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婧 劉新利
摘要:文化紀錄片,是以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觀等為題材,展現某個民族或群體生命存在和精神意志的紀錄片類型。作為以紀實性、人文性和審美性為突出特征的影像語言,文化紀錄片是實施“文化中國”形象建構戰略的理想文本,它在建構國家形象方面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功能,并在建構國家形象的實踐中形成了日臻成熟的建構方式。本文從闡釋維度、建構素材、藝術展現、建構框架和傳播語境5個方面分析了文化紀錄片對國家形象的建構功能,并從語言敘事、表現手法、線索排列、情境構筑4個層面總結了文化紀錄片對國家形象的建構方式。
關鍵詞:文化紀錄片 國家形象 建構 功能 方式
美國政治學家布丁(Boulding,K.E.)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①布丁的觀點揭示出了國家形象的本質——一系列信息資本,進而讓我們認識到,國家形象的呈現需要借助一定的文本形式和傳播媒介才能完成。而文化紀錄片是新聞文本之外另一種較為理想的國家形象承載文本。所謂文化紀錄片,是指以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觀等為題材,展現某個民族或群體生命存在和精神意志的紀錄片類型。作為以真實性和人文性為突出特征的影像語言,文化記錄片在建構國家形象方面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功能,并在建構國家形象的實踐中形成了日臻成熟的建構方式。
一、文化紀錄片對國家形象的建構功能
(一)為國家形象的闡釋提供了文化維度
在“冷戰”思維結束和全球化浪潮的趨勢下,由美國哈弗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S. Nye)提出的“軟實力”概念開始流行。約瑟夫·奈認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而后者也是信息時代影響一國國際地位和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作為一種認知結果和評價狀態,國家形象應該被納入到文化軟實力的范疇中來。然而,在建構和闡釋國家形象的具體的信息編碼過程中,卻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科教、軍事等多種維度可供選擇。在眾多的國家形象闡釋維度中,筆者認為文化維度應該是最優的選擇。
首先,文化的闡釋維度契合了國家形象作為文化軟實力的性質,它保證了建構途徑和目標導向的一致性。
其次,選擇文化的闡釋維度可以更好地避免因實力展示和權力較量而引起的“大國威脅”恐慌。
第三,文化提供了形象理解與認同生成的支持系統。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認為,文化可以提供一種認知的價值標準,它可以在文本的敘述中質變為“生產性”的東西,進而對理解現實和重構形象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②雖然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長河中創造出來的文化內涵豐富、形態各異,但總有一些普世觀念、情感為全人類文化所共享,比如對真理、自由的追求,對美好、快樂的向往,對和平、幸福的守望,對勤勞、善良的歌頌等等,這些搭建起文化間融通、交匯的橋梁,為形象理解和文化認同的生成提供著認知支持。
側重于從文化傳承視角展示民族或群體尊嚴和價值的文化紀錄片提供了闡釋和建構國家形象的文化維度,它不僅能夠在文化追溯和文明展示中修正受眾的“刻板印象”,而且能夠以當下的形態去投射未來的文化形象,保證形象認知的連貫性和統一性。
(二)為國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豐富素材
一個豐滿、鮮活、獨具魅力的國家形象的塑造過程,就是對于展示題材及支撐該題材的一系列素材元素進行取舍、架構并賦予其意義的創作過程。題材和素材的數量及質量是決定形象塑造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作為一個民族或群體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印跡,文化有著豐富而復雜的內涵和外延,它“不僅是社會宏觀意義的集體共同體,也是微觀上的特殊的生活方式”,③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文學藝術、價值觀念、行為規范、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等等,都可以納入到文化的范疇中來,從而使得文化紀錄片擁有寬廣的選題和素材范圍。以文化紀錄片作為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呈現文本,可以借力于前者豐富的題材和素材資源,為國家形象建構提供題材選取與素材收集上的便利性。
