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貴州省黔東南州原副州長、凱里市原市長洪金洲案開庭審理,“廉政金”成為輿論爭論的焦點。16年來,洪金洲一邊陸續上交“廉政金”5500余萬,一邊繼續大肆收受賄賂,被調查時家中還藏有贓款2000多萬。“廉政金”究竟是防火墻還是擋箭牌,引起公眾質疑。
一個干部上交高達5500萬“廉政金”,本身就是很可笑的“廉潔”——如果干部真的清廉,根本無需“先收后交”。
“一次次被迫受賄”,累計到高達5500萬,真讓人懷疑其是否真的“一次次以言語和行動拒絕”行賄。行賄者皆為利來,數千萬元的行賄款涉及多少項目與審批?其中難道沒有國資流失,或是公共利益受損?在某種程度上,上交5500萬“廉政金”的洪金洲,就像身染“花柳病”卻說自己“守身如玉”般扯淡。這種巨額上交具有掩耳盜鈴的意味,不過是當事貪官試圖緩解自己的心虛、逃避監管罷了。
當然,這不是說“廉政金”的設立沒有意義,對于那些只收了購物卡、小額紅包并退回的干部,此舉或能起到防微杜漸、自我反省的效果。
(人民網201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