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數、除法、比是有著密切聯系的數學概念,很多情況下它們是相同數量關系的不同表示形式。隨著《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頒布,各種版本的教材先后修訂了前期的實驗教材,最新修訂的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教材把原來實驗教材“分數除法”和“比”合并成一個單元,毫無疑問,如此修訂更有利于學生體會知識間的聯系,構建模塊化的知識系統。
仔細比對兩個版本教材中關于“比的意義”的編排,大同小異。修訂版教材第一個例題主要教學兩個同類量的比。并分別表示出小軍和小偉走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在這兩個例題的基礎上,教材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討論兩個數相除的關系可以怎樣表示,并通過交流,概括出比的意義。
這樣的教學過程也無可厚非,但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僅憑兩個例子就試圖概括比的意義比較牽強。在不改變知識本質的前提下,如何讓例題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現實,利于學生自覺地抽象出數學知識與方法成為我再次執教“比的意義”一課的出發點與歸宿。
一、改換教材,讓素材貼近學生
“教材只是個例子”,這個例子應該盡量貼近學生的現實,但問題是現行的教材并不只是為某個地區、某個學校、某個班級學生量身定做的,為了兼顧使用范圍更為廣闊的地區的學生,它只能選取大眾化的例子。這樣的例子對生活背景、數學現實截然不同的學生而言,自然略顯蒼白。
為了消除學生對呈現內容的素材的陌生感,我們在設計教學時,理應在關注學生現實的基礎上,精當地改換成離學生生活、學習更近的例子。這在《比的意義》一課的教學中尤為突出。我在充分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中的兩個例題進行了改換,將教材中關于果汁與牛奶的例子改換為班級男、女生人數,從學生人數之間的關系說起,一點也不突兀,在師生輕松的對話中首先認識了同類量的比。
師:(出示芭蕾舞圖片)同學們,看過芭蕾舞嗎?芭蕾舞是一種高雅的舞臺藝術,舞蹈演員在跳芭蕾舞時都很特別。
生:踮著腳。
師:對,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里面也蘊含了一些數學知識,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現在讓我們把目光拉回我們的班級,課前老師調查了我們班的男女生人數。
出示:男生18人,女生13人。
師:你能用以前學過的知識描述我們班男女生人數之間的關系嗎?
生1:男生比女生多5人,女生比男生少5人。
生2:男生人數是女生的■,女生人數是男生的■。(板書兩個分數)
師:同學們反應特別迅速,這里“多5人、少5人”表示的是男女生人數之間的相差關系,而“■、■”則表示男女生人數之間的倍數關系。數學上,“男生人數是女生的■”我們還可以說成“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的比是18比13”。
課堂伊始,通過“芭蕾舞演員踮著腳跳舞”這一現象勾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燃學生探究的熱情,同時準確找尋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以“你能用以前學過的知識描述我們班男女生人數之間的關系嗎”這一問題引領學生展開全課的學習,并順承學生的思維,自然引出本節課的核心概念——比。這樣,學生始終圍繞身邊的事例學習,倍感親切,久而久之,數學那種慣有的高深感蕩然無存。
二、增刪教材,讓學習體驗豐富
由于教材受版面、篇幅等條件的限制,對于同一知識點不可能呈現更多的例子引領學生學習,一般都是一個例子承載一個知識點。但反觀學生的學習過程,僅憑一個例子就希望學生能深刻地掌握某一知識技能顯然不夠現實。為此,我們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根據學情,適度增加一些例子,以拓寬學生的思路,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比的意義》一課的教學,倘若在教材兩個例題的基礎上就嘗試歸納概括比的意義,看似也合情合理,但學生沒有太多的感受,此時,“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只是一串無意義的文字符號,作為一個核心概念,如此處理略顯單薄,概念本身的構建尚不牢固,更談不上向相關聯知識的衍生、拓展了。在反復的磨課中,我最終確定不急于引領學生去歸納比的意義,而在兩個例題后增加了一些例子。
其一,在本班男女生人數比后面增加一個六(2)班學生人數比,并與本班學生人數比進行比較。
師:課前老師也調查了六(2)班男女生人數之間的關系。
出示:六(2)班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的比是5:4。
師:讀讀這句話,你覺得六(2)班男生多還是女生多?
生:男生多。
師:感覺真不錯,確實是這樣的。那比比“18:13”和“5:4”這兩個比,你能不能就判斷我們班的男生一定比六(2)班男生多呢?
生:不能,這里的5和4不表示具體的人數,表示六(2)班總人數中,男生占5份,女生占4份。
其二,在“南京南站”的文字材料后趁熱打鐵,連續呈現用“總價÷數量=單價”和“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兩個數量關系解決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一次次地與“比”不期而遇。
師:前幾天老師在網上瀏覽到這樣一條信息:“京滬高鐵南京南站”是亞洲最大的樞紐站,從南京到北京約1000千米的路程,原來大約要10小時到達,現在大約4小時就可以到達。
師:從這條信息中,你能找到一些比嗎?
