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商已經走過十年,還一味追求數字增長,不僅僅滋生陋習,還有整體產業鏈的無序。2015年“雙11”狂歡節,不僅有天貓、京東、蘇寧們不斷刷新的數字紀錄,還有逼迫商家“二選一”站隊、刷單等丑聞纏身。
電商曾經憑借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和完善的到門服務讓傳統零售業望其項背,但今年集中曝出的潛規則又好像回到十幾年前的傳統零售圈。對于很多電商企業而言,津津樂道于規模增長、速度提升。但在我國經濟增速整體放緩的形式下,電商仍持續保持一倍左右的增速,永遠做中國經濟的“一抹亮色”,這后勁能保持多久?靠品牌商刷單積累出來的破紀錄數字,放大了眼球,但下一年如何圓謊?
分析認為,互聯網的無界性增強了電商的渠道話語權。商家想要擺脫渠道壓榨還要做好全渠道發展,從自己規模上做到讓電商“又愛又恨”。在互聯網成為普遍工具后,電商應該回歸零售本質,從創新運營、產品差異化等領域提升競技,尋求新的增長動力。
從本質上來講,電商并沒有創造新的模式,而是利用技術手段提高商業效率。虛假營銷營造出來的假象能讓消費者一時沖動消費,但獲得消費者芳心的還是到手的商品和服務。“雙11”想要取得更高、更長遠的發展,還需解決這些問題。一時的虛假造勢,難以成為基業常青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