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曉云
按照最高法院布置,廣西高院民一庭2014年就家暴問題做了調研,形成調研報告。除給全區各級法院發通知協助調研外,調研組還到南寧市、柳州市、來賓市等地召開了多次專題調研座談會,基本掌握了廣西法院審理婚姻家庭案件中涉及家庭暴力的情況,現將有關調研情況介紹如下:
一、家庭暴力的基本現狀
(一)涉及家庭暴力案件數量
在隨機抽取的100件婚姻家庭糾紛案件中,原告起訴離婚時主張被實施家庭暴力的案件有30件,因家庭暴力導致離婚的有28件,占28%。由于家庭暴力具有一定程度的隱蔽性,遭受暴力的一方由于種種原因,在案件審理中不愿透露,因此,家庭暴力的實際發生率可能會高于上述比例。
(二)施暴者的基本情況
家庭暴力施暴者多為男性,發生家庭暴力的28件案件中,全都為男方施暴。而且多為女方提起離婚,28件案件中,26起都是由女方提起離婚訴訟。年齡段多為30-50歲。施暴者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初、高中文化8人,小學文化11人,占28人中的19人。施暴者以農民居多,占28人中的19人,其次是個體經營者6人,無業人員2人。
(三)暴力形式及對象
施暴者施暴的對象主要為自己的配偶,少數還包括子女及家中老人(多為配偶的父母)。暴力形式多為毆打、辱罵等,也有主張遭受虐待,但未見有主張性暴力或冷暴力的糾紛。受害者在遭遇家庭暴力后肉體和精神都出現了難以撫平的創傷,人身權利遭到嚴重侵害。
(四)家庭暴力對未成年子女的影響
家庭暴力會對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長產生巨大的消極影響,家庭暴力行為的發生,與施暴人的原生家庭、社會和文化環境緊密相關,家庭暴力通過這種侵害行為,往往有可能會在代際之間進行傳遞。因此,因家庭暴力引發離婚的案件絕大部分法院都會判決未成年子女由女方撫養,除了施暴方本人的暴力傾向原因外,法院也考慮未成年子女一般都隨女方共同生活時間較長。
(五)關于人身保護裁定的適用情況
當事人在面臨家庭暴力時,在訴前和訴訟中,很少有向法院請求人身保護裁定,受害人一般會采取報警、到社區或婦聯求助、到施暴者單位投訴或告知親友等救助措施。究其原因,一是受害人不太了解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的相關規定,對人身安全保護裁定能否給自己帶來安全感持懷疑態度;二是部分受害者在訴訟到法院時,已經采取相應的分居等“躲避保護”措施,遠離施暴者;三是部分當事人希望達到盡快離婚的目的,不愿提出該申請;四是部分受害者因為不能提供有力的證據而難以申請成功。
全廣西法院僅在2013年9月17日由南寧市西鄉塘區人民法院發出過1份人身安全保護裁定。該案發出保護裁令的條件是:審查申請人提交的相關證據,如其提交了多次報警記錄等。法院在作出了該裁定后,仍然遇到了一些問題,如:被申請人在簽收了人身保護裁令后,表示該裁令嚴重影響其在單位中的聲譽,意見極大。而申請人在得到法院發出的人身保護裁令后,亦多次向法院反映被申請人仍不時地威脅其人身安全,要求法院給予貼身保護等。由于該案在受理不久后即經審理判決離婚,雙方當事人未上訴,故法院尚未就被申請人是否違反保護裁令,以及如何處理違反保護裁定的問題作進一步處理。
二、對策與建議
1.制定反家庭暴力的專門法律。
目前,憲法、刑法、婚姻法對涉及家庭暴力問題有一些規定,但這些法律還不夠完善, 還需要制定一部專門規范反家庭暴力的單項法律或法規。
國務院法制辦2014年11月25日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見稿)》,至2014年12月25日向社會征求意見。意見稿明確,對家庭暴力行為,任何組織和公民有權勸阻、制止,或者向公安機關報案。
界定
未婚同居施暴不屬家暴
本法所稱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實施的身體、精神等方面的侵害。本法所稱家庭成員,包括配偶、父母、子女以及其他共同生活的近親屬。具有家庭寄養關系的人員之間的暴力行為,視為家庭暴力。
立法說明解釋稱,有戀愛、同居、前配偶等關系人員之間發生的暴力行為,與一般社會成員之間發生的暴力行為沒有實質區別,由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等法律調整。
預防
中小學應開展反家暴教育
