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沃恩

狂熱的對等(P2P)經濟背后,一場企業對企業(B2B)革命正悄然上演。
2005年以來,所謂的共享經濟已從幾乎藉藉無名,變成價值達數十億美元之巨的全球企業生態圈。共享經濟概念是指人們利用技術,尋找和購買彼此的額外資源,這儼然是信任和眾包取得的勝利。Lending Club之類的對等網絡金融公司,Uber之類的打車服務,Airbnb之類的住宿經紀公司,它們無不迅速崛起,使用基于互聯網的平臺直接聯系顧客,繞開收費高昂的中介機構。這難怪投資者們如此感興趣,而我們普通人對這方面的種種炒作毫無招架之力。
但是共享經濟出現了一股較為平實的趨勢;盡管這股趨勢剛開始引起媒體的關注,但它帶來的機會可能比消費者共享還要巨大。那就是資源在企業之間的開放式共享:企業對等交換(peer-to-peer enterprise exchange)。在短短幾年內,人們清楚地發現,原本閑置的主要資產(包括實際場地和工業設備)實現了自由交換,讓共享型企業的運營比非共享型企業更高效。如果企業更進一步,全身心地積極共享不大有形的資產,可能會得益于一種迥異的變化——這種變化涉及企業文化,從而與外界建立起新型的聯系,并對外界做出靈敏的反應。如果拆除樊籬、公開秘密,無論秘密是“我們的人才沒充分利用起來”,還是“我們有深厚的專業知識,但不知道如何轉化成人們想要購買的東西”,這些企業不僅能改善自身的賬本底線,還能促進集體利益。
迄今為止共享型企業最廣泛的做法恐怕就是共享空置的不動產,空置不動產日益成為企業的盈利負擔。如果你在普通的辦公室看到這篇文章,身邊的辦公桌很可能多半空置。而許多企業現在能找到這樣的數字平臺:將全球各地的房主和租客聯系起來,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利用這些資產。比如說,Sharemyoffice.co.uk提供的服務就為短期租客和有閑置辦公場地的企業牽線搭橋。同樣,正如雷切爾·博茨曼(Rachel Botsman)在2014年9月這期的《哈佛商業評論》雜志上指出,萬豪連鎖酒店已經通過在線平臺LiquidSpace,將空置的會議室變成可租賃的辦公場地。
這個例子以及博茨曼舉的其他例子基本上涉及企業對消費者(B2C)方面的機會。但是,企業對等交換的真正魅力可能體現在企業對企業(B2B)交易。拿制造業來說,用途廣泛的數字化制造及其他柔性制造技術讓企業得以共享生產設施及設備。由于今天的工廠在平均只有最高產能80%的情況下運行,這種共享顯得很重要。2011年,制藥公司阿斯利康旗下的生物制劑研發部門Med-Immune,同意與另一家制藥巨頭默克共享其生產設施,結合前者的過剩產能和后者渴望提高靈活性的訴求。由于涌現出了面向工業企業的在線平臺,共享原材料和分銷基礎設施、分攤其他資本成本會變得更加切實可行。比如說,FLOOW2這家荷蘭初創企業為客戶共享設備、生產性資產和員工時間提供便利,它將這些資源放在了在線交換平臺上,做到透明化、能夠交易。這家公司還開發了專有的技術平臺,讓其他企業制造的產品可以彼此共享。共享式采購平臺還能改善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工作,讓企業更容易集中采購材料,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很小。
無形資產的共享市場完全同樣大有前景,無形資產包括企業的智力、知識和知識資本。比如在好多企業,技術專長未充分利用起來的現象很嚴重,就因為研發人員的工作并不符合公司當前的戰略重心。但公司可以共享工作人員,而不是剝離研發設施。
從某種意義上說,多年來,企業一直在以這種方式交換各自的智力。制藥業和汽車業常常通過合作伙伴組成的聯盟來進行早期的研發投入,一旦領導人覺得時機合適,就會借調關鍵的人員。而現在,專家們可以通過人員交換平臺,以一種極其順暢而全面的方式,租給其他企業。Elance和oDesk是兩大自由職業工作交換網站,在2013年進行了合并,它運營的一個在線人力資源市場在當年介紹成了產值7.5億美元的工作。
這類平臺讓企業得以招聘到靈活的、任務導向的員工隊伍,無需擔心如何在經濟低迷時期讓他們忙于工作。它們還可能會吸引更多的人才,這些人才現在能在多家企業獲得通常只有短期合同工才享有的創造性機會,同時保留了有價值的員工給一家雇主帶來的重大好處。這種兩全其美的方法會逐漸被認為是最令人羨慕的工作方式:這有點像領養老金的自由職業。
知識資本是另一種共享方面大有潛力的無形資產。技術密集型企業積累了數量龐大的專利。單單在2013年,美國排名前五位的專利申請者:IBM、三星、佳能、索尼和微軟共同申請的專利就超過了21000項。但由于將產品投向市場需要大筆投入,申請的所有這些專利中只有一小部分投入生產使用。
認識到這一點后,通用電氣公司在2013年注資3000萬美元,與Quirky這個在線發明家社區達成了合作。這項合作讓Quirky的發明家可以自由使用通用電氣的專利和技術,而通用電氣得益于Quirky“鬧著玩”的消費類產品發明。兩家公司打算在未來幾個月,將幾款產品投向市場,包括一款智能手機控制的窗式空調;查明何時燃料量很少的丙烷罐液位計;消費者可以隨意設置以便跟蹤運動、聲響、光線或溫度的家庭監測器。(2014年9月,伊萊克斯收購了通用電氣的家電業務部門后,Quirky無法享用通用電氣的家電專利——Quirky未能贏得通用電氣的家電業務部門,不過雙方在其他領域繼續進行合作。)
這方面的潛力不僅僅在于通過開放式創新,從外面的發明家處獲得創意。也不在于開放一個平臺,好讓第三方開發人員推出附屬產品和軟件,就像幾十年來計算機公司所做的那樣。真正的潛力在于,新平臺日趨完善,為全世界提供某家企業的部分知識產權基礎,那樣別的企業可以用它來開發產品,專利持有者則從中獲利。
按照這種關系的當前形式,共享雙方彼此合作,將技術創新推向市場。比如說,中國家電企業海爾廣邀公司外面的發明家,提議能一起做出產品的技術創新。而合作并不總是必要的。比如說,一家擁有新型電池技術專利的企業可能決定不自行開發,而是把電池技術放在交換平臺上,可以從另一家擁有互補技術的公司獲得好處,要不是其電池技術,后者的互補技術可能永遠開發不出來。
在一些技術密集型行業,知識產權方面交易更活躍的市場發現競爭者成了合作者。2012年,蘋果宣布與宏達電(HTC)達成一項范圍廣泛的專利許可交易。谷歌和三星剛同意共享在未來10年申請的所有新專利。此類交易可能有助于避免代價高昂的專利戰,騰出資源,好讓企業將資源專門用于創新。
像Airbnb這類消費者共享活動方面的經驗表明,參與者變得更樂于共享、更善解人意,因為他們體驗的不僅僅是交易,他們還住在對方的公寓。商界可能會出現相似的一幕,因為企業高管和員工共享資源、知識產權、時間和辦公場地。這可能是最大的好處,因而帶來更高的效率、更有干勁的員工隊伍以及滿足消費者要求的新產品和新服務。這方面的機會完全取決于決策者的想象力。由于共享型企業建立便于加強B2B聯系的交換平臺,并且高效、創造性地使用那些交換平臺,它們會發現更多的不同方式得益于共享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