當面對華夏五千年文明史所創造出來的眾多璀璨輝煌的文化寶藏時,該選取何種題材和素材來建構富有魅力的中國國家形象?著名青年導演陸川的話給了我們很大啟示:“談到中國國家形象的呈現,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我們的影片是不是在講一個全人類都能聽得懂的話題?”④以文化記錄片為承載文本,依托其豐富的題材和素材資源,著力挖掘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共享話題,再以特色的中國元素來展現這一話題,不失為塑造富有魅力的國家形象的一條有效途徑。近來,《舌尖上的中國》的又一輪熱播也證明了這一點。
(三)為國家形象的展現提供了藝術手法
作為一種以促進理解和認同為終極目標的信息資本,國家形象的展現主要立足在事實性信息的展示上面,但這并不排斥在展示的過程中運用藝術化的表現手法,甚至有學者主張“藝術的表達”應該成為國家形象塑造的另一重要維度,因為“藝術所具的情感性、特殊性,有效地鈍化、遮蔽了國家形象等意識形態的分歧。”⑤在筆者看來,國家形象與藝術表現手法的聯姻還可以收到其他的功效。首先,因為有著促進形象理解和催生文化認同的功利性追求,以往在國家形象的呈現上更多采用理性分析和填鴨式說教的手法,造成了認知過程的枯燥性和乏味感。而藝術化手法所帶來的藝術享受可以有效地消弭這種因理性訴求所造成的認知枯燥和乏味,通過情緒調節來實現形象認知的趣味化。其次,藝術化表現手法能夠發揮移情的功效,讓受眾把對藝術元素的審美體驗和感情移植到中國這一抽象事物的屬性上去,也就是通過對事物美的體驗把這種美的情感賦予到與之相關的另一事物上去,這對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刻畫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慮到藝術化手法與國家形象塑造及展現之間這種特別的聯系,文化紀錄片應該是一種更為理想的國家形象承載文本,它以“非虛構”的特征滿足了國家形象認知功能上對事實性信息的強調。與此同時,遠離意識形態和非社會紀實類的題材允許其大量運用藝術化手法來營造優美的意境和氛圍,在不影響真實性的前提下,通過對影像、音響等元素的藝術化提煉和融合,實現對國家形象的完美塑造和刻畫。
(四)為國家形象的建構提供了整體框架
在美國政治學家布丁(Boulding,K.E.)對國家形象的界定中,突出強調了作為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國家形象具有十分明確的“結構”。這實際上指出了國家形象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一種接受狀態,即對他國狀況的整體性認知和評價狀態。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國家形象承載文本的選擇中,優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整體性形象傳播功能。以此觀之,新聞文本在建構國家形象方面的功效大打折扣,一方面要遵守“時效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囿于刊播時空的容量限制,致使其對國家形象的展示和傳達更多的是
(三)線索排列上的平行式與交叉式
線索是敘事性文藝作品中貫穿整個文本的脈絡,它可以將組成文本的各種素材,如人物、事件、情節、場面等貫串起來,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為揭示作品的主題服務。在具體的文本中,線索可以由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等構成,既可以單線行進,也可以多線并行。作為承載著認知功能的影像文本,紀錄片對敘事條理的要求極為嚴格。因為條理的清晰性直接關系到受眾認知的準確性,所以,盡管多數紀錄片選擇運用多條線索,但是在線索的排列方式上,也盡可能地選擇平行展開的模式,以避免造成受眾認知上的混亂。以《江南》為例,這部文化紀錄片對中國傳統文化里的“江南”意象進行了全方位、多視角的解讀,片中設置了江南的園林、山水、風俗、飲食、民居、市井、工藝、戲曲等多條線索,并以平行展開的方式推進對于東風農耕文明、鄉土文化和發展文脈的全景展示,凸顯出中華文明生氣勃勃的創造力。
然而,“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審美心理還是對兼具審美功能的文化紀錄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行展開的線索雖然整齊劃一、條理清晰,但對見多了的受眾來說,也容易造成審美疲勞。于是,交叉行進的線索排列模式被越來越多的文化紀錄片創作者所采用,以通過穿插的時空和變幻的情節來調劑受眾的認知節奏和審美體驗。典型的例子如《頤和園》《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等。