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應當依法履行監護職責,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中小學校應當開展反家庭暴力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的教育。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民政部門、婦女聯合會應當將反家庭暴力工作納入本系統的業務培訓和統計。
醫療機構應當對工作人員進行家庭暴力受害者診療、處置要求及常見心理行為問題的識別與轉介等方面的培訓和指導。
監獄、看守所、拘留所等場所,應當對被判處刑罰或者被依法拘留、逮捕的家庭暴力加害人依法進行法制教育、心理咨詢和行為矯治。
處置
中小學發現少年遭家暴應報案
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可以直接向公安機關報案。對家庭暴力行為,任何組織和公民有權勸阻、制止,或者向公安機關報案。
救助管理機構、社會福利機構、中小學校、幼兒園和醫療機構在工作中發現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因年老、殘疾、重病等原因無法報案的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以上機構未依規定向公安機關報案,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公安機關接到家庭暴力報案后應當立即出警,并根據情況制止正在發生的家庭暴力行為;及時詢問受害人、加害人和證人,使用錄音、錄像、攝像等方式固定相關證據,并制作書面記錄。公安機關進行詢問時,應當將受害人與加害人分開詢問。
政府應為受害人提供應急庇護
縣級或者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或者指定庇護場所,為遭受家庭暴力暫時不能回家的受害人提供應急庇護和短期生活救助。
對于應當通過自訴追究加害人刑事責任的家庭暴力行為,公安機關應當告知受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人民法院應當對符合條件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減收、免收或者緩收訴訟費用。因家庭暴力導致離婚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在財產分割、子女撫養、住房等方面保護受害人的利益。
監護人實施家庭暴力嚴重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可撤銷其資格,另行指定監護人。
2.合理分配舉證責任。
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及家庭暴力的離婚案件時, 應當根據此類案件的特點和規律, 合理分配舉證責任。
3.加強防治家庭暴力的宣傳。
各相關機構與部門應當加強防治家庭暴力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一是要提高整個社會對家庭暴力社會問題的重視,提升公民的人權意識、平等意識、性別意識。特別是對于家庭暴力的當事人,應當使其認識到家庭暴力是具有違法的非“家庭私事”。二是加強人身安全保護裁定方面宣傳,擴大其在弱勢群體中的影響力,增強受害者的信任度。三是要加強家庭暴力證據獲取與保留方面知識的宣傳,以減少司法實踐中受害者因證據不足而無法獲得救濟的情況發生。
4.防治家庭暴力社會聯動機制的完善。
防治家庭暴力必須將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司法行政部門、福利機構、婦聯、村(居)委會、社區、醫院、科研機構等相關部門的社會力量進行整合,各部門之間要分工明確、相互配合與協作,做到“發生之前預防,發生之后治理”,能在各階段為受害者提供多渠道的支持與保護。特別在受害者將家庭暴力訴諸法院之后,各部門應當配合法院的工作,將相關措施落實到位。此外,還可以聯合社會其他相關組織,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醫療救治、心理輔導、行為矯正、就業培訓和推薦就業等服務。
5.加強對司法執法人員反家庭暴力的培訓與指導
在調研中發現,有不少的司法執法人員對家庭暴力還存在著模糊甚至是錯誤的認識,認為家庭暴力是夫妻之間的私事,一般不愿插手管,造成很多受暴婦女向之求助,卻得不到救助。因此,加強對司法執法人員的社會性別意識和反家庭暴力等內容的教育與培訓,改變其認識和態度,消除傳統觀念,增強責任意識,對遏制家庭暴力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