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謊是孩子在特殊情況下的心理反應。從教十余載,總有一些孩子撒的謊,讓我難以釋懷,也讓我從中不斷汲取成長養料。
小莫和小東撒謊,完全出于他們對批評的恐懼。
小莫和小東遲到了,和他倆一起遲到的還有小飛。我問小飛為什么。他的沉默告訴我,他的遲到沒有任何理由。為防微杜漸,我批評了他。隨即我問小莫。他猶豫了一會兒,“老師,我遲到了,是因為我發現校園有好些紙屑,我跑遍了整個校園,就是為了撿拾它們,可是卻遲到了……”我欣慰地點點頭,將頭轉向小東。“老師——”小東的臉漲得通紅,“我,我看小莫撿拾垃圾,所以也,也……”他用期待的眼神看著小莫。小莫一愣,這才輕輕點頭。我拍拍小東和小莫的肩,微笑著請他倆回去。
“老師,他倆在說謊,我們同時進校園,我怎么沒見他倆撿拾垃圾呢?”突然小飛大聲喊道。這下愣住的是我,我疑惑地望著小莫和小東。他們的臉唰地紅了,片刻沉默,他倆慢慢起身回到小飛身邊。我問,小飛說的是真的嗎?他們不語,看著他倆耷拉的小腦袋,我已經全明白了。
可是,他倆為何要撒謊呢?他們都遲到了,但至少小飛是誠實的,可小莫和小東呢?我叮囑了小飛幾句后便讓他回去。將小莫和小東帶到辦公室,我開始質問他們為何要錯上加錯。辦公室里一片沉默。“老師,你批評小飛,我,我怕……”小莫的聲音在喉嚨里打轉。我望著小莫不知該說什么好。在小莫看來,小飛是誠實的,可是他的誠實只能換來老師的嚴厲批評,若不想像小飛這樣受批評,那唯有撒謊。于是小莫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撒謊。那小東呢?小飛和小莫的經歷他看在眼里:誠實的受批評,撒謊的受表揚。作為一個從來都不曾撒過謊的孩子,小東又能如何選擇呢?看來,他倆選擇撒謊,原因一樣:對于批評的懼怕。
現在想起來,他們的確遲到了,但作為偶爾的一次遲到本來是可以原諒的。如果當時我沒有批評小飛,而只是叮囑他幾句,那小莫和小東恐怕也不會撒謊,在老師眼里,在同學們心中,他們依然是好孩子。可是,我選擇了嚴厲地批評,這樣的批評讓他倆感覺到了恐懼,這也就注定了他倆必將選擇一種逃避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顯然,這件事有我的教育之誤:對于孩子所言,我沒能弄清事情的真相,導致小莫和小東撒謊,并使謊言暢通無阻。如果沒有小飛的提醒,如果我現在還是蒙在鼓里,不能予以及時糾正,那他們今后勢必會變本加厲。現在我該怎么辦呢?如果繼續批評他們,他們會不會認為是小飛導致他倆受批評:若不是小飛,他倆還一直被大家公認為“環保小模范”呢?看著他倆怯怯的眼神,我給他倆講道理,我將最樸實的“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話說給他倆聽。我說,是小飛讓我們察覺到自己的不足,我們會變得誠實,到那時我們還得感謝小飛呢!他倆心悅誠服地點點頭。
有人說,信任孩子,孩子才會信任你。可是如果孩子撒了謊呢?如果我們還是一如既往地信任他而忽略了事實與真相,其結果可想而知。這件事也讓我明白:在孩子犯錯時,我們應盡可能地避免責罰,若我們對他們的錯誤予以接納,并主動幫助他們尋求解決辦法,孩子不僅學到了正確面對問題的態度,更不會在下次犯錯誤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千方百計想辦法來逃避別人的批評和責罰。
小麥撒謊則完全是為尋求他人的關注。
起初,我并沒有將小麥的做法當成是撒謊。那時的他會反復做同一件事情:上課時,當別人都準備好一切時,他的課桌上卻空空如也。每次問他,他都告訴我課本不見了,可能遺忘在家了!第一次我責備他,說他太馬虎,提醒他以后注意。小麥爽快地答應著,并一個勁兒地點著頭。第二次我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請他在書包里找找。一會兒,小麥高舉一本書,興奮地告訴我,他找到了!我提醒他做事要細心,小麥格格地笑。第三次我依然請他再找找,可他在書包里翻了好一陣子,然后告訴我還是沒找到。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我決定親自找一找。沒想到一打開書包竟被我找到了。我疑惑:就在書包口,怎么就找不到?小麥嘿嘿地笑,說自己有點兒小馬虎。這時,同桌小東沖我喊起來:哪里是馬虎,他分明是故意的……話未說完,小麥竟紅了眼:誰讓你多嘴?看著小獅子一樣憤怒的小麥,我只好作罷。
下課了,我問小東。“他故意把課本塞進書包,然后課堂上對您撒謊說課本不見了,他每次都這樣,那純屬是在同學們面前出風頭,是嘩眾取寵。”小東悄悄對我說。
送走小東,我的心情平靜不下來。小麥一而再,再而三地對我撒謊說課本不見了,難道就是為了尋求他人的關注?小麥是個活潑的中等生,他成績平平,課堂上也總是沉默。他給我的印象除了課間在教室里大聲喧嘩,就是課堂上不見了課本,除此之外,沒有人會提及他的名字,更不會有人注意他。因為我們對他的忽略,沒有給他表現的機會和鼓勵,所以他就想得到別人的關注。可是想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別人對自己的關注又談何容易?于是他便通過這種特別的方式來吸引別人的眼球。面對小麥的撒謊,我該怎么做呢?我能因為他曾經撒的謊而批評他嗎?我不能!而且我也不能舊事重提責備他不該嘩眾取寵總是想著受他人關注。那該如何進行教育轉化呢?當然是關注他,給他表現的機會,肯定他的每一點進步,發掘他的“閃光點”,并真正地去欣賞和鼓勵。
如何讓小麥得到他想要的“別人對他的關注”呢?那就是通過我的努力為他創造機會,而再也不是他通過撒謊的方式來實現。我開始和小麥交朋友試圖接近他,課堂上我為他設計問題并有意識地請他來作答……當然,改掉一種壞習慣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上課時,同學們正在埋頭完成作業。突然小麥興奮地嚷起來:我做好了!可是當我去看的時候,他并沒有真的完成。這時我知道他又一次撒了謊,他想再次得到別人的關注。我說:你的速度好快呀,但你好像忘了還有一道題呢!小麥不好意思地笑笑:我忘了,呵呵!我滿足了他希望獲得肯定的心理需求,同時又引導他如何做得更好。小麥這才埋頭默默地繼續做起來。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孩子,他們喜歡把事實夸大,表現出來也是在撒謊。這件事讓我明白,這是孩子在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尋求別人的關注,以獲得心靈上的滿足。他們的做法恰如一面明鏡映照出我們的教育之誤:唯有滿足孩子的內心需求,才能使此狀況得到根本改善。
(黃宗躍,陜西省西鄉縣城北小學,723500)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