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在申報資料沒有通過的情況下,政府緣何又會給企業送去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的“獎補資金”?目前已有數名政府工作人員、20多名企業負責人被刑拘,還有數十名企業主外逃。
近日,一樁特大虛報套取國家“獎補資金”的案件,將地處湖南省西南部的祁陽縣,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而這起案件與國家實施獎勵地方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有關。
虛報補貼數千萬
2012年年底,在接到有關人員的舉報后,審計署長沙特派辦派人在祁陽縣進行了長達近一年時間的審計,祁陽縣部分企業涉嫌虛報數千萬元國家“獎補資金”的案件浮出水面。在有關領導的批示下,湖南省、永州市和祁陽縣紀檢、財政部門開始了追繳“獎補資金”的行動,目前收回、收繳被虛報和冒領的資金近4000萬元。
煙花爆竹曾是祁陽縣的傳統產業,該縣煙花爆竹企業數量最多時有近兩百家。由于生產煙花爆竹需要大量的紙張,當地一些村民開始投資開辦造紙廠。
但有些造紙企業由于環保設施不健全,廢氣廢水直排給當地環境帶來了污染。同時,祁陽縣一些小冶煉廠、小水泥廠的存在也給當地環境保護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為了確保湘江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任務按時完成,祁陽縣開始關停了一批污染嚴重的企業。之后,祁陽縣又進行淘汰落后產能專項行動,關閉了一批小冶煉廠、造紙廠和小水泥廠。
而這項淘汰落后產能行動,也得到了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中央財政為此專門設立了獎勵資金,采取專項轉移支付方式,對經濟欠發達地區淘汰落后產能給予獎勵。
祁陽縣在關閉了一批小冶煉廠和造紙廠后,開始組織企業分批申報國家專項獎勵補貼資金。從2010年開始,湖南省財政廳根據祁陽縣的申報,分三批向祁陽縣下撥了共計8478萬元的淘汰落后產能獎勵資金。
但這三筆獎勵資金在向申報企業發放時產生了爭議,導致一些企業主頻繁上訪。有內部人士向有關部門舉報稱,祁陽縣在組織企業申報獎勵資金時,有造假申報資料套取國家獎勵資金的嫌疑。
2012年年底,審計署長沙特派辦專門派人趕赴祁陽縣對此進行審計,一樁特大虛報套取國家數千萬元補貼資金的案件開始浮出水面。
“通過審計署的審計發現,祁陽縣申報獎勵資金的企業,有70%左右都不符合申報要求。”祁陽縣一位知情官員透露。
20多名已領取了獎勵資金的企業主被祁陽縣公安局刑事拘留,并要求退還已領取的獎勵資金。還有數十名企業主聞訊后,紛紛外逃以躲避抓捕。
申報資料沒通過仍獲政府獎勵
雖然自己申報“獎補資金”的資料沒有被審批通過,湖南省祁陽縣某企業原負責人譚明(化名)還是收到了縣財政局匯來的20多萬元“獎補資金”。
但令譚明意想不到的是,政府送來的這筆“意外之財”卻給他帶來了牢獄之災。兩年后,譚明以涉嫌其他詐騙罪被祁陽縣公安局刑事拘留。
自從譚明被抓后,弟弟譚康(化名)開始四處奔走想辦法給他辦取保候審,辦案人員答復他,辦理取保候審的前提是必須先退繳所有已收到的“獎補資金”。
譚康說兩年前所有的申報資料準備完畢后,祁陽縣將譚明企業的獎勵申報資料向湖南省有關部門進行了網上申報。但因為條件還是不符合,譚明企業的申報資料并沒有被通過。
就在譚明認為這筆獎勵資金將要與自己擦肩而過時,一條“好消息”傳來了,祁陽縣有關部門給他匯來了20多萬元的“獎補資金”。
“哥哥企業的申報資料確實沒有通過,但政府主動給他送來了‘獎補資金。現在連退款的通知都沒發給他,就把人抓起來了,說他詐騙了政府。”譚康說,如果哥哥的企業不符合獎勵范圍,哥哥會把款全部退還,但政府動用刑事手段來追繳“獎補資金”的做法,譚康稱無法理解。
