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很多年前,我第一次拿到自己的身份證時,很為它的設計者的創意一震!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連著一張平鋪著的大網,我的照片、姓名、籍貫、性別、出生年月等全部被一網打盡。我立即產生一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并馬上想起了一個成語,叫“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不知設計者的初衷里有沒有這層意思。
網的最初意思是:用麻繩或絲等結成的捕魚或捉鳥獸的工具。它跟“捕”或“捉”等有關系,都帶點控制的意味。網有很多種,除了上面提到的“天網”——天道的網之外,還有地網(所謂天羅地網)、塵網(佛教和道教或清高之人所指的現實世界)、法網、人情網、關系網,發展到現在則有互聯網。
我不知道別人的感覺怎么樣,我自己是除了蜘蛛網(蜘蛛網因為是蜘蛛自覺自愿主動完成為自己服務的,所以蜘蛛是蜘蛛網的真正主人,而且它的網始終是打開的),要眼中看到或心中想到帶網狀的東西,心里就有一種被包裹、被捆綁、不舒展、特壓迫的感覺。不知什么原因,我常常夢到自己被某個東西網住了喘不過氣來,然后“魚死網破”地奮力掙扎,醒來時往往一身汗。即便是大白天,看到有些美女或美女的照片,看到她的臉或者整個身子被一種網狀的東西遮蔽或包裹著,我就有用剪刀幫那美女沖破羅網的沖動。我還特別不喜歡蛇,除了它軟乎、冷颼外,原因就在于它的身體好象包裹在網中。至于人情網、關系網,如果不是心態好,那么早被它們窒息而死了。總之,我不喜歡一切的網,覺得它不通透、不自由、不舒展。這其中包括互聯網。
互聯網的誕生在許多方面為人類帶來了方便。現代人及其生活的很多領域,都已經離不開它。我們已經難以設想,如果全球的互聯網全部癱瘓一個星期,我們的工作、生活將是什么樣子。由此導致的麻煩、恐慌和于人的不適,我相信一定比大地震之類的自然災害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現在從普通百姓到國家領導人,都在上網、用網、關注網、離不開網。也因之,現在無論什么單位、組織都有網或者都在建網。
網上的信息是海量的甚至是無量的,幾乎是你想要知道什么,上面就有什么。不信你就在隨便哪個門戶網站輸幾個關鍵字吧,一點“搜索”,引擎一啟動,相關的網頁、信息就全都出來了。你就一頁一頁、一條一條翻吧、找吧、看吧。翻過幾頁、看過幾條,這時候你就會明白,信息確實多,但是你所需要的、有用的、準確的信息并不多,很多信息是陳舊的,很多信息是重復的,還有很多信息是錯誤的甚至是有害的。這時候,你也許就會和我一樣,出現被網住的那種壓迫感,覺得虛擲浪費了不少時間,不值得,還不如翻翻書、查查字典來得干凈、利索。互聯網是個新生事物。任何新生事物的生長都有一個過程。以什么態度對待新生事物,我上中學的時候就從政治教材和政治老師那樣學到,要寬容,要允許它存在、發展、完善。我期待著互聯網的一些基本規范早點建立起來。然后按照這個規范,“各人自掃門前雪”,把自己那個網里網外的事情做好,起碼上面不要有太多的病句、錯別字。
在互聯網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只是在非上不可的時候找一點資料的線索,了解一些大概信息,玩玩上面的圍棋游戲、聽聽歌、看看電影而已。我不會有網上沖浪,也不會起網癮,因為我網暈,一看到互聯網上那么多垃圾信息就暈。
記得那一年我去拜訪作家高曉聲先生。他家里簡簡單單,甚至沒有我想象中的有很多的書報,不像一個文化的居所。交談中他說,他每天只看一份晚報,借以了解外面的世界,其他報紙一概不看。否則,每天看報紙就看不完,哪有時間、精力思考和寫作。
互聯網時代,知識爆炸時代,信息無量時代,我們要能集中起注意力,要能保持一份輕松,要能守住一份清靜,我們就要學會舍棄。
(金邊,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210013)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