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慧 朱毅
摘要就目前城市的發展前景展望,以城市的歷史老街文化作為一個新的出發點,對城市未來的發展嘗試提出可行性的方法與途徑,與此同時,使老街文化作為一種民俗傳統傳承下來。以哈爾濱老道外歷史街區為例,希望能以小見大,為城市的和諧化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老街文化;發展研究;城市發展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16-169-02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Old Street Culture—Taking Daowai Historical Street in Harbin as Example
SONG Jiahui, ZHU Yi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urrent city, taking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street culture as a new starting point, the feasible ways and means in view of the city's future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 at the same time, taking the old street culture as a kind of folk tradition. With Daowais historical street as an example, hope to be able to view and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harmoniz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Old street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Urban development
1 老街文化發展的現狀
老街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反映了地域特質、相關禮俗、民間信仰、藝術表演、物質文化、古跡保存等現象,它們反過來也可以影響生活空間形式,具有社會文化意涵,呈現文化生活圈,以街區的表現形式再現。
1.1老街文化街區的概念
從字面意思上來看,“老街”具有歷史的痕跡,是城市歷史文化積淀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歷史還原生活最初的狀態,老街也就是城市的根。“文化” 一詞指的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以及精神財富的總和[1],是人類生存的產物,同時又與人的意識系統和目的是分不開的。“街區”是20世紀中期國際上發起的一種全新的社區規劃理念,涵蓋了商業、休閑,甚至是居住。
由此可以看出,老街文化街區具有時間和空間這兩種特質。在時間上,從老街的產生到街區的具象化過程中,建筑作為一種行為,造成了一種結果,即文化;空間上,建筑作為一種物質存在,則具象成點,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則是地域脈絡,起到串聯的作用。所以老街文化街區具有時空意義和獨特的空間形式。
1.2國內外老街文化街區的發展現狀
對于老街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研究,西方國家要早于我國很多年。“二戰”期間,由于戰爭對房屋、建筑等物資的破壞性極大,導致人對城市的記憶被突然割斷,致使人們缺乏歸屬感,因此戰后歐洲各國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以加強老街文化街區的理論建設與實踐積累。法律法規體系日趨健全,同時民眾在耳濡目染的社會生活中形成了廣泛的公眾參與意識,對老街區的保護與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使老街文化街區的發展走向了較為成熟的階段。
相比之下,我國對于老街文化街區的保護就相對滯后,正式提出老街文化街區保護的相關立法已經到了1986年[2]。對于老街文化街區的保護,剛開始是以個人形式發起的以保護單個建筑為主的行動,之后才延伸到對老街文化圈的研究和保護。一方面,由于建國初期,我國缺乏厚實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國民生活水平有限,在沒有解決生存問題的時候,很難對自己所處的老街文化街區實施保護,從而沒有形成完整的老街文化保護體系,導致部分老街特色的遺失或破壞。
