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佳
【摘要】本文從貝多芬音樂創作的角度出發,淺析在不同時期貝多芬音樂創作的風格轉變、特點以及藝術魅力。
【關鍵詞】貝多芬;音樂創作;風格特點
音樂是時問的藝術,聆聽音樂是一種過程,學會欣賞音樂便走進了欣賞美的關鍵一部分。特別是對鋼琴曲的鑒賞就更加需要用心去感覺、去聆聽。因為鋼琴貴為樂器之工,用它所彈奏出來的音樂實在是不同凡響、簡潔又極具有穿透力。就我個人認為,學會對音樂的鑒賞和對各種樂曲的識別是生活中的一種藝術。為此在鋼琴學習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了解了多位西方音樂鋼琴作曲家的人物,有巴赫、莫扎特、海頓、克勞德·德彪西、約翰·施科勞斯、當然還有位在西方音樂史上極具有影響力的音樂家貝多芬。現在我就在學習中對貝多芬的音樂作品風格的一些理解和感受,通過此篇論文與大家交流并分享。
一、貝多芬生活的時代背景和其在音樂史上的地位
(一)時代背景
貝多芬1770年生于波恩,他一生的大半部分時間都處在歐洲的戰亂時期。法國“大革命”(1789年)無疑是影響貝多芬最為深刻的因素之一。它帶給貝多芬的是“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觀念,激起的是一顆涌動著熱血的年輕的貝多芬的心靈,他夢想著美好世界的來臨,他要為這個時代譜寫“英雄贊歌”,這樣才能無愧于這個時代,無疑,音符成為他手巾的利器,傳播時代氣息的載體。在他看來,也只有音符才能表達他和大眾的心聲。
(二)歷史地位
音樂史書一般認為貝多芬是集“古典”大成開“浪漫”先河的人物,是兩個時期連接的紐帶。其作品分為三個創作階段(前巾后期),他的音樂富有哲理性,甚至就是音樂哲學。因此,他的大多數大部頭的音樂作品很難用“愉悅”來形容。貝多芬音樂在富有哲理的表達的同時,如果你仔細聆聽,你還可以聽出一些“故事”,那是一個時代的“故事”,一種敏感心臟的情感袒露,一個人的生命足跡。因此,在音樂表達的內容層面,貝多芬的音樂無疑是浪漫的先河了。但更具有創新意義的是貝多芬對音樂形式的貢獻,如奏鳴曲、四重奏,突破了古典時期和聲的嚴謹理性規則;交響樂甚至還加進了人聲來表達。音響力度也是超常的,所以,他的音樂往往給人震撼的感覺。總之,可以說其音樂是古典時期的巔峰之作。
二、貝多芬初期,中期,晚期音樂風格的具體分析
(一)貝多芬初期的音樂風格
貝多芬來到維也納后,過著一邊學習一邊創作的生活,這種生活大約有十年,期問曾跟海頓、莫扎特等大師學習與交往,其作品也無疑帶上這些大師的痕跡,當然也不發他自己的特征。這初露的個人風格大約開始于1800年后,即其音樂作品具有哲理性并帶有英雄性格。1804年,他寫出了第三交響曲即《英雄交響曲》,基本奠定了貝多芬創作的基本邏輯“通過斗爭,得到勝利”,“通過艱苦,走向歡樂”。這一時期他還創作了其它一些重要作品,包括第十四、二十一、二十二鋼琴奏鳴曲;歌劇《菲德里奧》;D大凋、克羅采小提琴奏鳴曲等。1808年他完成了第五、第六交響曲,前者富有斗爭精神以及充滿勝利信念,后者是對大自然的熱情歌頌。1810年《埃格蒙特》和1811年《雅典的廢墟》的配樂作品。總之,交響曲第二是他創作的一個具有里程碑的標志,即開始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音樂風格道路。
(二)貝多芬中期的音樂風格
貝多芬中期作品是其獨立風格鞏同時期,其作品蘊含著天才的表現力,他的鮮明的性格以及對人類終極命運的思考展露無遺。由于大革命帶來的沖擊,貝多芬的作品開始聚焦於大自然,這是他心靈歷程的另一面,一種從對抗,控訴命運的心境,轉入逍遙於大自然的心境。他的心靈歷程的顯現是通過《第九交響曲》達到最完全的展示和表達。該曲第一樂章通過法國號、鼓聲、簡短有力的節奏把命運感鋪陳開來,這顯然是第三,第五交響曲巾就已經出現的英雄命運式的賦格的重返。他似在告訴我們:他止從他的一生開始演奏。
(三)貝多芬晚期的音樂風格
貝多芬晚期的作品的代表是著名的弦樂四重奏。這一時期的作品顯然已逾出古典樂派的表達方式太多,變得自由不拘格。
而真正能表達貝多芬思想上的寧靜超脫的晚期奏鳴曲是最末三部,無論從技巧上還是感情上都讓這三首作品充滿哲思。其最后一部作品第32號被認為是藝術境界最最高深的一部。樂曲有著極為樸素而且如歌似的慢板,在音樂風格上它斷然拒絕了浪漫主義的散亂放任不儀堅決回復到古典主義大型曲式的剛正嚴謹,甚至體現出某種義無反順的極端性格。一個對世界、對人生、對藝術懷有堅定信念并取得全面成功的音樂家隨著暮年來臨重新開啟白省之路,通過透徹的再次思索和體察終于修煉成為一個洞悉世界、并達至涅檠的智慧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