學生獨立思考,同桌交流。
生1:原來時間和現在時間的比是10:4。
生2:現在時間和原來時間的比是4:10。
師:眼力不錯,一下子就找到了兩個不同的比,不過老師從這條信息中還能找到新的比。一起來看—— (出示:1000:10)
師:讀讀這個比,你知道這是誰與誰的比嗎?
生:1000:10是路程與時間的比。
(出示:路程:時間)
師:說得不錯,我們知道路程與時間有這樣的相除關系(出示:路程÷時間=速度),通常我們把路程除以時間又說成路程與時間的比。受老師的啟發,現在你還能從這條信息中找到新的比嗎?
生:1000:4。
師:這是誰與誰的比呢?
生:路程與現在時間的比。
師:其實,除了在“路程÷時間=速度”這一數量關系中我們能找到比,在我們學過的其他數量關系中,同樣能找到比。比如——
出示:
師:解決這樣的問題,你能想到什么數量關系式?
生:總價÷數量=單價。
師:從中你能找到比嗎?
生:足球總價與數量的比是240:3。(出示:總價:數量=240:3)
接著出示:
師:從這幅圖中你又想到什么數量關系式呢?
生: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師:那么你又能想到什么比呢?
生:長方形面積和長的比是60:10。(出示:面積:長=60:10)
師:(屏幕集中出示所有例子)剛才我們認識了這么多比的例子。現在你覺得兩個數的比就表示兩個數之間怎樣的關系?
生:表示兩個數相除的關系。
師:確實,兩個數相除又可以叫作兩個數的比。(板書)。
這里改編例題,從班級男女生人數到一則網絡信息,在鞏固同類量比的同時,巧妙地引出不同類量的比,課堂教學一氣呵成,層層深入,逐步完善學生對比的認識,真正感悟到比的意義,使學生對比的理解既豐富又透徹。
至此,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有關比的認識,比的意義在學生的腦海中已呼之欲出,當屏幕再次呈現學生經歷的所有比,并追問“你覺得兩個數的比就表示兩個數之間怎樣的關系?”時,學生感受非常深刻,不難想象,在如此豐富的經歷中建構起來的“比的意義”一定會更加堅固。
當然,也并非所有的課都需一味地增加素材,有些課中,我們可以將部分重復的練習刪除,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三、重組教材,讓知識自然生長
教材只是根據教學大綱提出的一般的教學內容,教師在備課時,應從學生角度,用學生的思維和已有經驗去思考:怎樣才能更貼切地反映知識的發生和形成過程,使學生“再創造”知識的過程真實自然。其實,就教材而言,其內容呈現的順序,在許多時候若能進行適當的調整,可能更適合學生頭腦中知識的鏈接、衍生。
上述教學中,在揭示比的意義后,組織學生對比、分數和除法進行了對比,學生在交流討論中統一了認識:a:b=a÷b=■(b≠0),但我總覺得就此打住有點意猶未盡,反復斟酌后,我大膽重組了教材,將下節課有關“比的基本性質”的內容有機融合到練習中。課上,當我出示“在作業本上畫△和○,使△個數與○個數的比為2:1”時,學生并未能感知到什么,只是嘗試著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2:1,一共出現了三種方法。隨后,我以“△△○”為例,又出示了一組,學生自然會看出4:2,接著我再出示一組,學生異口同聲地報出:“6:3。”與此同時,已經有學生搶著說:“后面是8:4。”也有學生開始嘰嘰喳喳:“就是2:1。”我不置可否,而是繼續出示“△△○△△○△△○……△△○”,這一回打破了大部分學生固有的思維,也再次推動了所有學生的思維,不一會兒,“2:1”的聲音響徹教室。這一環節,學生主動感知了“比的基本性質”,雖說這不是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但這一練習引領學生主動地再創造著“比的基本性質”,有了這樣的經歷,下節課學生系統探究“比的基本性質”時定會更為順暢,輕松實現了知識的自然生長。在學生理性認識比的基礎上,通過動手創造比,進一步認識比的內涵,深化學生對比的理解。在特殊的情境中,學生感知著“比的基本性質”,在進一步溝通比、分數和除法的關系的同時大大豐富了學生對比的認識,學生的思維也在這樣的過程中得以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調整是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發展智能,絕不能為重組而重組,打破原教材的整體性。只要我們不違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內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講授教材上的知識時所用的方法應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豐盈教材內容,讓學生的學習更自然地發生。
(劉正松,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210019)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