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走偏鋒的京東崛起
面對阿里巴巴和淘寶的強勢,京東能夠崛起多少有些偶然成分。無論是騰訊還是百度,雖然都垂涎電商業務已久,但都沒有成功地從馬云碗里成功奪食。從刻錄光盤到今天的綜合性電商平臺,劉強東和他的京東用十年時間讓人們見證了什么叫做“屌絲逆襲”—300億美元市值的京東已經超過了網易和搜狐等傳統互聯網大哥,也足以讓馬云后悔沒有將其扼殺在襁褓之中。不同于當當與聚美優品等電商網站,多年的積累和發展讓京東成為了電商平臺和媒體平臺的整合體,其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模式。
電商平臺可以說是京東崛起的根本,從IT配件銷售到3C家電、生鮮乃至金融,京東用十年的時間成長為一個綜合性的電子商務平臺,但物流、結算體系和硬件時代積累的大批忠實用戶,讓京東得以覆蓋天貓用戶群以外的受眾。自營+物流可以說是京東電商平臺的最大優勢,更讓京東成為B2C模式的代表。
以淘寶為代表的C2C電商模式培養了中國電商購物人群,而隨著消費者的成熟,中國電商模式也逐漸從C2C向B2C甚至B2B遷移,京東的崛起也是時代變遷的必然。阿里巴巴雖然很早便意識到天貓的重要性,無奈整個格局太大,沒辦法向京東一樣集中全力。高速增長的龐大市場讓京東和劉強東獲得成功,逐漸成長起來的京東也水到渠成地進行了平臺化發展,除實體商品品類不斷豐富,大有同天貓一爭高下的態勢外,旅游與金融等領域的拓展,讓其漸漸成為巨頭般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BAT三家并非鐵板一塊,騰訊和百度幾番都想進入電商領域,京東的崛起無疑給了兩家這樣的機會。騰訊和京東的戰略聯盟,讓騰訊得以進入電商領域的同時,京東也依靠騰訊《微信》在移動互聯時代搶占先機,這對于正積極尋求移動化的阿里巴巴和天貓而言無疑是個利空消息。
而媒體化則讓京東走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平臺化提升了京東的消費人群覆蓋,最為關鍵的是隨著口碑的建立和用戶人群的積累,京東逐漸由單純的電商平臺轉型為媒體平臺。頻繁在各領域產品發布會上露相的京東高層,加上眾多線上首發活動的舉辦,京東儼然成為了具有媒體性質的平臺。而且線下渠道將京東作為比價對象,從側面提升了京東的媒體性。電商和媒體平臺兩個領域兩條腿走路的戰略,讓京東給人無限想象,也成為了BAT三巨頭的有力挑戰者。
不是一個人在戰斗的小米
從2010年4月成立至今,小米用五年的時間獲得了450億美元的估值。僅以估值來看,小米在未來絕對有挑戰BAT的實力,它以火箭般的成長速度讓整個市場都為之感到驚訝。拋開企業背后的資本運作,互聯網思維的產品運作以及可圈可點的粉絲經營,讓小米成為了新興互聯網勢力的代表之一。
數千萬的微博粉絲數量、65.3%的官方論壇活躍用戶率……,小米依靠扁平化營銷和粉絲經濟,在競爭激烈的智能手機領域快速崛起。這其中,數量巨大且活躍度較高的年輕用戶,成為了小米商業模式成功的基石。伴隨著社交化媒體崛起的小米粉絲群體,龐大用戶基數的變現成為小米的核心競爭力。除了粉絲對未來品牌產品可能的推動和支持外,本身小米產品的用戶在移動互聯時代也是最好的宣傳載體和流量,這種無形的財富成為小米企業估值的有力支撐。
龐大用戶基數的變現,還不足以讓小米在短時間完成數百倍的估值飛躍,其對于互聯網領域的影響力更多源自未來智能家居的預期。從智能手機及配件到智能家居產品,小米正不斷完善其在硬件領域的布局。面對將在2020年達到3 500億美元的中國智能家居市場,寬松的外部環境給了小米足夠的成長空間。
從MIUI起家到賣硬件,再到硬件生態鏈的打造,小米早已不再是傳統智能手機廠商。在八面玲瓏的雷軍手里,小米絕對有希望成為現象級的品牌,甚至在未來智能家居領域中成為壓倒BAT的存在。
坐擁O2O金礦的服務類企業
圍繞吃喝玩樂展開的生活服務型O2O領域,絕對有希望誕生下一個千億元級企業。作為其中元老級代表,大眾點評一直以來給人不溫不火的感覺,身處一個以“快”為特征的互聯網領域,大眾點評卻并沒有像京東與小米等企業一樣給人勢如破竹的成長態勢。十年磨一劍,超過十年的經歷讓大眾點評看淡了互聯網企業的沉浮,當同一時代或者說曾經的對手愛幫網、口碑網與丁丁網等漸漸遠離人們的視線范圍時,大眾點評卻在一條看似越走越窄的道路上活了下來,并且通過點評數據和商家資源構筑了行業壁壘,成為無可爭議的行業龍頭。
在產品、用戶與數據上完成積累的大眾點評,近年的拓展速度明顯加快,對團購的運用讓其極具攻擊性。而依靠團購起家,同樣處于生活服務型O2O領域的美團則更讓人感到它的狼性。橫向擴張和超過60%的市場份額讓美團成為中國團購領域的大佬,但用戶粘性的缺失和低門檻的價格競爭,讓美團始終給人大而不強的感覺—這也是其他團購網站紛紛被收購或者投靠BAT的原因,倒是美團與大眾點評這兩個企業似乎真的有合作的必要。
猛回頭的傳統行業
