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全球發布100名外逃人員紅色通緝令的同時,中紀委官網還掛出了“圖解”,全面分析這100名外逃人員的性別比例、職務比例、犯罪類型等,并標注他們可能的潛逃國家,這其實已經在國際和國內營造出兩種“無形壓力”。
近日,按照“天網”行動統一部署,我國集中公布了100名涉嫌犯罪的外逃國家工作人員、重要腐敗案件涉案人員的紅色通報(即紅色通緝令),這迅速成為國際媒體熱議的話題。
許多國家認為,這份名單是“中國抓捕外逃貪官邁出新的重要一步”。包括貪官外逃最為突出的美國等各個國家均紛紛表示“已準備好與中國合作”。
百人外逃名單首次公布
紅色通緝令是由國際刑警組織發布的國際通報,其通緝對象是有關國家法律部門已發出逮捕令、要求成員國引渡的在逃犯。這次集中公布的100人包括外逃國家工作人員和重要腐敗案件涉案人,都是涉嫌犯罪、證據確鑿的外逃人員,已經由國際刑警組織發布紅色通緝令,正在全球范圍追捕。
據統計,此次公布的100名外逃人員之中,男性77人,女性23人。其中,在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擔任“一把手”的多達48人。
在外逃人員涉嫌犯罪的類型之中,涉嫌貪污和受賄的比例超過總人數的60%。其他人員涉嫌的犯罪包括挪用公款、合同詐騙、職務侵占、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詐騙、濫用職權、騙取貸款、徇私舞弊和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等。
通過梳理這名單,發現其中不乏曾經轟動一時的大案要案的涉案人員。比如即將引渡回國的,號稱“第一女巨貪”的楊秀珠。她曾任溫州市長助理、溫州市副市長,一直掌控溫州土地、規劃、城建大權。2003年4月20日,時任浙江省建設廳副廳長的楊秀珠攜家人出逃美國。據溫州市紀委2004年的通報,楊秀珠已被查清的涉案金額為2.532億元。
除了官員外,名單中不乏曾與他們沆瀣一氣的家屬。如已故的河北省前省委書記程維高之子程慕陽赫然在列。據報道,程慕陽被認定曾幫助程維高秘書李真轉移贓款、并勾結他人貪污國家財產。通緝令上則指控其貪污、窩藏轉移贓物。
從紅色通緝令覆蓋的時間范圍來看,外逃人員外逃時間上溯至1996年,下至2014年。
早在1996年,珠海市華粵汽配工業有限公司的梁錦文逃往香港、新加坡和美國。在公布的通緝名單中,梁錦文也成為年代最為久遠的追逃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紅色通緝令公布的100名外逃人員中,四分之一擁有多個護照信息。其中,深圳玉威實業公司總經理朱海平、浙江昌大進出口有限公司經理邱耿敏各自擁有5本護照,在所有外逃人員之中情況最為“突出”。
反腐進程中的一次“歷史性”突破
隨著全球紅色通緝令的發布,作為中紀委掌門人的王岐山也再次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據美國網站的消息,王岐山訪美之行已經敲定。另據港媒報道,王岐山可能會將以中共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組長的身份訪問美國,按照中共的慣例,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組長一般應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出任組長,反腐敗協調小組是全新的建制,從中央到地方都有設置,從國務院各部委省市到縣級都設有不同級別的協調小組,但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還有權召集包括中央政法委,公安部甚至武警部隊直接部署反腐任務,權力很大。
從公布的通緝令名單來看,其中有40人逃到了美國,所以有分析認為,王岐山手握名單訪美,使得中美商討相關遣返問題更加有指向性和操作性,而作為訪問的成果,名單中的一些通緝犯很可能在王岐山訪美之后陸續被遣返回國。