“哥哥企業的申報資料都是縣經信委收費后整理的,而且最后企業的申報資料并沒有通過。也就是說這筆獎勵資金并不是以哥哥企業名義申報下來的,而政府又主動給他送來了獎勵資金,這是詐騙政府嗎?”譚康不解。
企業上訪一次補貼一次
2010年,祁陽縣淘汰落后產能的第一筆6805萬元“獎勵資金”文件下發到了縣財政局。
“說實話,當時看到文件,我們傻眼了,沒想到上面來了這么多的錢。”縣財政局副局長伍進軍說,當初申報這筆“獎補資金”時,不知道上面會不會給,也不知道會給多少。“沒想到第一筆‘獎補資金竟然給了6000多萬元。”
面對著這筆巨額資金,祁陽縣財政局不敢擅自發放。縣財政局馬上將到款情況向縣領導作了匯報。縣領導交代,再對申報了“獎補資金”企業的產能進行核實后發放。
知情人士透露,在向企業發放“獎補資金”過程中,因為總感覺縣財政局截留了部分錢款,一些企業開始頻繁到湖南省財政廳等部門上訪。
“為了平息事端,一些企業主上訪一次,縣里面就給他們加一點‘獎補資金,但有的企業還不滿足,還是頻繁上訪。”這位知情人士說,政府之所以會給一些申報資料沒通過的企業下發幾萬元到數十萬元的“獎補資金”,主要也是防止這些企業主上訪。
“因為虛報的產能與實際產能相差太大,導致空閑出了大筆資金,縣里面當初也想用‘獎補資金來換穩定。”這位知情人士說。
企業主的頻繁上訪,加上祁陽縣財政局還有上千萬元的“獎補資金”一直沒有發放,躺在財政賬戶上“睡大覺”,這種現象引起了湖南省財政廳的警覺。財政廳在初查了情況后,扣回了1645萬元“獎補資金”。
同時,內部人士的舉報也引起了審計部門的注意。2012年年底,審計署長沙特派辦派人趕赴祁陽對這項資金申報情況,進行了長達近一年時間的審計,此案才得以暴露。
“如果當時縣里按照各自虛報的產能向企業發放補貼,也許就沒人上訪,現在什么事情都沒有。”當地一位官員嘆息。
國家補貼屢成“唐僧肉”
在這次追繳“獎補資金”行動中,除了20多名企業主被刑拘外,祁陽縣經信委和一些鄉(鎮)政府還有數名政府工作人員被調查或者被刑拘。此前,祁陽縣財政局經辦“獎補資金”的經建股股長鄭某因犯受賄罪已被判刑。對于這起特大虛報“獎補資金”案件,當地有關官員也進行了反思。
“當時從接到文件,到上報申報資料,前后加起來也就20多天,時間太緊張。”祁陽縣財政局副局長伍進軍認為,之所以會出現問題,主要是當時時間太倉促,對文件研究不透。
而近年來,諸如祁陽這類虛報套取國家補貼資金的案件,已是屢見不鮮。
2014年7月,廣西河池市紀委監察局通報,該市一批207.9萬元病害豬無害化處理財政補貼資金被當地一些干部“蠶食”,涉案人員52人,其中正科級干部2人,副科級干部5人,還有44名監管人員。此案的普遍性、涉案金額之大、窩案串案之多,讓人咋舌。
國家各類政策性補貼從2000年開始突破1000億元以后,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到2012年,中央財政下撥的各類政策性補貼達萬億元之巨。但隨著國家政策性補貼的增加,騙補的違法行為也在增加,幾乎涉及到每一項國家補貼。
審計署官方網站的資料顯示,2013年6月20日,審計署發布的5044個能源節約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審計結果顯示,348個項目單位擠占挪用、虛報冒領國家補助16.17億元,其中格蘭仕、格力、美的、TCL、長虹、樂華、長嶺冰箱、揚子空調8家企業騙取的國家節能補貼共計9061.84萬元。從騙補現象發生的層級看,上至中央部門,下至村支兩委和具體企業,都存在違規套取國家財政資金的現象。
有法律界人士認為,國家政策性補貼屢遭虛報冒領,除了政府有關部門在設立補貼制度留下騙補的制度漏洞,核查環節監督不力,把關不嚴外,一些地方政府狹隘的地方利己主義作祟,認為“國家的錢,不拿白不拿”。一些地方政府職能部門甚至政府領導明里暗里支持套取國家補助,有的地方還將拿回多少國家補貼資金作為政績。
目前,祁陽這起特大虛報套取國家補貼資金的案件還在進一步調查之中。
(水云間薦自《法治周末》201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