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娜 董孝斌


摘要安溪鐵觀音馳名中外,是安溪縣的經濟支柱,然而近年來安溪茶產業發展遭遇瓶頸。該研究運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其發展的4大優勢、3大劣勢及其發展面臨的機遇與威脅,并提出相關策略建議,為安溪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茶葉;SWOT;安溪縣;建議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9-316-03
我國是茶葉生產大國,茶園面積居世界第一。然而,近年來我國茶葉出口頻頻受阻,利潤有所下降,引起了眾多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李清光運用社會科學理論分析和模型實證分析了我國茶葉的國際競爭力,并為茶葉的可持續發展提出政策性建議。李玉梅將動態比較優勢理論運用于茶葉對外貿易領域以得出我國茶葉對外貿易動態比較優勢的規律及變動趨勢,為我國茶葉對外貿易發展繁榮提供理論支持。姜含春等利用SWOT方法評價了我國茶葉的優劣勢、機遇與威脅,并據此提出了對策。
福建是烏龍茶主產區,全國烏龍茶的4/5來自這里,泉州、廈門、漳州3個地區所產烏龍茶統稱閩南烏龍茶,而安溪鐵觀音是其中的極品。安溪鐵觀音廣受喜愛,曾先后創下多項指標的全國第一,如縣級茶園總面積、年茶葉總產量、茶業總產值、茶業受益人口、在外茶店、在外茶商等。因此,安溪茶業不僅是安溪縣的經濟支柱,同時對我國茶產業有著極大的影響。筆者以安溪茶葉為例,運用SWOT的方法探究其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與威脅,以小見大,不僅有助于壯大安溪茶產業,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茶葉創匯,促進安溪縣經濟可持續發展,也能對我國茶產業發展產生一些啟示。
1安溪茶產業發展現狀
安溪茶葉在市場上受到很多消費者的歡迎,特別是“安溪鐵觀音”馳名中外,其發展現狀喜人。該研究從茶園面積、產量、年度產值、茶葉占農民人均收入比例4個方面分析安溪茶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對安溪茶產業現狀有全面的了解。
1.1茶葉面積和產量逐年提升2004~2012年安溪縣茶園面積及產量情況見圖1。由圖1可知,截至2012年,安溪茶園面積達2.98萬hm2。其中鐵觀音種植面積占較大比例,比2004年增加1.38萬hm2;2012年產量高達4.6萬t,約占全國茶葉總產量的6%,比2004年增產2.33萬t,產量翻倍。茶園單產為1.35~1.65 t/hm2,較為穩定。
1.2茶葉年產值持續增長圖2顯示,安溪縣茶葉年產值持續較穩定增長。從2004年的6.23億元到2012年的23.56億元,產值有一個大的飛躍。從年產值增長率曲線可以看出,除2004~2006年年產值增長率變化較大外,2007~2012年年產值增長率都穩定在17.57%左右。茶產業為安溪縣帶來了巨大的收益,是安溪縣的經濟支柱。
1.3茶農收入增加茶葉的高利潤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如圖3所示,2004~2008年安溪縣農民人均收入中茶葉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008年茶葉收入占農民人均收入的比例高達71%。然而2009和2010年大幅下降,雖然2011和2012年有所回升,但仍達不到2008年的水準。這也揭示出近年來安溪茶產業面臨著利潤下降,銷售量下降的艱難局面。
茶葉的迅速發展,讓安溪縣人民的收入大幅增加,旅游業、加工業、機械貿易業、包裝運輸業等行業也受到助益。安溪縣“中國茶都”是全國最大的茶葉批發市場,還擁有超過1 000家茶葉加工企業,已經形成了茶葉種植、制作、包裝、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產業集群,大量就業崗位由此而生。因此,
可以說茶葉是安溪縣的一張“名片”,茶產業幫助安溪人民脫貧致富,使他們生活質量大幅提高。
2安溪縣茶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
SWOT指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遇(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前兩者主要用來分析內部條件,明確分析對象的自身優勢及其與競爭對手比較的相對劣勢;后兩者主要用來分析外部條件,強調被分析對象可能受到的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機遇或者威脅)。因此通過對安溪縣茶葉發展的SWOT分析,可以明確安溪茶產業的實力,意識到自身的不足,才能在新時期下牢牢把握機遇,面對挑戰。
2.1安溪茶產業優勢分析
2.1.1自然優勢。安溪縣位于福建省東南部,屬南、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安溪縣年平均溫度約18 ℃,年降雨量1 600~1 800 mm,光照適宜,紫外線較強,因境內多山,霧氣、濕度均較大,土壤多為酸性紅壤和磚紅壤。因此,良好的積溫、光照、水分、土壤條件非常適宜鐵觀音茶樹生長,使安溪縣種植、培育鐵觀音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