對于這次的集中公開,中央紀委國際合作局局長傅奎解釋稱,這一方面是要表明對外逃腐敗分子一追到底的決心,無論其跑到哪里也要將其緝拿歸案,其次也有利于形成在全球追逃的氛圍。
“這些腐敗分子,他都跑到國外了,涉嫌嚴重犯罪,有的還招搖過市,我們沒有必要為這些外逃腐敗分子保密,所以就要把他們進行公開曝光,點名道姓要全球緝拿。”傅奎稱。
長期研究反腐問題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任建明分析,從國際視角來看,在掌握外逃貪腐人員的確切信息后,通過司法機構或者國際刑警組織公開他們的信息,也是一種國際慣例。
對于此次中國集中公開百名外逃人員的信息,任建明稱這在中國的反腐進程中有著“歷史性”的突破。實際上,這種做法在中國尚屬首次。
在任建明看來,這里的“歷史性”,首先是“敢不敢公開”的突破。“這次集中公開百名外逃人員信息,說明在面對國內國際輿論時,中國對國內貪腐問題不會諱莫如深,向世界展示出中國直面問題、反腐到底的決心。”任建明分析。
其次是“能不能公開”的突破。任建明表示,從技術層面來看,相比于國內反腐案件,搜集外逃官員的案件更為復雜、涉及的部門更多,操作難度較高。
“在以前,我們可能都無法準確掌握到底有多少外逃貪官,以及他們的詳細案情。這次集中公開也表明,十八大后,特別是多部門協作的‘天網行動啟動以來,中國在國際追逃方面正在做扎實的基礎性工作,而且工作高效。”任建明說。
在國內、國際形成兩種“壓力”
除了紅色通緝令本身的“震懾”,這次中國官方對于百名外逃人員的集中公開還有哪些可以預見的影響?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分析稱,公開本身就意味監督,這些原來不為公眾知曉的外逃貪官被曝光后,改變了此前在追逃舉報方面信息不對稱的困境。
正如專家所言,其實,去年12月9日,在國際反腐敗日當天,中紀委官網就開通反腐敗國際追逃追贓專欄,接受海內外對逃往國(境)外的黨員和國家工作人員及其涉嫌向國(境)外轉移違法違紀資產等線索的舉報。
“既然可以舉報外逃貪官,那么就應該讓公眾知道外逃的都有誰,公開可以形成輿論震懾。”竹立家說。
在向全球發布100名外逃人員紅色通緝令的同時,中紀委官網還掛出了“圖解”,全面分析這100名外逃人員的性別比例、職務比例、犯罪類型等,并標注出這百名外逃人員的在國內的案發地點以及他們可能的潛逃國家。
受訪專家分析,在世界地圖上標注貪官藏匿地,在中國地圖上標注外逃案發地,這其實已經在國際和國內營造出兩種“無形壓力”。
“在國際上,這種公開對于那些貪官熱衷潛逃的國家來說,他們如果再不配合中國的追逃,借口重重,在國際輿論上可能就會被戴上‘避罪天堂的帽子;在國內,對于那些外逃案件的高發省份,這種公開也是警告當地相關的責任部門,嚴格履職,封堵貪官外逃。”任建明說。
如何影響反腐大局
觀察十八大后的中國反腐風暴,除了在國內高密度“打虎拍蠅”,發力海外追逃、封堵貪官后路,成為“反腐持久戰”開辟的又一戰場。
2014年,中國從69個國家和地區成功抓獲外逃經濟犯罪嫌疑人680人。今年3月,中國決定啟動“天網”行動,一個由中組部、最高檢、公安部、央行等多部門共同編織的追逃大網迅速展開。中國反腐風暴的“國際版”也在不斷升級。
專家分析,從“獵狐”到“天網”,再到此次集中公開外逃人員通緝信息,這些動作其實是在向輿論傳遞出“天不藏奸、貪腐沒有后路”的信號。
“其實,國際追逃追贓更大的意義,反映在對國內反腐格局的影響上。”任建明稱,中紀委五次全會上,中國高層提出了腐敗“存量”與“增量”的判斷,“減少腐敗存量、遏制腐敗增量,這同樣適用于國際追逃工作。”
專家分析,一方面,國際追逃面臨的困境顯而易見,相較于外逃貪官規模,成功追逃的案例數量有限;另一方面,國內反腐高壓推進的背景下,貪官潛逃的風險也在增大。
“這就需要通過不斷升級的追逃動作,向官員隊伍釋放警示,用震懾遏制外逃增量,堵住漏洞后,再通過國際合作,逐漸減少目前的外逃存量。”任建明分析說。
竹立家也分析稱,不斷加碼國際追逃,也是向國內各級權力監督部門發出嚴格管理干部隊伍的信號。如何用制度堵住外逃的漏洞,這是國際追逃留給國內相關責任部門的思考。
(中新網2015.4.23、《北京青年報》201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