈條來保證航班安全。
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新技術革命,使得飛機的制造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空客公司和波音公司所造就的飛機制造業的良性競爭,使飛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比如現在全球飛行最多的新波音737和空客A320系列,就是那個時代開始在各國航空公司普及的。
飛機制造商從氣動、推進和系統技術入手,提高了飛機系統的可靠度。材料、電擊保護、結構和系統健康監測等方面的進步增強了飛機的安全性,減少了耗油率和維護費用。而減輕材料和結構重量又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飛機的經濟性。比如說在飛機制造中新的合金材料和復合材料的使用,以及新的飛機維護定檢制度,使以前(20世紀六七十年代)飛機在空中解體的夢魘般的飛行事故不復存在。
同時,新型的彩色氣象雷達和增強型近地告警系統(EGPWS)作為標準設備而不是選裝設備配備了所有的飛機,使得飛行員能夠避開風切變這樣的“氣象飛行殺手”,也使飛機可控撞地的概率大幅下降。飛機的避讓系統也讓飛機沖突這樣的飛行事故幾乎絕跡。
同樣的,地面導航設備的精度也大幅提高。二次雷達,盲降等一系列新技術的使用使飛行迷航的概率大大降低,飛行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以上因素集中反應在這張圖表上,我們可以看出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隨著航空制造和管理上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飛行事故的次數開始有了明顯的下降。
中國,從薄弱到杰出
在這圖上可以看出,2014年,東亞地區尤其是中國民航安全平穩,還是保持在GOOD LUCK(好運)中。
實際上,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民用航空基礎薄弱,發展緩慢。當時在國外旅客眼里,“中國民航”是安全記錄極差、沒有服務、航班延誤的代名詞。記憶好的人應該記得,中國民航那些年,幾乎一年摔一架飛機。中國民航的進步積累和世界民航歷史一樣,都是從鮮血開始的。
幾十年,中國民航從安全記錄極差,到超越世界安全記錄的平均安全水平,中國民航在飛行安全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進步需要付出了比國外同行更多的辛勤和努力,這里面承載了中國民航人多少汗水!
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民航進入了制度管理、規章管理、科學管理的階段。90年代開始,民航法規開始走向系統化,特別是1996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頒布實施,這是一部讓民航走向正規的“憲法”。從這個階段開始,民航發展經歷了三次體制改革,也形成了現在中國民航三大航空公司并駕齊驅布局,數家航空公司緊緊追趕,良性競爭的局面。2009年,國際飛行安全基金會將全球唯一的“世界民航安全杰出貢獻獎”授予中國民航。
尤其是2010年至今的5年中,中國民航提出建設民航強國,重點實施的第一大戰略就是推進持續安全戰略。引進SMS安全管理系統理念,提出了用文化管理的新概念,使中國民航的安全得到很大的提升。
5年來,我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年均分別增長11.7%、11.1%,運輸飛行總量年均增加51萬小時,而運輸航空百萬小時重大事故率為0.03(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為0.2,美國為0.1),百萬架次重大事故率為0.07(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為0.39,美國為0.19),億客千米死亡人數為0.0016(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為0.01)。2014年,中國民航完成運輸總周轉量748.5億噸千米、旅客運輸量3.9億人次和貨郵運輸量593.3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1.4%、10.4%、5.7%。
近5年來,中國民航扎扎實實抓安全工作,2011年、2012年、2013年,民航運輸飛行小時同比分別增長9.4%、10.2%、11.7%,人為原因嚴重事故征候萬時率同比分別下降51.7%、48%、64.2%。
我們民航人知道,安全是相對的,不安全是絕對的。中國民航的安全記錄不僅僅是靠“好運氣”來維持的。民用航空承載著眾多人的寶貴生命,實施持續安全理念,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了嚴格的規章制度,提高所有民航從業人員的準入制度和從業素質,形成符合客觀實際的安全文化,保證民航安全才有了可能。
每次航空事故背后都蘊藏著航空交通安全的進步的可能,每一次行業性反思都出自全球民航人的共同目標:讓飛行變得更安全。中國民航持續安全,離不開大家所有人包括旅客朋友們對中國民航的支持。民航安全的話題,討論不完,也請大家相信,飛行絕對是旅客朋友最安全的出行方式之一,中國民航依然是你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