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鵬
現如今,一些電視節目單拿出來看沒什么問題,但播出以后效果不好,原因是受眾環境發生了轉變。 30年前,電視可以稱之為是奢侈品,電視機大多是進口的,而且價格很高。在電視這個媒體當中,電視節目更是一個稀缺資源,那個時候老百姓能看到的節目就那么有限的幾個頻道,而且所有播出的電視節目沒有規格和規范要求,非常隨意。但這種聲音畫面一體的傳播形式,讓電視牢牢地吸引住了所有觀眾,超越了報紙、電臺,成為了新媒體。進入90年代,電視開始逐漸成為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隨著國家開始衛星電視的嘗試,一部分包括山東、浙江等省臺率先進入了衛星電視的行列,電視信號可以通過衛星發射來傳遞,這也使中國電視的電視接收機數量增多。國內一些電子企業如海爾、海信也逐漸從生產電冰箱向生產電視機發展,國產電視機替代了進口的電視機,老百姓逐漸開始有錢買電視機,原來電視臺制做什么,觀眾就看什么,電視臺播出什么,觀眾就欣賞什么的局面被打破。
隨著各地電視臺的增多,電視從2個頻道變成8個頻道,到25個頻道,到50個頻道。這也讓電視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就是電視節目要考慮到老百姓的選擇,由此引發了電視節目的改革。這個時候標志性的節目就是1993年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東方時空》,它的播出,帶動了全國性的電視內容的轉變,使我們每一個電視欄目都有一個規范的標準。但在今天,網絡的興起,讓電視變成了傳統媒體,隨著受眾人群的逐漸減少,電視則變成了中老年人關注的媒體,迫使電視媒體不得不開始進入新一輪的改革和創新。
一、當前電視節目的發展與創新
1.什么樣的節目受人關注
電視作為伴隨性媒介,在傳播中處于低端位置,存在著隨時切入、瞬間收視、短暫停留、迅速遺忘的弊端。當觀眾隨時切入后,往往關注的是有沒有名人名事以及熟悉的人和事物,節目內容是否很容易看懂,形態是不是獵奇,這也是爭得觀眾關注和贏得收視的基本要求。
2.高收視率的節目都是主題簡單
當觀眾看到這個節目,首先得看的懂才能繼續看,這就使得越簡單的節目收視率越高。目前一些多環節和高邏輯性的節目,收視都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這些節目都需要觀眾從第一分鐘看起,看到最后一分鐘結束才能知道是一個好節目,是一個有趣的節目。隨時切入的觀眾,很可能是在第37分鐘,因為節目邏輯性過強,觀眾看不懂,隨時換臺。觀眾隨時切入,10秒鐘看懂,一定是好節目。而對于這樣的好節目,在起題目的時候要通俗易懂、目的明確,一句話表明主題。例如:央視有兩檔節目《我們有一個套》和《我要上春晚》。這兩個節目的名字拿出來以后,觀眾很明顯地就會判斷出《我要上春晚》節目的名稱直接就是目的,這也成為這個欄目高收視的一個重要因素。
3.高收視節目關系必須對立
動畫片《喜洋洋和灰太郎》的熱播,曾經為浙江衛視的收視率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從題目和內容上看,這部動畫片它天生存在一種對立關系,目的明確、簡單,狼要吃羊,羊不讓狼吃。國外還有一部高收視的動畫片《貓和老鼠》,只要播放收視率就很高。這部動畫片也完全符合對立關系,主題簡單,就是貓要吃老鼠,老鼠不讓它吃。而對于《維尼熊》這部動畫片來說,收視并不是很好,原因很簡單,維尼熊旁邊有幾個小動物,小豬、小驢等,這幾個動物都是哥們兒,關系不對立。