線索的平行式排列和交叉式排列并非是二元對立的選擇,在文化紀錄片的具體創作實踐中,也可以被巧妙地組接在一起,以《舌尖上的中國》的敘事框架為例,由七條平行的主線構建起七個并列的版塊,每個版塊內部又由多條交叉行進的線索推動內容的展開,使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華民族勤勞、質樸、智慧的形象在疏密相間、張弛有度的審美體驗中得以凸顯。
(四)情境構筑上的觀看式與體驗式
這里的情境特指紀錄片在播放過程中通過聲像語言所構筑起來的受眾的信息接收情境。文化紀錄片的信息接收情境可以區分為兩種類型,即靜態觀看式和動態體驗式。前者意味著凝重舒緩的節奏、具備景深的長鏡頭、悠遠靈徹的配樂和意味深長的解說詞,而后者則意味著輕快緊湊的節奏、高密集切換的近景鏡頭、自然逼真的同期聲和明晰簡短的解說詞。
早期“畫面配聲音”式的紀錄片創作方法限定了受眾的信息接收情境更多的是處于靜態的“觀看”模式中。此外,不同于單純追求娛樂功能的劇情片,文化紀錄片主要承載的是形象理解、形塑認同和啟迪思考等理性認知功能,這就要求影片要與受眾之間保持相對的距離以留下思考的空間。而靜態觀看式的信息接收情境很好地滿足了記錄片這種認知功能上的要求。時至今日,這種情境模式仍為大多數文化紀錄片所采用,如《圓明園》《敦煌》《江南》《云嶺和聲》《南京城》等。
隨著現代人視覺消費經驗的增多,人們對影像文本的信息接收情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有“有如子彈瞬間穿射”的視覺沖擊力,⑨還要能夠喚起視覺的“通感”效果,實現聽覺、觸覺、味覺全方位體驗式的視覺感受。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化紀錄片也開始了由靜態“觀看”向動態“體驗”的視覺轉向,不僅有《舌尖上的中國》這種利用鏡頭和同期聲打造體驗式情境的作品,更有創作者開始嘗試在文化紀錄片中運用3D技術,在帶給觀眾不同凡響的感官體驗的同時,也讓國家形象的建構和傳播搭上了高科技的快車。2012年8月,執導過《阿凡達》的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簽下了紀錄片《中國·皇城北京》的拍攝協議,準備用好萊塢最高水平的3D技術來呈現中國輝煌的文化遺產,創造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嶄新形式。
在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戰略中,有學者提出了“文化中國”的導向,認為“以文化為目標導向的國家形象,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種彌合、協調機制。這種機制以促進社會對話為主旨,它相信對話是比對抗更優的人類治理方式”。⑩集紀實性、人文性和審美性于一體的文化紀錄片是實現“文化中國”形象建構目標的理想文本。憑借其獨特并日臻成熟的建構方式,文化紀錄片在國家形象的建構和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功能。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媒體語境下的內蒙古民族文化傳播研究”(項目編號:12XXW005)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大眾傳媒與西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研究”(項目編號為11XXW009)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參見劉笑盈.《俯視到平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頁.
②[美]馬爾庫塞.《審美之維》,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第113頁.
③⑤陳林俠.《電影的文化消長與國家形象建構》,《戲劇》;2012年第1期,第129-128頁.
④李博.《電影藝術如何建構國家形象》人民網http://culture.people.com.cn/h/2011
/1229/c226948-1766113861.html.
⑥馮惠玲、胡百精.《北京奧運會與文化中國國家形象構建》,《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第19頁.
⑦陳佳璇、崔蓬克、胡范鑄.《言者身份與修辭力量——國家形象修辭分析中的一個問題》,《當代修辭學》2011年第2期,第72頁.
⑧趙國慶.《〈敦煌〉:一幅想象和現實的寫意畫》,《電視研究》,2010年第5期,第14頁.
⑨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第58頁.
⑩胡百精.《權力話語、意義輸出與國家公關的基本問題》,《國際新聞界》,2008年第5期,第16頁.
作者簡介:劉艷婧,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博士;劉新利,西藏民族學院副教授、博士
編輯:趙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