在BAT大肆擴張的年月里,傳統行業一直都給人被顛覆、被變革的印象,但傳統行業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積淀真的就那么一無是處嗎?想要真正顛覆某個行業,首先要真正熟悉、了解其整個產業鏈甚至生態圈,但這絕對是大多數互聯網企業的致命傷,一味求“快”的互聯網企業,又有多少精力乃至意愿去了解傳統行業?猛回頭的傳統行業,往往有機會成為互聯網巨頭們真正的挑戰者。
掌握核心資源的商業地產
被譽為最具顛覆性和最具未來的O2O模式,近年來一直都是互聯網領域的焦點,但絕大多數所謂的O2O平臺都停留在資源整合和線上線下流量互導上,并沒有真正掌握核心資源以及實現流量提升。正是這些O2O平臺的不斷燒錢試錯,讓萬達這樣的商業地產看到了自己崛起的機會。萬達、百度與騰訊三家共同出資成立的萬達電商,成為了傳統行業挑戰BAT的經典,專注電商的阿里巴巴則成為三家聯手的最大目標。
線下實體店鋪對于線上平臺的看重,主要是期望其能將線上流量轉換為線下流量,從而提升實體店鋪覆蓋人群。但諸如超市、KTV與藥店等線下實體店鋪很多時候本身客戶源于其店鋪方圓數百米的覆蓋,線上平臺很難真的為其開拓新客戶群,同客戶一起賺取線上平臺補貼成為不少O2O實體店鋪的共識。萬達電商的出現,能夠最大限度利用線下資源完成對線上平臺的支持,而線上平臺也能夠實現對資源的有效整合與調配,讓曾經一個個獨立的商業綜合體形成相對開放的產業鏈。在提升用戶線下體驗的同時,通過線上平臺盤活線下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老謀深算的萬達早已收購了國內老牌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快錢。未來萬達將結合快錢的支付數據,延伸出更多的互聯網金融產品,通過發行REITs(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甚至股權眾籌的方式,萬達能夠以小量資金撬動更多的商業地產項目,省去中間環節的互聯網平臺后,利益將得到更大提升。
“互聯網+”帶動傳統行業反擊
萬達電商的崛起讓我們看到了傳統行業對以BAT為首的互聯網企業的反擊,而“互聯網+”概念的出現,更是帶動傳統行業整體不斷向互聯網巨頭們發動沖擊。
不是所有的傳統行業企業都能成為萬達這樣的重量級玩家,但傳統行業本身的優勢除了規模外,更多在于成熟資源和生產鏈體系的積累,這使得傳統行業在垂直細分領域具有明顯優勢。重度參與是傳統企業反擊互聯網企業的有力武器,在BAT最關注的餐飲、旅游、教育與租車等行業中,傳統企業往往擁有穩定的客流與現金流,在“互聯網+”模式的運作下,往往能為現有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并吸引更多線上客戶的關注,從而實現快速成長。
轉型中的家電巨頭
格力電器董明珠和小米雷軍的10億元豪賭在互聯網上引發了不小的爭論,無論是老牌三座BAT三座大山,還是新興的科技企業,以家電為基礎的智能家居領域對它們而言都是誘人的金礦。與其看著市場被他人侵蝕,擁有雄厚資金和品牌積淀優勢的家電巨頭轉型已是必然。在格力電器切入智能手機領域引發市場熱議的同時,海信、海爾和長虹等傳統家電廠商都在積極布局智能家居領域。相比其他企業對BAT巨頭的挑戰,家電廠商往往更容易從產品端切入,憑借龐大的營銷及售后體系構筑行業壁壘,從防御的角度抵抗BAT的橫向擴張,再以此為基礎,構筑生態圈優勢。
它們卻錯過了
不是每個企業都能抓住機會實現對BAT的挑戰或成為下一個BAT,三座大山的壓力下,同樣有不少企業倒在了黎明前的一刻。
奇虎360:依靠“免費”二字殺入市場的奇虎360在互聯網時代成為不少網民喜愛的“小鮮肉”,但相對BAT顯得稚嫩許多的奇虎360雖然在戰術上給市場帶來了非常多的驚喜,但最終戰略上的失誤卻讓其被BAT狠狠地甩在了身后。當百度逐步完成了對移動互聯領域的布局時,奇虎360還在PC桌面領域同BAT糾纏不清,當周鴻偉意識到奇虎360在移動互聯時代的落后時,已經有太多太多的企業崛起了。殺毒、瀏覽器、搜索、智能硬件與智能手機……,奇虎360的夢想有很多很多,但它睡得太沉,已經錯過了最好的舞臺。
新浪微博:商業化讓新浪微博一度市值超過母公司新浪,但作為在移動互聯和互聯網切換時代的產物,新浪微博在過快的崛起后明顯出現了迷失。當整個微博環境被商業化籠罩時,各種大V將數據作為流量變現資本時,過度的商業化透支了新浪微博的未來,隨著有價值信息的減少和騰訊《微信》的出現,新浪微博最終錯過同BAT爭鋒的機會。
移動導航:對于具有濃郁互聯網特質的導航應用而言,將地圖導航應用到極致并沒有錯。可在完成了原始市場和用戶積累后,沒有進一步在應用功能上展開橫向拓展,進而完成行業壁壘的構筑便成為了電子導航應用的致命傷。LBS應用讓BAT對于電子地圖領域逐漸熟悉,攜平臺優勢進入電子導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阿里巴巴手握易圖通與高德地圖,騰訊巨額投資四維圖新,導航三巨頭唯有凱立德還在努力地自我奮斗,不過隨著車聯網的興起和移動互聯時代的降臨,單打獨斗的凱立德恐怕難以承受市場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