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河北涿鹿;鼓樓;古代建筑;調查報告
【摘 要】涿鹿鼓樓始建于明萬歷十年(1582),明崇禎年間重建,由墩臺和樓閣兩部分組成,1993年被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涿鹿鼓樓進行了調查和測繪,以期為今后制定保護修繕方案提供科學依據。本文介紹了涿鹿鼓樓的歷史沿革和建筑形制,分析了其保護的價值及意義。
涿鹿鼓樓又稱文昌閣,位于涿鹿縣城中心四街交匯處,北緯40°22′33.9″,東經115°12′51.8″,海拔高度531米,占地面積約215平方米,通高18.45米,是河北省張家口市現存為數不多的古代高臺樓閣式建筑之一(圖一)。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涿鹿鼓樓進行了調查和測繪,以期為今后制定保護修繕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一、歷史沿革
涿鹿鼓樓,原名鐘鼓樓,始建于明萬歷十年(1582),因早期樓臺之上置鐘、鼓而得名。明崇禎十六年(1643)重建,并改為文昌閣,清康熙年間兩次重修。據康熙八年(1669)《保安州志》載:“鐘鼓樓,在州城中街。明萬歷十年知州劉必紹、守備許國忠建,后改為文昌閣。”[1]清道光乙未年(1835)《保安州志》載:“崇禎十六年春正月二日,鼓樓火,是年秋初,知州李樹聲重建,塑文昌像于上,為文昌閣。”[2]由此可知,明崇禎十六年(1643)鼓樓失火,同年秋進行重建,并改稱文昌閣。
現保存在鼓樓上的兩塊《重修文昌閣記》碑詳細記錄了康熙年間的兩次重修過程。一次重修是在清康熙十八年(1679),碑載:“明崇禎十六年火,太守京山李公申,陳燦復。不四十年,而營繕者再。……以是年季春經始,而以徂秋竣事相與。”[3]另一次是清康熙六十年(1721):“歲康熙庚子季夏之八日,地大震,城中屋宇摧圮者十之二三,而文昌閣□壞,時有過而憮德者,無如新被災,……而人文攸悶不可以不修,于是申書示□,相率輪□錢,以襄盛事。經始于五月初二日,閱四月而落成焉。”[4]
1999年,河北省文物局撥專款對涿鹿鼓樓的彩繪進行了修復。在這之前曾有民間集資所做的修繕,如局部改用水泥砂漿地面,以鐵質噴水嘴換掉損壞的石質噴水嘴等,但具體時間不詳。
二、建筑形制
涿鹿鼓樓由墩臺和樓閣兩部分組成。
(一)墩臺
墩臺平面呈正方形,邊長14.65米,高9.8米(含宇墻)。墩臺基部為2層條石基礎,露明高0.9~1.2米;中部城磚包砌,城磚規格為46×21×9厘米,擺砌方式為一順一丁,白灰勾縫,墻體收分約3%;上部設宇墻,高1.19米,墻厚0.37米,采用十字花墻作法,磚規格為24×12×5厘米。墻身與宇墻間以3層拔檐磚分隔,高0.36米。
墩臺內設十字拱劵門洞,劵洞中心匯于穹窿頂,頂內繪《八卦圖》,頂高6.08米。四面券洞為四伏四券,南劵寬3.67 米,進深5.5米;北劵寬3.73 米,進深5.46米;東劵寬3.69 米,進深5.45米;西劵寬3.69 米,進深5.45米。各劵洞劵腳高2.65米,券高1.36 米。各面券洞外的門楣上方皆鑲嵌石匾,南曰“文明”,北曰“拱斗”,東曰“捧日”,西曰“步蟾”,各匾外圍磚制邊框。
墩臺臺基東面偏北部設小券門和條石踏道以上下。小券門位于東券洞北側,券式為兩伏兩券,門口寬0.95米,進深0.5米,劵腳高1.72米,劵高0.48米。小券門置石下檻和兩層條石臺階。門內向西設踏道,踏道寬0.95~1.1米,進深8.9米,階梯26級,抬步高0.28~0.37米,踏步寬0.3~0.42米。踏道拱券分為兩段,呈跌落狀,上部為水平拱券頂,下部為斜坡拱券頂,券式均為一伏一券。
墩臺頂部為早期民間修繕時所做的水泥砂漿地面,由樓閣臺明向四周做泛水。四面各設兩個出水口。
(二)樓閣
樓閣位于墩臺正中,坐北朝南,面闊、進深各三間,周圍出廊,通面闊8米,通進深5.11米,為重檐歇山布瓦頂建筑。一層檐高3.1 米,二層檐高6.25米,通高9.85米,一層明間南出抱廈。