1.3哈爾濱道外老街文化街區的概況
哈爾濱道外區是歷史比較悠久的老城區,地處哈爾濱市的中東部,該區有道臺府、中華巴洛克一條街等歷史遺跡和眾多老字號店鋪。據史料記載,道外區的前身是于1746年前后在現南頭道街一帶形成的傅家甸村落[3]。1898年,沙俄與清朝政府簽訂《中俄密約》之后,在我國境內修建鐵路(當時“鐵路”被稱為“鐵道”),但傅家甸并沒有被劃入鐵路附屬地范圍,以修筑的濱洲鐵路線劃分了道里與道外[4],所以人們習慣把濱州鐵路線以西的鐵路附屬地的一部分稱作“道里”,將鐵路線以東的傅家甸等處稱作“道外”。
哈爾濱開埠之初只有南崗、道里、道外3個城區,而前兩個區基本上被外國人占領,中國老百姓主要居住在道外。20世紀初,一批民族工商業精英在南二道街開商鋪、辦實業,在道外置地蓋房。蓋樓時工匠紛紛效仿道里、南崗的“洋房”模式,結合中國的建筑手法,清水磚墻,白灰勾縫,磚木結構,雕花圍檐,建造成典型的中式“小洋樓”——歐式立面、中式院落,從而形成了“中華巴洛克”建筑群落。這些“小洋樓”商居兩用、前店后廠,成為哈爾濱的建筑經典——道外建筑群。
綜上所述,哈爾濱道外老街文化街區不是憑空產生的,其淵源可以追溯到兩三百年以前的農耕時代。數百年來,經過人們智慧與肢體的打磨,最終形成了成熟而特色鮮明的老街文化街區。
2研究老街文化再發展的必要性
2.1 滿足城市發展獨特性的需求
雖然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城市不斷發展壯大,但由于“二戰”后快速重建的需求以及現代主義風格的流行,導致了現代城市中的建筑趨于簡單化且具有雷同性,純粹地考慮形式,追求功能,形成了一種單純到極點,冷漠到理性的建筑形式。不同的城市并不具備各自的特色,同一性降低了城市發展的可能性,使城市發展的活力降低。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營造出每個城市獨特的氣息,有具有皇城風韻的北京四合院、恬淡清秀的徽州民居、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等,塑造出了城市的獨特個性,保持了城市原有的生命力,有利于未來城市競爭能力的提高。
2.2滿足人性化的需求
老街文化街區不僅是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需要,還是人們莫大的精神家園。在老街文化街區中,融進了獨特的審美意識、思想情趣、社會習俗、宗法觀念等,表現出身處其間的人們的文化涵養和審美情趣,與整個城市相得益彰,構成一幅有人文氣息的生存圖景,給人帶來優美、安詳與安靜。
人們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對于千篇一律的大樓并不再像以前一樣只是一味追隨其功能性,反而對于有特色的老街更具有偏愛性。老街是城市發展的最初形態,而本我是人們內心的最初形態,它們兩者具有異質同構的特點,老街本質上對人就具有親和力,使得老街文化能夠符合人們對于精神享受的心理追求。
3老街文化街區發展與城市發展共生的意義
3.1 理論意義
隨著城市的開發力度加大,城市與老街文化之間的矛盾也凸現出來。因此探索老街文化與城市發展的共生性是十分有必要的,為老街文化再發展提供更切合實際的理論依據,實現對老街文化的保護與弘揚,達到“物有所用”將成為城市競爭的戰略因素。
3.2現實意義
老街文化街區的發展已經成為未來城市發展勢不可擋的趨勢,它具有獨特性和歷史性,與純粹的在現代文化成長起來的商業區比較起來,它更具有親和力,在滿足人們購物需求的同時,還可以滿足人的情感追求,對于刺激經濟發展是十分有幫助的。因此因地制宜地制定老街文化街區發展方案,與城市發展是和諧共生的。
3.2.1
有利于老街文化街區與周邊都市環境協調。
《城市意象》中提到,對一座城市的感受用道路、界面、區域、標志物、節點來評價[5],但這5點城市意象需要共同構筑成一個完整的形式。在這個形式中,整個連續性好才能呈現一個好的城市意象。如果從小范圍看,老街文化街區也具備這5點因素,它們也同樣可以結合到一起,生成一個有機的大節點,多個有機大節點即可組成一個城市意向。有機節點的和諧共生使得老街文化再發展研究能達到使歷史與現代融合、人文與科技共存的效果。
3.2.2
避免新建建筑與運營模式的盲目性。
由于今天的城市經濟主要是依靠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起來的,與文化及歷史傳承的關聯性并不大,致使人們對于歷史財產并沒有保護意識,到目前為止并沒有清晰地認識到老街文化街區的重要性,所以在行動上純粹地增建“新”的建筑,且經營模式盲目性較大,給老街文化造成了利用性破壞。如果簡單強調保護,并沒有給民眾或組織人員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或思維模式的教育環境熏陶,必然會導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3.2.3