2.1.2地理優勢。在長期的經營發展下,安溪縣已建立了集種植、培育、制作、包裝、銷售為一體的大規模生產基地,具有完善基礎設施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因為與廈門市相鄰,安溪縣具有良好的海路運輸條件,為安溪茶文化的傳播與茶葉的出口創造了優勢。海西茶業基地位于安溪縣參內鄉的“茶博匯”,是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是福建省的重點項目之一,也為安溪縣茶葉的發展拉攏到更多的投資與更先進的技術支持。
2.1.3品種齊全,質量優良。安溪被茶業界譽為“茶樹良種寶庫”。除了廣為人知的安溪鐵觀音外,全縣還擁有70多個茶樹品種,其中“鐵觀音”“黃金桂”“本山”“毛蟹”4個品種知名度較高。1985年安溪縣內的“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梅占”“大葉烏龍”6個品種被定為國家良種,佛手定為省級良種。近幾年省級良種又多了“杏仁茶”“鳳圓春”等。正因為安溪既是鐵觀音的原產地和發源地,又有多種質量優良的茶樹品種,使得安溪茶產區具有其他茶產區所沒有的先天優勢條件。
2.1.4悠久的茶文化。安溪的茶文化已逾千年,在漫長的時間下積淀了其歷史底蘊,與中國的文化內涵與禮儀相結合,融合了各家之長,逐漸形成自身優秀的茶文化——精彩的茶藝表演,每一個環節都講究形體之柔美,與茶文化精華融為一體,處處體現人與茶之和諧,傳遞著“純、雅、禮、和”的茶道精神;獨特的制茶工藝,做青、炒青和揉烘階段均體現出制茶之精、細、難;自成一派的沏茶、聞茶、品茶習慣體現了安溪人民的高雅情操;并且在長期的文化積淀下產生了許多與茶有關的詩詞歌賦,更為安溪茶文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些無不體現了安溪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極具地方特色,優秀的茶文化擴大了安溪茶葉的影響力。
2.2安溪茶產業劣勢分析
2.2.1經營混亂,市場不規范。安溪縣茶葉市場管理非常混亂:一些普通的茶葉通過精美的包裝,價格就能翻幾倍之多;安溪鐵觀音的名氣較大,其他產地的烏龍茶也在包裝上標注為“鐵觀音”,冒名頂替;茶的好壞主要依靠人的感官來評判,一般消費者難以區分,因此難以有有效的方法來定價,市場上常出現以次充好的現象。正因為一些中小企業不考慮市場的長期性只追求短期利益,欺騙消費者、價格虛高現象屢屢發生,導致茶葉市場良莠不齊使得消費者對安溪茶葉的信任日益消減,客戶大量流失。
2.2.2中小企業居多,缺少龍頭企業及知名品牌。2013年安溪縣有茶葉企業550多家,其中2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5家省部級龍頭企業。7家年產值超億元,50家年產值1 000萬元以上,200家年產值500萬元以上,80多家企業形成了“外接市場、內連基地、帶動農戶”的一體化產業經營模式。以上數據表明,僅有2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省部級龍頭企業也只有5家,龍頭企業少且多為家族企業,不能起到帶動團結其他企業的作用。年產值500萬以下的企業占多數,中小型企業多造成資源分散,市場重合,利潤下降。且多數企業因資本不夠而缺少精美的包裝和廣告宣傳,也不能入駐知名商城,使得品牌知名度不高,競爭力不強,價格低廉。當前我國市場上的知名品牌“立頓”來自英國,然而英國并不盛產茶葉,其之所以能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是因為在我國大小城市投入了較多平面廣告和電視廣告,在多家大的商城設立專柜,使該品牌深入人心,品牌效應為其創造出巨大利潤。
2.2.3茶葉農殘降解及質量問題。2014年安溪縣長興茶廠生產的鐵觀音,因稀土超標被檢不合格;安溪縣新圳茶廠的散裝鐵觀音稀土含量超過標準值的 8 倍左右;安溪仙鳳茶廠生產的鐵觀音茶葉被查出殘留農藥“滴滴涕”;安溪縣西坪富豪茶葉加工廠生產的“鐵觀音王”,不僅有農藥“滴滴涕”殘留,還殘留有三氯殺螨醇、氰戊菊酯、氯氰菊酯等3種農藥,嚴重危害消費者身體健康。從這些報道可以看出,安溪縣茶農因過度施用農藥化肥而導致茶葉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也因為市場管理不善,缺乏相關規定導致質量不符合標準的茶葉屢次流入市場。安溪茶葉質量問題可能會引發消費者的信任危機。
2.3安溪茶產業的機遇“互聯網+”是時代發展的趨勢,借助這個平臺,安溪茶產業加快轉變其傳統的銷售模式,借助電商平臺和移動互聯網,大大帶動了安溪茶葉的銷售和文化的傳播。在福建省委會的支持下,安溪著力打造幾個重點項目,其中海峽茶博園是重點組成之一。海峽茶博園建設將致力于打造5大戰略目標:海峽兩岸茶產業交流合作先行區;中國乃至世界知名的茶文化旅游區;海西茶文化產業示范區;中國茶產業品牌、深加工培育和孵化基地;安溪城市地標區和重要商圈[12]。項目建設后對安溪茶葉發展幫助巨大。另外,福建省 “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出臺,使農業發展受到更多重視,無疑為安溪茶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除此之外,安溪縣政府大力扶植茶產業,通過舉辦茶文化節、塑造自己的茶品牌、加強茶質量檢測和規范市場經營等一系列措施推進了安溪茶產業的繁榮。