1.一層
磚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周圍出廊(圖二)。臺明東西長11.13米,南北寬8.2米,高0.05米,磚砌,現為后人修繕時的水泥抹面,建筑面積91.26平方米。前檐明間施四扇六抹槅扇門,心屜為套方錦,槅扇門上方走馬板南面書“文昌閣”3字(圖三),北面繪“三英戰呂布”人物故事畫(圖四)。后檐明間施木板門,其余用墻體圍護。室內方磚鋪地,規格為24×24×5厘米。后檐墻兩側壁各嵌一塊石碑,分別記述了清初兩次修繕的情況。兩石碑均為正方形,上邊距室內地面1.24米。東側石碑邊長0.83米,厚0.08米,為康熙十八年(1679)楊養正撰寫的《重修文昌閣記》;西側石碑邊長0.89米,厚0.08米,為康熙六十年(1721)朱鷺撰寫的《重修文昌閣記》。一層東南角設樓梯,經10級木梯通往二層(圖五)。
梁架為四檁前后廊式結構,前、后檐柱與金柱由抱頭梁相連接,形成單步廊,前、后金柱承托承重梁,梁下施隨梁,隨梁再用兩根里圍金柱支撐(圖六)。二柱間上部施壁板,其上南面繪南極仙翁和八仙人物圖(圖七),北面繪“哪吒鬧海”。承重梁上搭置楞木以鋪釘木樓板。檁部、檐部構件為檁枋兩件。檐部施飛椽,檐椽徑8厘米,飛椽為63×63厘米。椽子數量:前檐正身22根(抱廈除外),翼角14根;后檐正身32根,翼角14根;山面正身21根,翼角14根。檐下不施斗拱。
梁架、檁枋等木構件均繪雜式彩畫,內容較隨意,無規矩性。室內明間東、西兩縫承重梁分別繪“元直走馬薦諸葛”(圖八)、“劉玄德三顧草廬”(圖九)包袱心,雙筒軟煙云,山水、花卉找頭,兩端為錦紋。隨梁枋心被包袱心故事畫所覆蓋,喜相逢形式旋花找頭。室外前檐檁枋包袱心內繪“二十四孝”故事畫,可辨別的有:聞雷泣墓、臥冰求鯉、哭竹生筍、鹿乳奉親、蘆衣順母、滌親溺器等。明間后檐檐檁、檐枋為二龍戲珠枋心,黑葉子花找頭,硬卡子,兩端為回文箍頭,并附連珠帶;次間后檐檐檁、檐枋為山水枋心,金龍找頭,二端為萬字箍頭,并附連珠帶;山面廊間后檐檐檁、檐枋為金鳳枋心,無找頭。山面各間檐檁、檐枋彩畫與后檐各間彩畫一致。柁頭上書“壽”字,兩側畫蝙蝠圖案。
屋面為2號筒板瓦屋面,戧脊用皮條脊施戧獸。屋檐升起不大,施仔角梁和老角梁,上層仔角梁置套獸,下層老角梁系風鐸。瓦壟正面59壟,山面46壟。
2.抱廈
一層明間南出抱廈,不作裝修,面闊一間,進深一間,建筑形制為一殿一卷懸山式建筑,由南面的大屋脊懸山屋面和北面卷棚懸山屋面組合而成。前排兩根前檐柱立于墩臺宇墻位置,并直通大屋脊懸山屋面脊部,支頂單脊檁。后檐柱則利用了鼓樓一層明間的兩根檐柱。梁的兩端作透榫,與前、后檐柱相拉結。梁上置瓜柱承托天溝檁、雙脊檁。檁部構件為檁枋兩件。梁架、檁枋均繪雜式彩畫,梁為行龍枋心,檁枋繪“西游記”和“二十四孝”故事畫,可辨識的有:埋兒奉母、戲彩娛親、扼虎救父等。
大屋脊懸山屋面下施五攢重昂五踩斗拱,其彩畫類型為黃線斗拱。中間為三攢平身科斗拱(圖一○)。兩側二攢斗拱雖處于轉角部位,但未采用角科斗拱的做法,具有其自身特點。如斗拱無坐斗,柱頭刻十字通口,將斗拱的正心瓜拱、頭昂、正心萬拱、二昂、正心枋、撐頭木等構件置于口子內,并無45°斜拱和昂(圖一一)。各斗拱間的空當處施4塊拱墊板,以分隔室內外空間,其中中間兩塊拱墊板為卷草紋鏤空木雕,玲瓏剔透,圖案精美,兩邊兩塊上繪蓮花圖案(圖一二)。走馬板位于平板枋下的上、中檻之間,由兩根短間框分作三檔。中間部分書“古涿鹿郡”4字,兩側南面繪升龍,北面繪降龍。其下置抱框、門框,兩門框之間下置菱形木欄桿,門框與抱框之間安裝余塞板。
屋面為2號筒板瓦屋面。南面的大屋脊懸山,俗稱“小南天門”,正脊兩端置正吻,垂脊施垂獸。瓦壟分布:正面18壟。
3.二層
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周圍廊(圖一三),建筑面積59.4平方米。廊柱間上置雀替,下置木欄桿,燈籠錦心屜。裝修為金里安裝,四面均置裝修,施六抹槅扇門,心屜為套方錦,槅扇門上方走馬板繪山水畫。室內地面為2.45厘米厚的木樓板。