保護老街文化街區的本真生活,做好老街文化保護與傳承。
眾所周知,高科技的產品或者新生事物層出不窮,但是人們的日常生活卻變化不大。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生存斗爭的壓力以及物質利益的誘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即人們自己本身所沒有擁有的世界。同樣,老街文化街區是人們擁有的,新的是人們所不具備的,根據人具有選擇性投入重點及求異的心理本性,很多人則會忽略對老街文化的重視或者遺忘,甚至放棄最本真的老街文化街區生活。老街文化街區是人們百年甚至千年生活的結晶,是人類文化的累積。對它的保護研究和發展就像人類的生殖繁衍一樣,傳承給未來的是一個有責任感的公民的使命,文化認同的感覺越強烈,人們的內心世界就越飽滿,對老街文化街區生活的保留是為了城市更好地發展。
4哈爾濱道外歷史街區的發展策略
傳統地域文化通過影響人的精神、觀念以及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進而投射到空間中。該研究將以道外老街文化街區的再發展研究為出發點,力求提供新的發展模式。
4.1使老街文化與道外歷史街區營建策略有機統一
整體綜合地審視道外歷史街區的建筑,人們能夠通過這些老建筑感受到凝聚在其中的人文精神,空間、環境、人情等因素相互影響交織,構筑了哈爾濱道外民眾對道外老街建設的總體營建模式。兩百多年來,受西方半殖民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道外老街建筑文化,它的外觀給人的整體感覺是歐式的印象,因此道外歷史街區使用的材料應當繼承以往材料的性能,或者是合理地使用新材料營造具有道外老街文化氣息的場所。以老街文化精神作為紐帶貫穿道外歷史街區的營建,構筑具有道外老街精神的空間場所。
4.2“微城市單元”的老街文化街區
一般情況下,歷史街區中能體現傳統風貌年代的歷史建筑的數量或建筑面積占街區建筑總量的比例應達到50%左右[6]。道外歷史街區也不例外。與此同時,其中的功能性發展也已經相對完善,并非普通意義上的建筑群,而是具有城市性的“微城市單元”,與別的城市單元組織結合在一起,成為城市生活的共同體。首先,人們應當保證它功能齊全,具有多樣性,有抵抗被現代城市侵蝕的能力,將相對模糊的功能分區與開放的多樣性定義混合在一起,形成復雜、密集的微城市形象。比“多”還要“多”,使道外老街文化街區所傳達的信息超過個人認知閾限的信息冗余,讓人們對于道外歷史街區的生活沒有厭棄感。
4.3在不變之外尋求變化
不變的是老街文化,變的是非固定功能部分。創造一些流動性的、符合道外文化的藝術活動或是現代晚會演出等,為道外街區增添新的血液與活力,
和其他在單一的人工環境下建造出來的單元體形成鮮明的
對比。道外歷史街區可以以不變應萬變,穩定于變化之中。穩定使人的心靈得到慰藉,變化則刺激人探索的心理。
4.4保持道外歷史街區與哈爾濱其他單元的連貫性,注重知識、科技、文化的互動和能量的交換
無論單元完整到什么程度,都應當時刻關注哈爾濱市其他單元的發展狀況。哈爾濱未來的城市體系會越來越完善,新增的細微的科技或不同的發展模式的改變都有可能成為城市單元發展的源泉。歷史經驗表明,固步自封只能維持現狀,但不代表能夠與時俱進。
5結語
對于老街文化街區再發展的研究,我國雖然已經提上議程,但對于真正的實踐還有一定的距離,這就需要人們因地制宜地考量策略與思考實踐方法。城市均質化發展絕對是不可取的,其中蘊藏著嚴重的人文危機。老街文化街區擁有不可替代的綜合價值,包括建筑營造、形態特色和歷史文化等內容,這里面有經過百年來融入血液里對故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研究老街文化街區無論對現在還是將來,都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一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 沈海虹.“集體選擇”視野下的城市遺產保護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6.
[3] 邵卓峰.本土文化對哈爾濱道外區中華巴洛克建筑的影響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9.
[4] 張忠. 哈爾濱早期市政近代化研究(1898-1931)[D].長春:吉林大學,2011.
[5] 盧原義信.街道的美學[M].尹培桐,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6] 阮儀三,孫萌.我國歷史街區保護與規劃的若干問題研究[J].城市規劃,2001(10):25-32.