在社會學和心理學上專門有一種探討,就是說人從本質上喜歡看一群人欺負一個人的節目,或者是一個人倒過來奴役一群人的節目,總之一定是多對一,或者一對多,讓人看著興奮。所以多對一的節目必然有收視,目前浙江臺的《婚姻保衛戰》,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非常了得》等都是采取了多對一的節目形式,并贏得了高收視。
4.節目事件化、事件話題化、話題傳播化
眼下,對于江蘇衛視來說,《非誠勿擾》為何能獲得如此高的收視,原因之一就是它借助一些話題進行傳播。《非誠勿擾》走入千家萬戶,就是因為一個叫馬諾的女孩,她說過一句“我寧可坐在寶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車上笑”。年輕女孩追逐物質利益到底有沒有錯,嫁漢嫁漢,穿衣吃飯,這就變成價值觀的討論,節目事件化。這件事,上網變成新聞,它借助事件傳播,事件話題化。各級媒體開始進行各種追蹤報道,話題傳播化。一個節目有批評有爭論不是壞事,更不怕負面的關注,《非誠勿擾》就靠這種方式,節目一下火了。
5.得“三才”者得天下
電視從收視率的角度上講,只有3類人收視率高,即天才、怪才和蠢才。“天才”要符合麻雀變鳳凰的大眾價值觀。天才只有一位,天才要保駕護航,天才要制造話題,天才一定是節目的制高點。“怪才”要符合社會亞文化中特定的代表人物。怪才要有兩位:一男一女。怪才有某項特殊的技藝能力,怪才不需要過度包裝,讓其在社會輿論中自由發展。“蠢才”一定是基礎差、表達能力強、表演欲望強,最好顛覆大眾的審美情趣。蠢才能帶來社會議題,炒作要注意技巧。天才要奪冠、蠢才要先淘汰、怪才要常PK。“三才”以外的人則應匯編處理,做為過場戲。
6.敘事的邏輯:人情、人性才是最后的重點
不幸、挫折是看點,幸福感來源于對比,80%是不幸,最后20%幸福了,觀眾就滿足了。 目前北京臺播出的《幸福秀》、上海臺播出的《幸福魔方》,都獲得了較好的收視。從題目看,這個節目應該是宣揚幸福的片子,但真正贏得收視的卻是片中人物在追求幸福過程中的不幸福。中央三套的《向幸福出發》節目,目的明確,但是它表現的都是幸福的人,收視卻不好,老百姓看到片中的人物比自己好,覺得自己不幸福,立刻換臺。所以幸福感是對立,《幸福秀》《幸福魔方》基本上都是打著送別人幸福的旗號,來秀不幸福。最后5%的時間幸福了,前面95%都是不幸福,贏得高收視率。
二、 當前電視欄目發展的新潮流和新趨勢
1.在功能上體現對公共服務的關注與重視
電視欄目,在最近幾年需要提升自己新的空間。事實上,在宣傳領域其實已經沒有空間:正面的宣傳報道老百姓已不在關注,負面的東西又可能會讓當地以及宣傳主管部門不能接受。從公共服務領域出發,選題內容需面向廣泛的公共服務領域投射,包括像住房、教育、衛生、健康這一類的題目,并將情感、求職以及一些慈善公益活動融入綜藝中。
2.民生新聞與綜藝選秀的融合與嫁接
電視應把民生新聞的貼近性和綜藝選秀的娛樂表演性結合起來。《非誠勿擾》它以綜藝選秀為主,但是加盟了很多主持人嘉賓的言論,這些言論恰恰是當下最新的民生新聞的那種貼近性的話題。這部分其實就是民生新聞的讀報和評論的部分,倒過來像《東方直播室》。它是以民生新聞的基礎上,以貼近性的民生話題、新聞話題作為由頭進行話題的辯論,即已新聞為主并加入了辯論的因素,就是設計了甲乙雙方現場激烈爭辯。這種爭辯本身具有極強的綜藝表演感和娛樂感,它以民生新聞為主,嫁接了選秀的元素、表演和娛樂的元素,把PK的東西加進來了,使這種融合贏得了高收視。
3.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嫁接與融合
關于電視媒體和新媒體的嫁接和融合,也就是說把網絡、手機、微博這些新媒體串到電視傳統媒體當中有力地拓展了傳統電視媒體的信息來源和內容來源。比如說網絡征集、微博話題、手機短信互動,這些都形成了電視節目的內容。
(作者單位:內蒙古廣播電視臺)
編輯: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