殿內徹上露明造,未用天花。梁架為七檁前后廊式結構,檐柱下腳落在一層抱頭梁的梁背上,前、后檐柱與金柱由抱頭梁相連接,形成單步廊,前、后金柱承托五架梁,五架梁上置瓜柱承托三架梁,瓜柱兩側施梯形角背,三架梁上脊瓜柱用異形雕刻角背,脊瓜柱支頂檁部構件。檁部、檐部構件為檁枋兩件。檁上為圓椽,為斜搭掌釘法,圓椽之上為望板、苫背、筒板瓦。檐部施飛椽,檐椽徑8厘米,飛椽為6.3×6.3厘米。椽子數量:前后檐正身33根,翼角10根;山面正身15根,翼角10根。檐下不施斗拱。
梁架、檁枋、脊檁、脊枋、脊瓜柱等木構件均施彩繪。山面山花、象眼壁內亦繪有彩畫。東山墻繪“讀書圖”“耕種圖”及松、竹圖案,西山墻繪“訪友圖”“下棋圖”及梅、蘭圖案。明間前后檐檐檁、檐枋為山水枋心,行龍找頭,兩端為箍頭;次間前后檐檐檁、檐枋為二龍戲珠枋心,找頭部分為卷草,兩條箍頭之間的盒子內繪花卉。山面各間檐檁、檐枋彩畫與前后檐各間彩畫一致。柁頭上書“壽”字,兩側畫蝙蝠圖案。
屋面為2號筒板瓦屋面,正脊為三磚五瓦作法,兩端置正吻,垂脊、戧脊均為皮條脊,垂脊、戧脊施垂獸和戧獸。屋檐升起不大,施仔角梁和老角梁,上層仔角梁置套獸,下層老角梁系風鐸。瓦壟分布:正面55壟,山面32壟。
三、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因年久失修、風雨侵蝕及早期不科學的人為改造等原因,涿鹿鼓樓已不復舊日風采,多處殘破。
1.墩臺
條石基礎表面為早期改造的水泥抹面。劵洞地面為人為改造的石板地面。外側和劵洞內部墻體均有多條縱向裂縫,長50~200厘米,縫寬1~2厘米。墻面約30%為早期改造的水泥抹面。墻磚風化酥堿約50%。墩臺上部地面為早期改造的水泥抹面,原石質吐水嘴缺失,均改用鐵質吐水嘴。
2.樓閣
(1)一層廊心地面50.38平方米、二層廊心地面19.62平方米為早期改造的水泥抹面。
(2)墻體和裝修保存基本完好。
(3)一層、二層木構架保存基本完好。抱廈兩根前檐柱柱身縱向干裂縫,縫寬0.3~1厘米;地仗油飾空鼓、脫落約90%。抱廈兩根橫梁外側橫向干裂縫,縫寬0.3~1厘米;地仗油飾褪色、起皮、脫落約55%。抱廈瓜柱、角背、博縫地仗油飾褪色、起皮、脫落約60%。
處于抱廈轉角位置的二攢斗拱正心瓜拱、正心萬拱、正心枋、槽升子、里外拽瓜拱、里外拽萬拱、拽枋、三才升等外側構件殘損。斗拱地仗油飾起皮、脫落60%。
(4)一層、二層屋面的走獸均用水泥抹制;捉節灰失效約90%,多為早期水泥勾抹。抱廈南面大屋脊懸山屋面檐頭附件勾頭滴水殘損缺失約10%。北面卷棚懸山屋面為早期民間改造的條磚鋪墁屋頂,天溝以及抱廈與一層前檐屋面相接處滲漏嚴重。抱廈望板糟朽、開裂約20%,椽望地仗油飾褪色、起皮、脫落約50%。
(5)一層、二層彩畫保存基本完好。抱廈天溝檁、雙脊檁、后檐檁以及各隨檁枋彩畫褪色、起皮、脫落約30%,其他基本完好。抱廈2根橫梁彩畫褪色、起皮、脫落約65%。
四、保護的價值及意義
涿鹿鼓樓始建于明代,歷經多次維修,建筑本身體現了明、清兩代不同的建筑風格和特點,歷史悠久,是明清時期保安州城的重要歷史文化建筑遺存,其在建筑結構、建筑藝術及彩繪方面頗為精良,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1.歷史價值
涿鹿縣歷史悠久,西漢時為下落縣治。西晉時改置廣寧郡(治下洛),下落縣改稱下洛縣。北魏為廣寧郡、廣寧縣治。唐五代時改置新州,治永興縣。遼屬西京道奉圣州,金升為德興府。元復名奉圣州,元順帝至元四年(1338)州地震,改稱保安州。明洪武二年(1369)保安州廢,永樂十三年(1415)重置,屬北直隸管轄。清仍為保安州,屬宣化府。民國二年(1913),改保安州為保安縣,民國五年(1916)改為涿鹿縣。