2.4安溪茶產業的威脅我國茶葉屢被檢測出重金屬超標,使得茶葉出口因質量問題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歐盟等發達國家對質量檢測越加嚴格,印度等產茶國家借機以低價占領市場,使得中國茶葉出口份額受到沖擊,在這個大環境之下,安溪茶葉的出口形勢也不容樂觀;安溪鐵觀音已不再是一枝獨秀,國內的云南普洱、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等茶葉也很受消費者歡迎;加入WTO后,各國之間經濟交流,關稅大大降低,國外先進的茶葉企業、跨國公司也紛紛進軍國內茶葉市場,給安溪茶葉市場帶來沖擊;另外,飲品市場趨于多元化,新型飲品種類繁多,也占領了一定的市場份額,特別是吸引了眾多的年輕人購買。除了激烈的市場競爭外,安溪茶產區還面臨生態環境惡化的威脅——由于農藥、化肥的過度施用,落后的生產技術,茶農生態意識薄弱而導致茶園生態受到破壞,進而使茶葉質量下降,產量歉收。
3對策與建議
3.1規范市場經營要求茶廠在包裝上注明生產日期、產地、生產廠家、質量等級等必要信息并設立專門的質量檢查機關對其進行嚴格的審查。對不符合規定的包裝不允許進入市場,若發現“以次充好”、“冒名頂替”、“價格虛高”等現象,必須進行嚴厲的處罰。
3.2扶持龍頭企業,打造知名茶品牌茶業集團是集生產、加工、包裝、運輸為一體的產業基地,既可以避免小農戶的零散化經營與減輕彼此的不良競爭,又有利于企業之間的溝通合作與政府的規范管理,從而達到合作共贏局面。因此政府可以扶植龍頭企業,在其引導和帶動之下團結其他中小型企業構建這樣的茶葉集團。同時,政府鼓勵企業自創品牌,并對有潛力的品牌給予一定的政策補貼,更好地打造安溪知名茶品牌。
3.3限制化學農藥的施用,推廣生物農業,提高生產技術化學農藥殘留使茶葉品質下降,而且部分殘留物大大危害人類健康,因此,要嚴格規定茶葉的化學農藥施用量。相關研究發現,生物農藥具有病蟲害不易產生抗性、與環境兼容性好等優點,有利于茶葉病蟲害防治,推廣應用生物農藥對安溪茶葉發展具有重大作用與重要意義。所以,轉變農民觀點,大力推廣生物農藥也是對策之一。另外,還可以通過加強茶農種植技術與加工技術培訓,加大投資建設生態茶園,以降低粗放式種植茶園比例,提高安溪茶葉產業效益。
4結語
安溪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地理條件、資源優勢及悠久茶文化使得其成為烏龍茶的故鄉,鐵觀音馳名中外。同時,茶葉帶來的巨大利益使農民收入增加,縣稅收增加,就業率增加,從曾經的貧困縣一躍成為如今的“中國百強縣”。然而,茶產業經歷飛速發展的幾年后漸漸顯出了弊端——市場混亂,競爭力不強,質量問題等。如今對安溪茶葉產業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因此,為了保證安溪縣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該研究提出規范市場經營,扶植龍頭企業創造知名品牌,推廣生物農業等3點建議。希望在政府、企業和茶農的通力合作下,安溪茶葉能再創輝煌,走入大城市,走出國門,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希望通過安溪茶產業的發展優化,能給予其他茶產區一些啟示,共同為促進我國茶產業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安徽農業科學2015年
參考文獻
[1] 李清光.中國茶葉國際競爭力的形成和提升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2.
[2] 李玉梅.中國茶葉對外貿易動態比較優勢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 2012.
[3] 姜含春,汪小谷,趙紅鷹,等.試用“SWOT”法探討我國茶葉國際市場競爭力及其對策[J].茶葉科學,2004(3):159-165.
[4] 林淑燕.生物農藥在安溪茶葉生產中的推廣應用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8.
[5] 余文權.安溪縣茶葉產業鏈的整合管理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1.
[6] 丁育紅.安溪縣茶業產業化經營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8.
[7] 陸相林.SWOT分析模型在福建省物流發展中的應用[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3(4):35-38.
[8] 李淑燕.基于SWOT安溪茶產業發展分析[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3(3):31-33.
[9] 洪文生.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構想:以“安溪鐵觀音”為例[J].華東經濟管理,2005(9):32-35.
[10] 黃昱.安溪縣茶產業發展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3.
[11] 福建安溪茶葉再上黑榜[J].食品安全導刊,2015(8):56.
[12] 陳德進.海峽茶博園建設快步推進[EB/OL].(2010-07-29)[2015-08-01].http://www.anxinews.cow/content/2010-07/29/content_3401801.htm.
[13] 陳欽儒.安溪茶產業發展的現狀與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