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小亮
披著“降費”皮囊的運營商
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宣布年內要“消滅”4Mbps的計劃,同時表示將大力推廣光纖寬帶。而在無線寬帶上,中國移動則表示要在今年新增20萬個4G基站,以提升4G網絡速率,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更是激進地表示要將手機上網速度從現在的100Mbps提升到200Mbps甚至260Mbps以上。聽起來感覺都快得飛起來了,但問題是網速上去了,資費降了嗎?
當然,在運營商的思維里,提速便意味著降費。因為網速提高了但資費沒漲,等于費用降低了。比如按照中國電信的說法,“2015年底有線寬帶平均接入速度將由目前的11Mbps提升至20Mbps,單位寬帶價格下降35%左右”。意思就是說—我還是那個收費標準,但我給你免費提速了,所以單位寬帶價格跟過去相比是下降了。
此外,其他一些引發網友吐槽的舉措也同樣讓人哭笑不得。比如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推出的“閑時流量贈送”(每晚23點到第二天早上7點),這個時間一般人不是已經睡覺了就是在Wi-Fi環境下使用手機,此舉是否比雞肋還雞肋呢?大概運營商的邏輯是,有總是比沒有好。很顯然這完全沒有站在用戶的角度考慮問題。
要降費,難在哪?
十年前,運營商僅靠彩鈴和彩信等SP增值業務就能夠賺得盆滿缽滿,來自語音通話和短信業務的收入就更不在話下。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等終端設備的普及,除語音通話業務之外,其他業務均已今非昔比。2013年1月,國內運營商的短信業務還在高速增長,到2014年11月,短信業務總量占比降至47.9%,而2014年三大運營商的財報顯示,聯通和電信利潤增幅均有所下降,中國移動甚至出現利潤下滑。
《微信》取代了短信,網絡通話軟件也大有取代語音通話之勢。記得《微信電話本》推出之時,多少人都為運營商捏了把汗,盡管最終《微信電話本》成了一個噱頭,但無疑也給運營商敲響了警鐘—更多的移動互聯網應用正在進一步侵蝕運營商的利益和服務。
唯一值得運營商慶幸的是,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需求下,三大運營商的移動數據流量收入增長均超過了50%。據中國移動最新一季度的財報顯示,中國移動的移動數據流量為4 903億MB,相比去年同期實現了158%的大幅增長。移動數據流量業務已經成為運營商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并具有良好的可持續發展前景。
在移動互聯網沖擊導致的利潤下滑同時,移動數據流量出現巨大的增幅,運營商就肯定會死死抓住這根“救命草”。并且三大運營商已經投入了大量財力進行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以大力推廣4G。正因如此,三大運營商降費,何其難。
最后,作為一個普通用戶,筆者并不埋怨網速差,只是網速差和網費貴的不平衡感,讓人有些不情愿。現在運營商降費的“故事”還在發生著,穿著棉襖洗澡固然奇怪,但也不會一下就一絲不掛。接下來,我們所能做的,是期待運營商將措施落到實處,真正地做到言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