涿鹿城,即古保安州城。西漢時就在今涿鹿縣城的西側開始修筑土城,北魏重修,唐、遼續修,元代又砌磚加固。明永樂十三年(1415),因戰爭破壞,城池破舊,禮部尚書趙羾督建,指揮王禮負責補筑,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州賀溱、守備周應岐在原城東側重修并包磚。清乾隆、道光、同治、光緒年間曾多次重修。原由主城、南關城和東關城組成,到20世紀60年代后期,除鼓樓和主城東門外,其余城墻、城樓均被拆除。
涿鹿鼓樓記錄著保安州的歷史風云變幻,明末又塑文昌像于上,改為文昌閣,因此,其在研究明清時期保安州的政治、軍事、社會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鼓樓內鑲嵌的兩塊重修石碑(圖一四),保存完整,內容詳實,字體工整,筆力遒勁,不僅記載了清初兩次修葺的過程,還可證實、補充文獻記載的史實。
2.藝術價值
鼓樓采用抬梁式木構架,重檐歇山頂式建筑,具有典型北方大木構建筑特點;墩臺內設十字拱劵門洞,劵洞中心匯于穹窿頂,這一形式比較少見,具有一定的藝術研究價值。檁、枋、梁、斗拱、走馬板等木構件上均有精美的彩畫,尤其在樓閣一層和抱廈表現得特別突出。這些彩畫手法具有顯著的地方特點,內容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如既有和璽彩繪的皮條線和盒子,又有旋子彩繪的旋花,同時還包含了蘇式彩繪的包袱心和卡子,體現了當地的特色習俗和審美。
3.科學價值
涿鹿鼓樓是張家口境內現存為數不多的古代高臺樓閣式建筑之一,建筑體量高大,建筑布局設計合理,用材規整講究,做工細致,整體保存完整,為研究古代高臺樓閣式建筑的結構和形制,以及中國古代磚結構建筑力學提供了重要實例,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4.社會價值
文昌閣是我國一種傳統祭祀建筑,為祭祀傳說中掌管文運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風昌盛而建。涿鹿鼓樓其上塑文昌像,反映了古涿鹿重視文化教育的傳統風氣,有效保護其文物和相關環境,并合理利用其優勢,對于弘揚當地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五、結 語
涿鹿鼓樓自創建后,歷經了明清兩代重修,具有清代北方大木構建筑的典型特征。樓閣一層南出抱廈豐富了建筑空間與外部造型;抱廈柱頭科與檐柱的相交結構新穎別致、獨具匠心,采用柱頭科代替角科的做法,使之與其懸山頂更顯和諧;鏤空木雕的拱眼壁與亭式的抱廈風格相統一,可以說是該建筑中的點睛之筆,從而形成了涿鹿鼓樓的獨特風格,不僅具有建筑學上的研究價值,而且在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等諸多方面都具有研究價值。作為古保安州城重要的歷史建筑遺存,涿鹿鼓樓已成為涿鹿縣的標志性建筑,豐富著張家口地方古建筑的文化內涵。這次調查發現,因年久失修、人為改造等原因,目前鼓樓的墩臺、樓閣瓦頂等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情況,亟待進行必要的維修、保護,使其盡量恢復原貌,為古代建筑研究提供一份重要的實物資料。
本文撰寫過程中得到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高鴻賓的指導,特表謝忱。
調查:李現云、王雁華、裴 蕾、
王曉平、 魏惠平
攝影:王曉平、李現云
拓片:宋志剛、顧小舟
繪圖:裴 蕾、王雁華
————————
[1]清·寧完福:(康熙八年)《保安州志·卷3·樓閣考》。
[2]清·楊桂森:(道光十五年)《保安州志·天部卷·祥異》。
[3]清康熙十八年(1679)楊養正撰《重修文昌閣記》,現存涿鹿鼓樓內。
[4]清康熙六十年(1721)朱鷺撰《重修文昌閣記》,現存涿鹿鼓樓內。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